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津市绿屏·八里湾设计为例
李子璇,孙奎利*
(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河北300402)
摘要:城市建设中,对主体性需求结构的纳入机械复制性建设困局提供可借鉴路径,作为生态空间的郊野公园,对城市景观风
貌、地域文化与精神空间作出了统一的整合,同时深度参与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天津市津南区绿屏·八里湾郊野公园为例,利用低冲击景观设计理念与城市功能补全策略,深度践行绿发展观念,并秉持文化审美性构建,从而对城市文脉进行实质性解析、融入与编织。
关键词:郊野公园;提升改造;主题设计;
绿屏·八里湾载体,郊野公园的更新势必掀起一场属于人文精神的
复兴。一方面,从审美与感知体验上促成大众对郊野公园的在地性探索,建立大众与郊野公园之间的情感纽带。另一方面,其所打造的文化空间将满足大众的情感
需求,进而衍生出对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失乐园”的离散情感在此被消解,使得人们获得重回故园的居住快乐,潜移默化地将这张特的城市文脉名片代代传承。
大众公园网1.2风貌提升,价值外溢———社会空间的发展
现代化的城市建设面临着场所同质化、地域特缺失的发展困局,面对这些问题,生态型、主题性郊野公园设计可以予以解决或是有一定程度缓解。郊野公园以其接近生态的面貌打破了单一的城市景观,赋予其庞杂的自然活力,一方面将在地性自然资源作用最大化,打造自生的地域生态符号,为展现城市丰富面貌与不同侧面提供新的突破口与特化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郊野公园的建设深嵌在城市农文旅等相关产业发展之中。郊野公园的性质决定它的发展与政府息息相关,政府予以投资建设,“以较低的花费获得的公共开放空间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带来千百万的城市地价
的增值”[3]
。它不仅仅给城市风貌带来显著的提升,也由此促成产业融合下的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为推动产业发展、提升经济效益打开新的局面。
2郊野公园提升策略
2.1低冲击景观改造
低冲击开发理念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定义被拓展,即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注重减轻对生态环境、土地资
源、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冲击和破坏,
恢复和重建自然生态及城市本来面貌[4],将这一理论延伸拓展到郊野公园
更新中,首要任务就是在留存自然景观、
减少环境破坏的基础上注入新的设计内涵,结合自身的条件,因地制宜地对郊野公园空间进行发展与赓续并存的规划设计,在维持场地自身特性的同时,形成与生态环境有机相融的景观肌理,构建城市郊野公园特的景观风貌。
现代法国辩证法之父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 )认为我们生存的空间由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组构而成。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持续不断的实践过程,伴随具体政策的陆续出台,视觉所见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显著的改善与提升。但是,
我们仍然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改善与提升指向的是被视为物质空间的基础层面,而不触及深层次的精神空间与社会空
间。
空间所指不只是物理景观,还涵盖着精神性能所延伸的文化空间,“空间被作为一个空洞无物的领域被扫
描,作为对其内容毫不关心的空壳子来看待”
[1],正是当下中国城市建设面临的“共性”困局———生态文明建设加固着环境质量,而文化空间与精神内核仍被遮蔽与罔顾,背后显现的是对居住体的主体性忽视。“空间
是一种互动性或追溯性质的产物”
,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需要将人的精神需求、审美体验、文化心理进行深层结构的纳入[1]。在这种理论逻辑之下,承载着城市绿生态屏障职能的郊野公园理当作为实践的先行者,践
行新时代绿生态景观,
同时打造精神性的文化空间,从而向完善“三元空间”发起挑战。
1城市郊野公园的价值和意义
1.1以文为脉,传承历史———精神空间的富足
克莱夫·詹姆斯在《文化失忆》中提到:“我们遭遇
着巨大的时代文化失忆,告别革命与一切陈旧文化背后,狂呼着进入现代的视域,依照的是无智慧、无思考
的非生命物质发展逻辑,而忽视了主体的感受,他们身上所形成的巨大文化裂谷”[2]
。当前,城市的建设普遍忽
略了城市居民的主体性需求,体的需求是庞杂的,
需要多方位考量,但在当下简单而机械复制的现况背景下,使得这些需求在无声中退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
