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5效应”的启示
/李本固
一、“米格—25效应”的由来
“米格-25”,是60年代前苏联研制生产的一种喷气式战斗机。它是曾经创造过“神话”的一代战机,它曾打破和创造过8项飞行速度、9项飞行高度和6项爬高的世界纪录。以其优越的性能而广受世界各国关注。直到197696日苏军飞行员别连科中尉驾驶米格-25飞机叛逃日本,西方世界才真正揭开了该飞机神秘的面纱。众多飞机制造专家惊奇地发现:虽然“米格—25”战斗机所使用的许多零部件与美国战机相比要落后得多,但是其整体作战性能达到甚至超过了美国等其他国家同期生产的战斗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米格公司在设计时从整体考虑,对各零部件进行了更为协调的组合设计,使该机在升降、速度、应急反应等诸方面反而超过美机而成为当时世界一流。可以说:“米格25”是成功地利用了系统理论的整体功能原理,将并不是最先进的众多元件加以高效的有机组合,从而产生了惊人的系统整体效果的典范。为此,被人们称之为:“米格—25效应”。
如今,虽然“米格-25”的神话已成为过去,但它留给人们的启示却依然鲜活,并受到各国管理学界的重视。
二、“米格—25效应”的启示
“米格—25效应”告诉我们:事物的内部结构是否合理,对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影响很大。结构合理,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结构不合理,整体功能就会小于结构各部分功能之和,甚至出现负值。
恩格斯曾讲过一个法国骑兵与马木留克骑兵作战的例子:骑术不精但纪律很强的法国兵,与善于格斗但纪律涣散的马木留克兵作战。若分散而战,3个“法”兵战不过2个“马兵”;若百人相对,则势均力敌;而千名法兵必能击败一千五百名马兵。说明法兵在大规模协同作战时,发挥了协调作战的整体功能,说明系统的要素和结构状况,对系统的整体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
从哲学角度看,“米格—25效应”是质量互变规律的生动体现。引起事物的质变有两种基本的原因:一是量的积累;一是结构的变化。两者都能使事物发生质的飞跃。碳(C)原子的空间排
列(结构)不同,其物理性质也就截然不同。金刚石与石墨就是同一种物质(化学上把它们称为“同素异形体”)——(C),金刚石坚硬无比,石墨却柔软细腻。田忌与齐威王赛马,是结构变化引发质变的一个经典。田忌三战三败后,请军事家孙膑点拨,以同样三匹马复赛,结果二胜一负,反操胜券,都是因排序的调整,即结构的变化所致。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电视连续剧《亮剑》。剧中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李云龙为解救他刚过门的妻子率部攻打县城,导致了一场围城打援的大战。在战斗中,八路军、民兵、游击队、晋绥军楚云飞部怀着对侵略者的仇恨,自觉投入战斗,虽然武器装备不如日军,但中国的军队和地方武装力量在自觉不自觉中形成了一种作战系统,在战斗中,各个作战单元得到了充分的整合,充分发挥了系统的整体效应,使整体最佳功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与发挥,从而赢得了战斗的胜利。也给后来的军事研究者们留下了一个典型的战例。
再说,人类思想和观点上的交流与碰撞,是结构变化促成质变的高级形态,是“米格—25效应”价值的高层体现。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提炼的“集思广益”思想。“集思广益”是人类最了不起的能耐,不但可以创造奇迹,开辟前所未有的新天地,还能激发人类的最大的潜能。常见的情况是,人们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一次就有可能产生独自一人10次才能完成的思考和联想。
尊重差异是脑力合作、集思广益的本质。只有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智能,以及个人眼中所见、脑中所想的不同世界,才能相互吸收有益的东西,弥补各自的不足,做到资源整合,发挥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重要作用。
东风25如果说,系统原理抽象地告诉我们:部分有机的组成整体后,产生了结构上的质变和功能上的整合与扩大,即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和作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整体大于部分的简单总和”。那么,“米格25效应”,则形象地说明了,也证明了这一系统原理。今天,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已经有许多管理学者和管理者把“米格25效应”融会贯通于管理学和实际的管理活动中,并运用系统原理及其思维方法来指导管理工作,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