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企业走出去
            ——柳州五菱的问题与现状
摘要
在现代企业的竞争中,单靠一个企业的自身力量已经很难在一个领域里占领绝对优势,近年来我国各大中企业或通过强强联合或利用收购,都在想方设法强大自己的实力及规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成为全球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争夺国际市场份额的战略选择。广西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在与上汽通用合并之后发展迅速,但绚烂数字的背后其实暗藏危机。面对国内外微型车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迫切需要塑造个性化的品牌进而“走出去”打开国际市场。本文在全球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背景下,介绍了柳州五菱的现状以及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和国际化的障碍,使用SWOT分析柳州五菱国际化经营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并为其国际化经营提出建议。
[关键词]:柳州五菱  国际化 SWOT分析 核心竞争力  品牌塑造
一、上汽通用五菱简介······································ 2
二、柳州五菱汽车公司简介及发展历程························ 2
三、柳州五菱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4
四、柳州五菱国际化经营SWOT分析························ 5
五、柳州五菱国际化出路··································· 7
六、结束语··············································· 8
七、附录················································· 8
我的家乡在美丽而现代、年轻而又历史悠久的城市—广西柳州。提到柳州,我就不得不骄傲的向所有人宣布,关于工业、关于产业、关于企业,她都可谓是广西人的领头羊和骄傲。没有省会南宁优越的国家政策支持和东南亚-东盟的有利条件,没有桂林美丽的山水和甲天下的盛名,柳州人凭借一代又一代人多年的自身辛勤努力和耕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工业奇迹。柳州钢铁厂、柳州五菱汽车有限公司、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广西金嗓子集团等享誉四海的大型企业,以及强大雄厚的工业支撑起发达的铁路业,也使柳州成为了我国南方的铁路枢纽。
作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企业,基于上汽通用五菱的国际化经历,这里,我选择了五菱作为本次论文的研究对象。
一、上汽通用五菱简介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SGMW)的前身可追溯到1958年成立的柳州动力机械厂,2002年11月18日,由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用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有限公司三方合资组建的新的大型中外合资汽车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公司主要生产排量在1.3L以下微型客车、微型货车和微型轿车,现为国内最大的微型车生产厂商。截至2008年末,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6.6808亿元。
公司以“造百姓喜爱的车”作为企业经营理念,坚持简单化、低成本制造方式,打造最广泛的百姓喜爱的微型汽车,该公司拥有以冲压、车身、涂装、总装为主体的现代化生产格局,微型汽车年生产能力达18万辆。2001年,五菱汽车产销超12万辆,产品还出口东南亚、中东、南美、西欧等22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用户青睐。公司获得2000年全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先进企业、2001年全国用户满意企业等称号。五菱牌系列微型汽车也多次获得“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称号。
二、柳州五菱汽车公司简介及发展历程
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是柳州微型汽车厂,1987年正式注册五菱商标。2000年底,国家商标局核准五菱商标注册人由柳州微型汽车厂变更为五菱集团。老一辈的柳州人都知道,五菱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柳州动力机械厂。1982年,柳拖正式生产微型汽车。二十多年前,当国内微型车产业兴起之时,还是涌入了兵器、航空等其他行业的“国字号”企业,实力雄厚、干劲冲天,如长安、哈飞、昌河等;即使同为地方性企业,偏居西南一隅的柳州五菱也难与天汽集团等大企业相提并论。正是在行业不被看好、企业不被看好的背景下,柳州五菱出人意料地在1996年获得微型车行业产量第一,并且保持了难得的“三连冠”,使企业连年跻身国内企业行业“十强”。1998年,柳州五菱位居上海大众、一汽集团、天汽集团、东风汽车和长安汽车之后(天汽、长安等还有微型车以外的如轿车等产品),成为整个汽车行业企业的第六名。
表一:1996-1998年微型车前五名产量(辆)
排名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    五菱   74737       五菱   92906       五菱   103529
2    长安   70622       长安   90089       昌河   100031
3    天汽   52149       昌河   70118       长安    79773
4    哈飞   44595       天汽   55615       哈飞    58322
5    昌河   42194       哈飞   50018       天汽    50082
柳州人创造的五菱品牌有如潜龙腾渊,在西南地区名声赫赫,为柳州人民所骄傲。
尽管作为全国最早的微型车先驱企业,五菱用了10年时间,从零做到了1万辆,又用了7年时间,达到了10万辆的销量。但在中国汽车市场飞速发展的当年,希望能够继续迅速扩张的柳州五菱面临着技术、资金等等资源不足的问题。另外,柳州五菱的管理也存在着问题,诸如质量控制、管理流程、销售回款等等都存在难题。被这些制约因素困扰的柳州五菱,急需可以帮助其迅速提升的合作伙伴。而另一方面,市场的飞速发展也引起了国外汽车巨头的关注,正是这样的市场背景带来了合作的可能。
2002年6月4日,对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柳州五菱”)这家响当当的国企来
