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山植物园导游词
【篇一:辰山植物园介绍】
辰山植物园
老师好,同学们好。其实,我所亲眼所见的景观也不算少了,但好像都是走马观花的过了一遍,留下的印象还真不太深刻,辰山植物园给我的印象还不错。
  1 德国学者提出的思想和理论
1) 可持续思想。
1713年,德国采矿管理员克劳斯维兹在《森林经济》一书中,针对 森林恢复和持续利用的问题,最早提出了可持续一词。
2) 公园。
德国园林理论家希尔施非尔德在1779年出版的《园林艺术原理》中,首次提出了大众园林(volksgarten)的概念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发展成大众公园 (volkspark)。
3) 家庭园艺花园。
19世纪中叶,针对由于工业增长和人口膨胀造成的城市环境恶化问 题,很多政治家、医生、教师、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师齐声呼吁改善生存环 境。德国医生施雷伯于19世纪中叶提出家庭园艺花园的概念。
4) 生态思想。
德国生物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海克尔的思想与研究影响到艺术领域,影响到人们对于宇宙、自然、生物 和生命的态度。他1866年 他最先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德国风景园林对生态的关注、理论研究 与设计实践也一直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5) 文化景观。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于1882年在《人类地理学》一书中首先提出文化景观的概 念。
6) 现代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现代主义运动探索、形成与发展时期,德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
2 影响深远的实践
除了理论研究外,风景园林发展的另一个推动力来自于实践。在德国风 景园林的众多实践中,最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和实践领域主要有以下几项。
  1) 德骚(dessau)园林。
  从1763年开始,德骚的弗兰茨亲王参考当时英国园林和意大利建筑的经验,通过在 德骚区域内建造园林,修整水利设施、农田果园、林荫路网等,对整个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城市都进行了改良,这是通过景观的途 径进行区域综合规划的最早案例之一,颇具世界影响力。
  2) 慕尼黑“英国园”
风景园林师斯开尔于1804年接手了设计工作。“英国园”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从一开始就以公园为目的建造的城市绿地,它也是城市规划的杰作,比同样面积的纽约中央公园建设时间早了半个世纪。
大众公园网  3) 柏林和波茨坦的城市绿地系统。
从1816年开始,风景园林师莱内在波茨坦和柏林从事风景园林的规划和设计,完成了波茨坦、柏林和德国许多区域的景观规划和城市公共绿地体系规划。
4) 园林展。
自1951年开始,德国每隔2年举办一次“联邦园林展”,每隔10年举办一次世界园艺博览会,德国的16个州也都定期举办州园林展 (landesgartenschau)。
5) 棕地景观。
德国的许多传统制造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衰落,留下了大片衰废的工业废弃地。20世纪80年代后,德国通过对这些棕地的历史保护、生态修复、景观更新、设施再利用,解决了这一地区由于产业的衰落带来的就业、居住和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难题,并赋予旧的工业基地以新的生机。最重要的实践是鲁尔区的埃姆舍公园(iba emscherpark)和科特布斯区域露天矿区的生态修复等。
6) 生态设计。
德国是世界上最重视生态和环保的国家之一。德国的生态技术和生态政策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德国的设计坚持低碳节能,运用绿屋顶、雨洪管理等技术促进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非常喜欢德国的风景园林,日耳曼民族的特点是严谨务实,重视理性、秩序与实效,德国的风景园林研究与实践也或多或少地有这些特征。德国的风景园林一直非常重视风景园林的社会意义和环境价值。正因如此,德国的风景园林作品鲜有夸张的形态和前卫的艺术,也少有时髦的外表和强烈的视觉冲击,而是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和生态价值,重视园艺水准和建造工艺,材料经济,造价合理。
  去年暑假结束后的专业实习,我第一次到了辰山植物园,上海辰山植物园是由德国设计团队主持设计的,那么德国风景园林的思想有没有体现呢?也为唐老师的课做一下准备。
1项目概况
上海辰山植物园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余山山系中,是市政府、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林业局合作共建的集科研、科普和观赏游览于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占地面积207公顷。所属地块多为平
