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长沙窑是一个商业性瓷窑,于晚唐五代时期发展兴盛,其产品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大量外销,“黑石号”沉船的发现为研究唐代长沙窑外销瓷器的特和整体发展情况提供了实物依据。唐代长沙窑外销瓷器的器形以碗为主,壶、杯、熏炉、油灯、水盂等也较为常见,其工艺特主要为釉下彩工艺及模印贴花工艺,纹饰上借鉴吸收了佛教及伊斯兰教的装饰元素,多见莲花纹、狮子纹、摩羯纹、椰枣纹等纹饰。唐代长沙窑瓷器的大量外销,体现出该时期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陶瓷对外贸易模式的变化,长沙窑瓷器产品的特体现出中国陶瓷工艺的创新,显示出陶瓷器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作用。
关键词:唐代;长沙窑;外销瓷;产品特点;价值
长沙窑是兴盛于晚唐五代时期的商业性瓷窑。中晚唐时期,伴随着长沙窑烧造工艺的成熟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长沙窑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外销瓷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沙窑的外销瓷器在器形、工艺、纹饰上都别具特,自成一派。以探讨唐代长沙窑外销瓷器的产品特为出
发点,能够加深学界对唐代陶瓷贸易发展情况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从而证明该时期长沙窑外销瓷器的历史文化价值。
1 长沙窑概况
长沙窑的窑址位于长沙市望城区石渚湖、铜官一带。初唐至中唐时期,长沙窑已经开始烧造瓷器,但技艺仍比较粗糙。发展至晚唐和五代时期,长沙窑进入了兴盛期。长沙窑瓷器之所以能够发展兴盛,一方面因晚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长沙窑所处的地理位置能够利用湘江的水运便利将产品运往全国各地,再通过港口城市出口至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等地。另一方面,长沙窑作为商业性瓷窑,产品具有很强的平民意识,器物的装饰纹样自由随性,迎合了百姓的审美。由于其销售对象主要是普通百姓,因此以低廉的价格参与市场竞争,盛销于国内市场,并很快成为外销日用瓷的大宗。①以“黑石号”沉船出水的长沙窑瓷器为突破口,可以总结出唐代长沙窑外销瓷器在器形、工艺、纹饰上的特点,同时也为研究唐代长沙窑瓷的外销情况提供实物证据。②
2 唐代长沙窑外销瓷器的产品特点
2.1 器形
唐代长沙窑外销瓷器的用途以实用为主,常见各类生活器具,碗、执壶、杯、水盂等器形较多,也可见熏炉、油灯等器形,除此之外,也有少量鸟形、狮形瓷器雕塑。③“黑石号”沉船上出水的长沙窑外销瓷器以敞口弧腹碗的数量最多。该类碗造型独特,敞口,弧腹,圈足,內底常用褐绿彩绘出各类纹饰,口沿有四个褐斑。④长沙窑外销瓷器中的壶以模印贴花壶较为多见,另有盘口壶等器形。执壶器形为撇口,束颈,鼓腹,平底,肩部有一八棱形流,在流的两侧各安有一系,且有条状凸起,模印贴花的椰枣纹、狮子纹等常饰于流与两系下,贴花上施褐斑。除上述两类器形外,其他器形也可见长沙窑外销瓷器的典型特,比如杯为敞口,弧腹,饼形足,装饰方式与碗相同,内底都有褐绿彩绘纹饰,口沿饰四个褐斑。
2.2 工艺
长沙窑外销瓷器的胎多呈灰白,质地较粗且白度不高,为提升器表的玻璃质感,长沙窑瓷器往往在胎釉之间施一层化妆土。长沙窑外销瓷器独具特的装饰工艺主要有釉下彩绘和模印贴花。釉下彩绘工艺的制作方式是在化妆土上绘制褐彩、绿彩等图案或书写文字,然后再施青釉或透明釉进行烧制。釉下彩工艺在长沙窑外销瓷器的器表十分常见,如瓷碗的内壁可见使用褐绿彩绘制莲花、草叶等纹饰。模印贴花的制作方式是用印模翻出纹饰图案的泥
片,将其贴于器身施釉烧成。长沙窑的贴花工艺多用于壶、罐的腹部,并且常在流和双系下饰三处贴花。这类贴花由模范制成,有椰枣纹、坐狮等,多取材于西亚地区常见的纹饰。①
2.3 纹饰
在长沙窑外销瓷器的装饰纹样上,常常能看到反映佛教文化的装饰题材,如莲花纹、摩羯纹、狮纹等。莲花作为佛教“圣花”,象征着高洁清廉。长沙窑外销瓷器尤其是碗类器物常在器内底描绘莲花纹样,莲花花开数瓣,形态优美。东汉时期,摩羯图案也随着佛教的东传流入中国,至盛唐时期成为陶瓷器的常见装饰纹样。②狮子象征着威武正义,是一种吉祥的瑞兽,狮纹在瓷器纹饰中广泛流行。长沙窑外销瓷器的狮纹装饰多与模印贴花工艺联用,常装饰在执壶的流下部。