基金项目:2020年度天津市教改重点项目“设计学科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A2010073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子璇,女,天津人,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中西方园林文化与艺术比较。通信作者:孙奎利,男,天津人,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及其理论
。
2023年第19期
现代园艺1
13〇
2.2增强社会参与
人们的精神性需求伴随着快速发展的现代化,
同时对郊野公园的内涵要求更高层面的嵌入。“现代城
市已经被结构化了,人们只能在这个结构中去体验城市”[5]
,因此结构性的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要在低冲击的前提下于郊野公园中补全城市中心区所缺少的功能,让场所内的空间结构性组成一个整体,汇聚生态、审美
与文化各方面需求,从而进行资源的整合配置,让大众
成为文化的参与者甚至是建构者,打造宏观且有机平
衡的郊野公园,既为城市发展提供可能,又可以因其多
维度的复合功能吸引城市居民及外来游客,为郊野公
园增添活力。
2.3编织城市文脉
文脉涵盖着城市文化记忆,
亦是体性精神凝聚。郊野公园在营造城市人文体验空间、提供多元化居所
体验、打造城市特名片方面多维度承载着重要功能,它从空间的生产性上无疑要承担起延续城市文脉的任
务,体现城市特,才能够激发人们高度的“认同感”和
“归属感”。例如山西的平遥古城至今都保存着历史原
初的城市面貌,在布局与形式上都严格遵守着其城市
文化中的礼序等级———边长三里、突出市楼、以南为尊
等,它在新世纪的城市文旅发展中也遵循着这一文化
逻辑,打造电影、戏曲文化节日,建筑遗迹成为最具艺
术感的天然场地;尊重当地饮食传统开设系列文化面
馆,古建筑的祭拜空地如今成为了老年人的重要活动
场所。这一切凸显出城市文脉与时空、
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生成。
3天津市津南区绿屏·八里湾郊野公园设计实践
3.1绿屏·八里湾郊野公园发展概况
位于天津市津南区的绿屏·八里湾(图1),名字源
于场地和天津城厢南门护城河桥的距离,距离越远,里
数越大。如今的八里湾已经成为了天津的城市之肺,放
眼望去,碧波千里,稻田、果林等生态绿带交错分叠、交
相辉映,河流盘绕,岔湾在其间纵横,风过掠起惊鸟,野
趣盎然,组构成一片广袤的生态自然带,已然成为天津
的绿屏障。但是随着城市化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
入推进,一些空间割裂与使用率低下等问题日益彰显:道路可进入性较低,铺装硬质化程度低,
水系作为场地内最大占比的生态带缺乏与场所中游人的联系,以及
整个郊野公园并未与文脉组构成有机联系等问题。但在八里湾郊野公园的具体实践中,也应看到它的优势,例如错落有致的稻田肌理(图2),作为除了水系、果林以外场所中的第三大元素,在景观呈现与实际利用两方面的可开发性都极高;八里湾背后的历史文化积淀、城市人文精神,这些潜力颇大的场所元素都将为这片
土地日后的更新设计带来新的可能。3.2主题设计策略的导入3.2.1搭建:布局叙述情景。通过对项目所在的地块地貌特征、周边交通以及历史文化、人文感情认知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最终将八里湾郊野公园的设计原则浓缩为“四性”:即低冲击的生态性、接地气的郊野性、可参与的文化性以及向未来的艺术性。这4种特性分别从生态圈层建设、城市空间连接、主体需求考量与审美场域构建4个维度展开,彼此之间相互连结。在低冲击的生态性中,它首要保证的是郊野公园生态圈层的完整
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改造,秉持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冲击与破坏的轻人工设计手段的核心理念,将接地气的景观设计理念引入郊野公园中,从而聚集人气,营造轻松、自然的生态环境。可参与的文化性是指通过对公园的参与者赋能,唤回其失去的话语权,赋予参与者体验、感受与学习的权利,将参与者置于郊野公园的主体地位,切实地满足参与者的实际需求,创造富有文化底蕴的体验空间,既为人所需,又对整个郊野公园的设计具有重要价值。向未来的艺术性是指在郊野公园的设计中保持面向未来的
前沿理念,在其极具现代审美特性的基础上注入未来革新与更迭的发展动力。3.2.2编排:设计文化情境。项目通过“绿道贯通”“节点激活”“艺术点亮”三大策略,以“沽水流芳,诗画卫南”为主题,打造点、线、面多层次整合的绿屏·八里湾郊野公园。赋予“面”节点空间多样性与文化性,结合郊野公园内部的场地特性,进行主题要素提炼,增设标志性的景观节点。场所空间不应仅仅呈现为装饰性与观赏性地带,也不应仅被作为现代社会中的景观对待。如果景观不是为人所用,那么它所营造出的空间就失去了意义。在郊野公园中增加互动性的空间体验,游人接触场地,不断与场地进行交流、互动,逐渐与场地的性格特征相融,进而形成场所精神。并且在空间中要着重考虑节点的唯一性、独特性,
增强对游人的吸引力以及空间的层次多样性,有效地提高空间活力。
增强“线”道路空间的层次性与识别性,
将场所精神作为锚点,在整个郊野公园内部塑造多层次、功能划
分清晰的道路。诺伯格
·舒尔茨论述过路线的重要意义,“首先,路线是为到达某个目标所寻的方向。
不过若途中发生事件,那么此时路线就作为它本身具有
的
图1绿屏·八里湾郊野公园鸟瞰图2绿屏·八里湾高标准农田
图片来自网
络
现代园艺2023年第19期
1
14〇
某种性格来体验了”[6],要将路径场所化,把进入公园的交通线路与公园内部的通道进行合理设计,在线与线之间生成不同功能区、不同的多样化空间,通过空间对比以及铺装材质的差异,给人不同的景观体验;同时完善导视系统,将其与周边环境融合,并沿路设置趣味小品。以线串联各个节点,串起背后的人文历史,给予场所精神以支撑。
