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复习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汽车鸣笛声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
  包括:音调、响度、音(这是乐音三要素)
  在响度和音调相近的情况下主要通过音来判断发声体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
  注意:音调、响度、音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
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巩固与练习
一、填空题
  1.如图1甲所示,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如图乙,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________可以传播声音。
   
    图1                               图2
  2.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它的_______很大;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_______不同。
  3.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不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传播速度不一样,当温度相同时,在__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大。
  4.敲打铜锣,因锣面________而发出声音,而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宇航员即使再用力敲打,他也不能直接听到锣声,这是因为________不能传声。
  5.乐音的三个特性分别是响度、________和_______。女同学的声音较尖细,是指她声音的________较高。
  6.噪声是当代社会的公害之一,它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_产生的。有资料显示,噪声每经过一条100 m宽的林带可降低20—25dB,从减弱噪声的途径看,这是在________中降低噪声的。
  7.如图2,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其中听诊器是运用了声音________(填“具有能量”
或“传递信息”)的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________(填“音调”或“响度”).
  8.用牛皮纸刮动梳齿,纸片振动起来,并发出声音。快速刮动梳齿比缓慢刮动梳齿时纸片振动得________,这说明快速刮动纸片发出的声音音调________。
  9.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声音可以在________中传播;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m/s;声音在空气中以________的形式传播。
  10.贝多芬晚年失聪,将硬棒的一端抵在钢琴的盖板上,另一端咬在牙齿的中间,通过硬棒来“听”钢琴声,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1.某同学先后对同一鼓面轻敲和重击各一次,两次发出声音的(  )
  A.音调不同 B.频率不同
  C.响度不同 D.音不同
  12.如图3是一种凹下道路的设计,它能起到控制行驶汽车产生的噪声对环境影响的作用。这种设计是采用了下列哪种途径来减弱噪声的(  )
  图3
  A.在声源处减弱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在人耳处减弱 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
  13.以下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的是(  )
  A.建筑工地上噪声大时,关上门窗 B.市区里要种草植树
  C.戴上防止噪声的耳塞 D.市区里汽车喇叭禁鸣
  14.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来判断说话者
  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15.我们平时所说的 “女高音”“男低音”,这里说的“高”和“低”指的是(  )
  A.音 B.音调 C.响度 D.速度
  16.演奏同一乐曲时,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  )
  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不同 D.节奏不同
  17.通过学习“声”,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C.我们能区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不同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空气的温度高低无关
  18.下列是小明同学观察到人们在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和措施,其中属于防止噪声污染的是(  )
  A.小明的邻居在晚上听音乐时,将音响的音量开得很大
  B.某清洁工人为了减少垃圾的运送量,将垃圾就地焚烧
  C.某货车司机为了超车,不断地按喇叭
  D.在高考、中考复习和考试期间,居民区附近的建筑工地晚间停止施工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源离我们越近,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
  B.鼓面每秒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就越高,响度也越大
  C.棒击鼓面的力越大,鼓面振幅越大,音调越高,响度也越大
  D.声源离我们越远,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小
  20.科学家在对蝙蝠的研究中,曾经用黑布将蝙蝠的双眼蒙上,发现蝙蝠也可以很好地飞行,没有受到一点影响,这是因为(  )
  A.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次声波,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飞行
  B.蝙蝠的眼睛会发出超声波,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飞行
  C.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飞行
  D.黑布太薄会透光,蝙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黑布外面的目标
  三、实验探究题
  21.如图4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如图2-7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
图4             图5
  22.如图5所示,将一只小门铃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若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则铃声将会________,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你将会________,这个实验说明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