唐代实行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这一时期阿拉伯人经过南太平洋到达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在中国进行商贸和传教等,长沙窑为迎合外国顾客的需求和审美,在瓷器装饰纹样上吸收了西亚文化和伊斯兰教的装饰艺术特。长沙窑外销瓷器中有一种带有椰枣纹贴花的执壶,椰枣图案被模刻在器物的双系和流下,具有鲜明的西亚地域特征。伊斯兰教明令禁止对偶像及动物等一切生灵崇拜,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使用文字或抽象性的几何纹样进行宗教
活动,成为当时普遍使用的手段。使用诗歌和警示格言等文字进行装饰也是长沙窑瓷器的特之一,为更好地迎合顾客的需求,唐代长沙窑外销瓷器中可见大量运用阿拉伯库菲体文字装饰的器物。同时,长沙窑外销瓷器中也可见到运用抽象性几何纹样组合成图形纹饰。
唐代长沙窑外销瓷器纹饰中所呈现出的大量佛教和伊斯兰教文化元素,体现出盛唐时期中国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推动了瓷器装饰艺术的发展。
3 唐代长沙窑外销瓷器的历史文化价值
3.1 釉下彩绘工艺创烧成熟
莲花价格 长沙窑在盛唐时期已经开始使用釉下彩工艺,但该工艺发展成熟大致在晚唐时期。青釉釉下彩在长沙窑外销瓷器中十分常见,是唐代长沙窑釉下彩工艺中最具特的品种。青釉釉下彩瓷的装饰纹样特鲜明,有青釉釉下褐斑彩、彩绘图案或者与模印贴花相结合等类型。这种工艺是长沙窑窑工们的独特创新,也是当时其他窑口所无法比拟的烧制工艺。青釉釉下褐绿彩绘是长沙窑外销瓷中常见的釉下多彩,其利用氧化铁与氧化铜两种着剂,使褐和绿同时出现在一件器物的器表。釉下彩工艺的成熟为日后彩瓷的发展成熟奠定了基础,也打破了当时南方生产青瓷、北方生产白瓷的格局。
3.2 陶瓷对外贸易模式的变化
随着唐代制瓷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为我国陶瓷外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晚唐时期长沙窑外销瓷器的兴盛,反映出该时期外销瓷的贸易模式已向商品式贸易转变,获取经济利润成为瓷器外销的主要目的。晚唐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商业意识的增强,也推动了长沙窑以市场为导向生产模式的形成。在产品定位上,长沙窑瓷器的销售对象以普通大众为主,其与越窑、邢窑等窑口的地位相差较多,所以它的定价要比制作精美的青瓷和白瓷低。长沙窑瓷器实行“薄利多销”的销售模式,这种模式使其一方面占领了市场,保证了瓷器的销量,另一方面也提升了长沙窑瓷器行销海外的竞争力。为了适应国外市场,迎合外国消费者的审美,长沙窑在器形、装饰上主动吸收借鉴佛教和伊斯兰教的文化因素,满足了不同地区的商品需求,赢得了外国消费者的认同,也增加了长沙窑外销瓷器的销量。
3.3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唐朝实行各民族友好往来政策,加上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使西域文化迅速传入中原地区,为中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元素。长沙窑为适应海外陶瓷贸易的需要,在外销瓷器的
生产过程中结合海外市场的需要,大胆创新,引入佛教和伊斯兰教文化元素,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长沙窑瓷器的大量外销对西方瓷器生产工艺的成型和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长沙窑外销瓷器也成了中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和纽带。③
4 总结
长沙窑作为兴盛于晚唐五代时期的商业性瓷窑,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唐代长沙窑外销瓷器的器形多样,釉下彩及模印贴花工艺特鲜明,纹饰上借鉴吸收了佛教及伊斯兰教的文化元素。唐代长沙窑外销瓷器的兴盛,充分体现了唐代社会氛围的开放与兼容并蓄,体现出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及该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