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      QC/T 664-2000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系统中输送液态或气态HFC-134a制冷剂的空调软管及软管组合件的种
类、尺寸、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标志、检验及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空调系统中输送液态或气态HFC-134a制冷剂用橡胶或热塑性软管及软管组合件。软管的设计应尽可能减小HFC-134a的渗透及对环境的污染,并可在-40℃~+125℃温度范围内使用。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690-1992 硫化橡胶耐液体试验方法
    GB/T 2941-1991 橡胶试样环境调节和试验的标准温度、湿度及时间
种类
3.1  A1A2——织物增强的合成橡胶软管
    软管内胶层为耐油橡胶,增强层由与内胶层和外胶层粘合的织物组成,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
    Al型软管的外径比A2型软管小,且为一层增强层;A2型软管是两层增强层;A1A2型软管的管接头通常不可互换使用。
3.2  B——钢丝增强的合成橡胶软管
    软管内胶层为耐油橡胶,增强层由钢丝组成,外层由用合成橡胶浸渍的耐热织物组成。
3.3  C——织物增强的带有热塑性绝缘层的软管
    软管内外橡胶层之间有热塑性绝缘层,以织物作为增强层,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
3.4  D——织物增强的热塑性内衬的软管
    在软管内胶层的内表面有薄薄一层热塑性塑料内衬,增强层由与内胶层和外胶层粘合的织物组成,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
技术要求
4.1  尺寸
4.1.1  软管的内外径
    软管内外径尺寸应满足供需双方同意的图样的要求。
4.1.2  软管壁厚偏差
    软管壁厚的偏差不应超过表1中规定的数值。
1 软管壁厚偏差    mm
A型、B型和D
C
公称内径
最大偏差
公称内径
最大偏差
4.86.4
0.8
4.86.4
0.5
822
1.0
813
0.6
29
1.3
16
0.8
4.2外观质量
    软管及软管组合件上不允许有影响使用性能和安装的缺陷;软管内外表面应清洁干燥、无破损、裂纹、气泡、缩孔、起皱、凸起等缺陷;软管各层之间应结合牢固;软管组合件应连接牢固无缺陷。
4.3  拉伸性能
    软管组合件应能承受表2中给出的拉脱力而不损坏。
2 软管组合件的最小拉脱力
径,mm
最小拉脱力,N
A型、C型、D
B
4.8
910
1500
6.4
1130
1810
8
1590
2720
9.5
2040
3000
10
2270
3290
13以上
2490
3290
4.4  渗透量
    制冷剂的渗透量不得大于初始制冷剂质量的10%。
4.5  制冷剂的渗透率
    制冷剂的渗透率应满足表3的要求。
制冷剂最大渗透率          kg/m2/
试验温度
A型、B
C型、D
80
12.0
5.0
100
40.0
30.0
  注:以软管的内表面为基准
4.6  耐高温性
    软管内外表面应无肉眼可见的裂纹,在压力试验过程中软管组合件无泄漏现象。
4.7  耐低温性
    软管内外表面应无肉眼可见的裂纹,在压力试验过程中软管组合件无泄漏现象。
4.8  耐真空性
    软管外径的塌陷量不大于软管初始外径的20%。
4.9  长度变化率
    软管在规定压力作用下,长度变化率为-4%~+2%。
4.10  爆破压力
    软管组合件的最小爆破压力为12 MPa
4.11  耐压性
    软管组合件按规定压力和时间试验后,不允许出现渗漏、裂纹、突然扭曲等异常现象。
4.12  可萃取物含量
    软管组合件内表面的可萃取物含量不大于118 g/m2
4.13  体积变化率
汽车软管    橡胶材料的软管体积变化率为-5%~+35%;热塑性材料的软管体积变化率为-5%~+5%。
4.14  组合件密封性
    12天中每个软管组合件最大质量损失不大于10 g,在所有的试验周期内及进行弯曲试验时,在软管组合件任何位置上不得产生渗漏现象。
4.15  耐臭氧性
    软管外胶层在八倍放大镜下无可见的龟裂现象。
4.16  内表面清洁度
    杂质含量不大于270 mg/m2
4.17  耐脉冲疲劳性
    150000次循环试验后,软管组合件无渗漏及损坏等异常现象。
4.18  浸湿率
    软管组合件的浸湿率不大于3.90×10-4/mm2/年;平均浸湿率不大于1.11×10-3g/mm2/年。
试验方法
5.1  试验条件
    试验室的环境条件应符合GB/T 2941的要求。试样在试验前,要在此条件下至少保存24 h
5.2  试验介质
    试验使用的试验介质为在HFC-134a制冷剂中添加10%±l%质量的冷冻润滑油。
5.3  尺寸
5.3.1  软管的内外径
    软管的内径应使用专用的量具测量,例如扩张球型或可伸缩型量具等;软管的外径应使用游标卡尺等量具测量,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测量,结果取平均值。
5.3.2  软管壁厚偏差
    软管的壁厚偏差应使用专用的量具测量,例如能接触软管内壁测量的有探头的卡尺等。
5.4  拉伸性能试验
    取软管组合件3根,软管暴露长度不小于300 mm,两端固定在拉力机上,以25 mm/min±2 mm/min的试验速度进行拉伸,达到规定最小拉脱力或拉脱及断裂时停止试验,记录负荷值。
5.5  渗透量试验
    3根软管组合件,按5.6.32的方法将规定的试验介质充注到软管组合件中后,测量软管组合件的质量,然后将样件在100℃±2℃温度条件下放置24 h,取出后再次测量软管组合
件的质量,并计算质量损失。
5.6  制冷剂渗透率试验
5.6.1  试验装置
5.6.1.1  金属压力罐
    金属压力罐的内部容积在475 cm3525 cm3之间,至少能承受21 MPa的压力,并配有合适的附件来连接软管组合件。
5.6.1.2  附件和夹具
    附件和夹具在承受管内压力时能保证密封且无渗漏现象。
5.6.1.3  检漏仪
    检漏仪的灵敏度为11 g/年以上。
5.6.1.4  恒温箱
    恒温箱应保证在试验周期内保持稳定的试验温度,温度精度为1
5.6.1.5  天平
    天平的精度为0.1 g
5.6.2  试验条件
    在较高工作压力下使用的软管或软管组合件的试验温度为100℃±2℃(液体排放软管);在较低工作压力下使用的软管或软管组合件的试验温度为80℃±2℃(液体抽吸软管)。
5.6.3  试验步骤
5.6.3.1  试验前准备
    取软管暴露长度为l m的软管组合件4根,两端用密封件密封好。其中3根用于测量制冷剂的损
失。第4根接上接头,作为检测软管自身质量变化的对比管;在标准状态下,测量软管暴露长度(l1l2),误差为±l mm;然后分别将这4根软管与金属压力罐连接,测量每根软管组
合件的质量,包括接头,误差为±0.1 g。接着按每立方毫米体积软管充装0.6 mg的试验介质量充装,误差为±5 g。充装管子数量为3根,用检漏仪检查每根软管是否有渗漏现象。
5.6.3.2  制冷剂充装
    方法1
    软管组合件充装前,必须在-30℃或更低的低温箱内保持4 h。用该温度下试验介质的密度,算出需充装试验介质的体积;保持填充液和管子在该温度下,用量杯量取规定体积的试验介质,然后将试验介质填充到管子中;填充好的软管组合件,在该温度下进行密封。
    方法2
    软管组合件和金属压力罐在环境温度下,通过一定压力填充试验介质。保持试验介质流动的仪器有一个存储压缩空气系统,一个活塞泵和一个用于测量流量的控制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