地,仅有一处独立山体辰山,缺乏地形变化生境过于单调,地下水位较高,水质低劣,土壤偏碱,给植物的引种驯化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东西走向的余天昆路和南北走向的辰山塘运河将整个园区分割成3个部分,使各景区间的联系难度增加。
  园区由中心展示区、植物保育区、五大洲植物区和外围缓冲区等四大功能区构成。中心展示区设置了月季园、旱生植物园、珍稀植物园、矿坑花园、水生植物园、展览温室、观赏草园、岩石和药用植物园以及木樨园等26个专类园。展览温室展览面积为12608平方米,由热带花果馆、沙生植物馆和珍奇植物馆组成,为亚洲最大展览温室,其中沙生植物馆为世界最大室内沙生植物展馆。
克里斯多夫? 瓦伦丁教授是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景观设计教授,30 多年来主要从事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环境研究等领域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积累了丰富的国际经验。由他主导设计的柏林重建项目文化广场规划、慕尼黑旧机场及周边地区改建、瑞恩斯堡旧城改造规划、德国巴伐利亚环保部生态景观规划、大众汽车集团总部居住区景观、慕尼黑人权广场设计、意大利米朗植物园等,均获得了国际城市规划、建设和园艺等界的广泛好评,多次获得国际大奖。
  2定位目标
自从帕多瓦(padua)植物园成为
世界植物园的范本以来,植物园设计对于风景园林师而言,成为一项艰巨而又荣耀的任务。它源于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全世界的植物聚集生长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具有科学的内涵和艺术的外貌。早期植物园的主要功能为教学和科研。植物园收集、引种植物。并按植物的系统分类,进行分区展示:树木园、岩石园、水生园等,如同一个露天的博物馆。上海辰山植物园处在另一个时代背景之下,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植物种类急剧减少。此时,植物园的定义也随之产生变化,它不仅仅局限在植物的科学收集和引种,而更转变为构建一个多样性的植物生存空间。既要展示植物世界的奇妙,也要能够对濒危植物进行保护,并能够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设计者希望借助于中国传统的园林艺术底蕴以及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使辰山植物园具有无与伦比的特质。在满足教学、科研、保护等植物园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将园区因地制宜地融入现有的山水环境中,保护、保持和恢复场地的自然特性和文脉,为人们提供一处科普启智、科学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栖息地。功能上植物园已经从单纯作为植物收集展示、利用研究的机构,拓展到珍稀濒危植物的保育、科普和游憩等综合性功能于一体的机构。
2规划布局
辰山植物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园”的解析,即“园”字的各部首中包含了山、水、植物”和围护界限等要素,从而勾画出能够反映辰山植物园场所精神的3个主要空间构成要素——绿环、山体以及具有江南水乡特质的中心植物专类园区。植物园附属区如林荫停车场、河水净化场、科研苗圃、果园和宿营地等则分布在绿环外围的4个角上。总体结构简洁明了,功能分区合理。符合中国传统的造园格局,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绿环面积约45hm2。被城市道路、运河分割的3个地块有机连成一个整体。形成辰山植物园主次空间的分界以及主要外来植物的引种区,并且植物园的主要建筑——主入口综合建筑、科研中心和展览温室等巧妙地镶嵌在绿环上,丰富的竖向变化形成具有雕塑感的大地艺术景观。南面主入口的综合建筑将主入口、科普中心、接待服务中心以及行政管理等多项功能巧妙地构筑在一个屋檐下。节省了用地空间。科研中心与地形完美结合,屋顶绿化在视觉上与绿环浑然一体。展览温室采用单层铝合金玻璃网架结构,设3个展馆,展示8个不同气候区的植物。造型独特、晶莹透彻的温室亦为植物园东入口大堂,和余山主峰交相呼应。构成一幅具有时代感的动人画卷。通过绿环上下起伏的地形塑造,形成平均高度约6m,宽度为40~2
00m不等的环形带状地形。改变原场地多为平地,仅有一处独立山体辰山的地貌特征,构筑延绵的大尺度山水格局,为植物的生长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生境,形成乔木林、林荫道、疏林草地、孤赏树、林下灌丛以及花境等多层次的植物生长空间,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为植物园引种驯l化奠定了良好的立地基础,基本解决了园区地形缺乏变化、生境过于单调的矛盾。绿环上的各段将按
照与上海相似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分别配置欧洲、美洲及亚洲等不同地理分区具代表性的引种植物。
中心植物专类园区面积约635hm2,被绿环围抱。由西区植物专类园区、水生植物展示区以及东区华东植物收集展示区等构成。和绿环大尺度的地形塑造不同,该区基本保持原有农田、水网的尺度和肌理,仅通过微地形处理,专类园相对高程控制在0.8~1.2m左右。改善地下水位偏高的立地条件,西区专类园边缘由块石垒砌而成,构成能反映江南水乡景观特质的岛屿状植物专类园,具有浓郁的地域风貌。并且专类园内外空间的植物景观形成精致与粗放,多样与简单的强烈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