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公司的竞争战略
日本本田公司
企业为了“先发制人”,必须比竞争对手发展得更快,也就是说,抢在竞争对手之前提高销售额,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为了提高销售额,首要的是扩大投资。增加投资有降低价格,扩大生产能力,进行广告宣传和产品开发等各种各样的方法。而且,一旦达到了高增长率,以后只要保持“先发制人”就能保持优势位置。假如销售额比竞争对手高,就可以降低成本;而成本下降,经济效益就可提高,资金也较雄厚。自有资金多的话,贷款也相应变得容易,就能不断进取,把这些资金再投入事业,又可以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这样,就进入下一轮“先发制人”的循环,如果建不起这个循环,就会渐渐失去竞争力;其结果,要么面临破产,要么大幅度改变计划。
“先发制人”的循环,在自由经济下是必然的结果。且高增长市场比起低增长市场来,这一循环发挥的威力又更充分些。日本企业在“二战”后惊人的经济复兴中,出地利用了“先发制人的循环”威力。
一、本田和“先发制人的循环”
之比恶化为7:1。过去的所谓稳健经营彻底崩溃了,加上摩托车市场的年增长率已下降到9%。东发要想重新称霸,为时已晚。
1964年2月,东发终于破产了,销售额一落千丈,资金捉襟见肘,支票无法兑现。不到10年,东发的首席宝座被人夺走,一败涂地。遭到这种悲惨结局的不只是东发,许多摩托车厂家也相继破产或被迫撤退。1950年,日本的摩托车厂家有50家之多,到1960年则减少到30家,到1965年仅剩下8家,而到1969年则归并为4家了(本田、雅马哈、铃木和川崎)。
东发失败的原因,在于面对迅速增长的摩托车市场,采取了固守旧地的保守经营姿态。1955 ~ 1960年,东发对扩大生产一直下不了决心,而本田则力求与每年42%的需求增长率相适应,扩大市场占有率,使年销售额增长了66%。本田为了加速这种发展势头,果断筹借了大量高息贷款;而东发则自恃第一把交椅,安于现状,没有把本田放在眼里,不采取任何对策,幸亏如此,本田才能充分地灵活运用“先发制人”战略迅速降低成本,从而在摩托车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在竞争对手陆续退出的过程中,本田
收益继续增加,资金平衡表呈现出一大笔盈余。
东风本田官方网本田占据了世界主要国家的摩托车市场,在摩托车的需求量已接近饱和时,本田就迅速转向汽车生产,实行多角化经营。到1975年,汽车部门的收益已超过摩托车。整个20世纪70年代,本田的收益扶摇直上,
财务状况明显改善。
本田进入汽车市场,轰动一时,成为热门话题。因为在当时的1967年,日本的汽车行业还很不景气,加上日本经济门户刚刚对外国资本打开,很多小的汽车厂家担心企业的前景,拼命谋求同大型厂家的联合,寻出路。“日产”在吸收“五子汽车”和“民生柴油机”的同时,还把“富士重工”在国内的生产能力纳入了自己的控制下,“丰田”和“日野”以卡车生产的合理化为目标,进行了协作。通产省则从背后操纵工厂合并,重组汽车行业格局,推动国内厂家提高竞争能力,打进世界市场。本田真正在汽车生产上投下力量恰好是这个时候。因此在重新组合暂告结束,汽车行业刚刚恢复平静时,本田的加入,自然会引起人们的议论。
为了防止新事物的失败,本田必须动员手头上拿得出的一切资源,资金和技术不用说,优秀
5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