增强“点”公共艺术介入的艺术性与生态性,目前项目中主要以自然的林水田景为主题,缺乏人文性内容与公共艺术的介入。因此,可以增加艺术装置来注入活力,在此基础上通过调研不同年龄段的游人心理需求和对趣味性活动的行为需求,打造一系列点状分布于公园内的景观空间艺术装置,既富有趣味又有亲和力,提升场地整体印象的同时能够有效强化凝聚力,使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3.2.3撰写:书写意境文本。合理的规划和利用绿屏·八里湾郊野公园生态空间,依据独特的空间特性与场所价值区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形成“一核、九景、一带”的规划目标,并将整个场所细分为以下5个功能区。
(1)民俗体验区:文化积淀与历史记忆。包含“梨园醉风”“德林抗敌”两大节点。“梨园醉风”节点位于乡村附近,故而要考虑到受众的需求,根据实地调研与问卷调研发现,村庄中有数支由村民组成的河北梆子歌舞团和秧歌队伍,戏曲文化在此地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农闲时看戏、演戏、唱戏等是当地村民热衷的活动。因此,可在该区域设置供周围村民上台演绎的户外舞台剧场,根据季节或节日组织一些有特的活动,既满足大部分乡村中老年人需求,也能吸引人气,同时带来收益,形成良性循环。“德林抗敌”是追溯在地红文化背景,挖掘百年前的红记忆,设计的一系列红文化雕塑、装置等,拉近游人与历史的时空距离。
(2)低碳生态区:守望与还原。这是整片场地中人工改动痕迹最小的区域,包含节点“溯林幽径”,通过差异性铺装的道路,增强场地的可进入性,沿路或还原自然生态,或栽植丰富的植物种类,四季交替盛开,让游人行走其间可以欣赏到不同的美景,体会自然野趣。整体秉持一种对自然的守望立场,遵循郊野公园建设的低破坏逻辑。
(3)互动体验区:休闲与艺术。这是游客从外部进入郊野公园的必经之路,包含了几个重要的节点:“烟波鹭飞”“百里荷香”“赤龙越湖”,一条自然艺术剧场,以及郊野公园的眺望观景塔。在这片区域,于湿地增设下沉式或高于地面的观鸟平台、鸟类科普小屋等等,并为栖息地鸟类提供适宜生存的人工鸟屋,选择引鸟植物沿水岸分层次种植;在荷塘附近的宴会厅中定期举行荷花宴会、荷花摄影大赛等参与性活动;因为场地路面趋于平坦,地面起伏不大,所以通过湖上廊道的设置,创造空间高差,提升场地
视觉层次性。在自然艺术剧场带中,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点状分布的艺术装置,人们可以尽情享受自然生态与艺术设计碰撞下的乐趣。
(4)乡土体验区:农旅结合的实践策略。这片区域包含“稻香问秋”这一节点,不同于低碳生态区来自自然的恬静氛围、互动体验区的艺术氛围,乡土体验区以水稻种植区作为主要舞台,通过设置景观亭、田中小路、静态装置等互动空间,既可以给城市居民带来接地气的乡村景体验,又能拉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创收,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破坏景观的协调性与生态的完整性。
(5)自然体验区:对话关系与体验式观景。这一区域包含“荷塘鸢”与“自然之声”两大节点。场地中滨水空间与人的活动割裂,亲水性差且缺乏必要的活动空间。为满足休息、交流功能,结合栈道建设亲水平台,增加亲水游憩体验,塑造一个“见水、近水、亲水”的滨水游憩条带,并依据当前海绵城市理论,塑造生态性水岸空间,在“自然之声”中通过一些声景观打造,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同时增加趣味性。
除了以上五大功能分区的详细设计以外,相应的园区内整体设施配套也要跟进。例如,利用空地拓建完善的驿站服务设施,驿站的外形设计应和环境相融,可依据路途远近在路段上分别设置骑行驿站和带卫生间的驿站。
4结语
现代社会生活对场所建设提出了更高维度的要求,郊野公园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已然超越了初建时期基本的生态性功能,成为代表城市活力与文化精神风貌的一张名片,彰显着城市的底蕴和气质。以郊野公园更新为切入点,从精神空间的富足、社会空间的发展2个维度对郊野公园的提升价值进行剖析,尝试在此基础上提出更新策略,为现代城市郊野公园的建设、改善与保护提供参考。
(收稿:2022-12-21)参考文献:
[1][法]亨利·列斐伏尔.刘怀玉译.空间的生产[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21:106-142.
[2][澳]克莱夫·詹姆斯.丁骏译.文化失忆[M].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446.
[3]任晋锋.美国城市公园与开放空间的发展[J].国外城市规划,2003,18
(3):44-46.
[4]周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低冲击幵发”理念运用策略研究——
—以开江县城市总体规划为例[J].室内设计,2013,02:69-73.
[5]郭广东.低冲击理念下的城市开发与管理新模式[J].上海城市管理, 2012(5):53-56.
[6][挪]诺伯格·舒尔兹.施植明译.场所精神——
—迈向建筑现象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69.
2023年第19期现代园艺
115〇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