说,无异于发生了一场地震:当天,上汽集团、美国通用和五菱集团集合各方优势资源,合资成立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多柳州人对亲手养大的孩子眼看无力让他飞得更高而不得不含泪把股份送出去给人养,这一天所有柳州人都刻骨铭心。
不得不说这种“中中外”的运作模式背后,是五菱集团默默无私的奉献:五菱集团将持有的原柳州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国有法人股无偿划转给上汽集团,上汽集团持有75.9%股份,五菱集团持有24.1%股份;柳州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上汽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称“上汽五菱”)。随后,通用公司认购上汽五菱向其定向发行的股份。重组后,上汽五菱更名为上汽通用五菱,上汽集团占股50.1%,通用公司占股34%,五菱集团占股15.9%。
五菱集团与上汽、通用三方合资前,五菱汽车在1998年时就曾是中国微车销量第一名,消费者对五菱品牌已建立了很强的信赖感。合资后,为支持上汽通用五菱的发展,柳州五菱授权上汽通用五菱无偿使用五菱商标;同时,柳州五菱拥有基础性的专有技术,和五菱商标一起依据合作协议无偿许可上汽通用五菱使用。按照国际惯例,国际企业相互兼并融合,需要对营销体系做评估,要收取技术转让费。上汽通用五菱合资时,销售体系不进行评估作价,免提技术转让费,这是合资企业中独特的一个案例。与此同时,在合资公司中注入了更多的包
括优秀管理团队的资源推动企业的管理创新与变革。正是这些品牌、技术、营销体系、人才队伍等“广西元素”,集成最强劲的“广西力量”,推动五菱汽车事业以超常规的速度快速发展。五菱的产权流动和多元化,把上汽集团、通用公司和五菱集团三方在品牌、技术、管理和营销经验等各方面优势进行融合,为上汽通用五菱带来了新的市场竞争力。
三方合作后,柳州五菱把最核心的业务、最优良的资产投入到合资企业,留下来的是急需提升竞争力的零部件、发动机企业和处于初创的专用汽车业务以及需要扶持的企业后勤服务系统。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发展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及“宝贝奉献出去,困难包袱全部留下”的无私精神,促进了轻装上阵的上汽通用五菱跨越式的发展,销售收入从2002年的40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215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32%;同时,柳州五菱也在多元化发展战略中得到了快速发展,销售收入从2002年的20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77.6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25%。 五菱人含泪带笑看着自已送出的孩子茁壮成长,迅速发展成为国内的“微车之王”。
三、柳州五菱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2002年的重组是柳州五菱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它取得今天的成绩和销量,上汽和通用功不可
没。
重组完成后不久,上汽通用五菱就引入了GMS(通用汽车全球制造系统)为代表的先进生产管理体系和采购系统,通过融入五菱在成本方面的控制技巧,形成了上汽通用五菱自己的SGMW-GMS管理体系。在营销方面,上汽通用五菱同样获益匪浅。在一批入驻高管的带领下,上汽通用五菱开始了营销变革。首先克服了企业内部和一些经销商的强烈反对,实行了商务政策,对经销商实行了更为严格的管理,控制住了一般微车企业普遍存在的经销商混乱局面。可以说,在上汽通用五菱的帮助下,经销商的能力、素质也不断地进步。而在上汽通用五菱的成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则是其对二、三级城市营销网络的开拓。而现在,上汽通用五菱甚至已经将这张网络铺到了乡镇一级。在这张营销网络上,上汽通用五菱领先一步,开始了对品牌价值的挖掘。之前,许多微车企业习惯通过增加产品配置或者降低价格来谋取竞争优势。上汽通用五菱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开始对这种方式进行了反思。并试图在低成本的基础上,赋予品牌、产品更高的价值。正是通过这些贯穿生产、管理、营销的手段,上汽通用五菱完成了三个投资方定下的目标。
合资后,五菱集团和上汽通用五菱这两个五菱之间主要的关系如下:
五菱集团是组建上汽通用五菱的上汽、通用、五菱三个股东方之一;
——五菱集团是五菱商标所有权的唯一合法持有人,五菱集团的五菱商标无偿许可上汽通用五菱使用;
——五菱集团全部整车业务拨给上汽通用五菱。五菱集团自身余下的三大主业是五菱专用车、五菱联发零部件、五菱柳机发动机,其中零部件和发动机大部分为上汽通用五菱的整车生产配套。
如果说前一个三连冠代表了柳州五菱的存在,那么后一个三连冠就表明了上汽通用五菱的腾飞和崛起。
表二:20062008年微型车企业前三名销量(辆)
排名          2006              2007             2008
1     五菱   420140       五菱   520278       五菱   609711
2     长安   325032       长安   345604       长安   358398
3     哈飞   166430       哈飞   164279       哈飞   144917
上汽通用五菱领先的差距越拉越大,五菱与第二名销量之比,由2006年的1.29倍,扩大到2007年的1.51倍,到2008年已经高达1.7倍。1996年,当柳州五菱首次夺得微型车行业产量第一时,微型客车和货车两项累计之和不足7.5万辆;其中最高的1998年产量也刚刚超过10万辆。从2006年开始,上汽通用五菱的微型车销量从42.01万辆,到52.03万辆;再到60.97万辆,平均每年净增10万辆,相当于每年增加一个第一次三连冠最高年景——1998年全年的产量。与自己比,2008年上汽通用五菱的销量(650508辆)是1996年柳州五菱产量(74737辆)的8倍还多。这其中不仅有微型客车、货车,还有微型轿车,表明上汽通用五菱已经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微型车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前一个三连冠,柳州五菱领先的优势每每只有3000辆上下,赢的比较悬,甚至让人心惊肉跳;而后一个三连冠少则领先近十万辆,多则超过25万辆,这是一个基于6位数(几十万辆)之上的6位数领先优势,可以说是完胜竞争对手。第一次三连冠,柳州五菱的市场份额保持在20%-25%之间,行业前5家企业此消彼长,难分伯仲;到2008年,上汽通用五菱的市场份额高达51.27%,说遥遥领先一骑绝尘也许都不够准确,是不是可以视为垄断呢?五菱通过合资,已成为国内汽车行业不可突视的生力军,为柳州成为西南汽车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