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利超
(河南广播电视台,河南郑州450008)
摘要: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让当今的舆论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舆论环境下,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地位被打破,网络传播异军突起,即便是以正面为主的报道,稍有不慎也可能激起网民的传播兴趣,引发负面传播效应。规避正面报道引发的负面传播效应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究的课题。本文通过相关案例,分析正面报道引发负面效应的原因,并提出应对之策。
关键词:新舆论环境;正面报道;负面传播效应.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19)12-0170-02
正面报道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赞许或讴歌的态度进行报道;二是报道的内容是对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道德的认定。⑴然而,在新闻实践中,一些正面报道非但没能达到正面的宣传效果,反而引发负面效应。在新的舆论环境下,这种负面效应还将进一步放大甚至形成巨大的负面舆情。
一、新舆论环境下的正面报道
(一)新舆论环境下的正面报道处于舆论的聚光灯下
新舆论环境下,传播渠道愈加多元。一篇正面报道也将同时置身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舆论的聚光灯下。网友是一个庞大的存在,其表达自身诉求的方式日益丰富,表达的欲望也更加强烈。由于人人都有麦克风,“舆论场”就显得更加活跃。网民的好奇、质疑、较真等特性在互联网时代成为部分正面报道的终结者。⑵
°例如,某媒体报道了“上海浦东新区政府官员慰问困难户家庭”的消息,这本是一篇止面报道却陷入了负面舆情。有网友发帖称,消息中配发的图片里,其中一家困难户弹奏时用的钢琴价值不菲。此外,还有网友指出其他困难户家中出现水晶灯、双开门冰箱和红木家具,怀疑这些贫困户是不是真的贫困。针对网友的质疑,涉事单位专门做了调查,并发布了情况通报,回应网民的疑问,最终才平息此事。虽然有关部门核实后称,这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困难户,但是负面传播效应却产生了。
(二)新舆论环境下的负面效应更容易被传播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媒介相对较少、单一且缺乏及时互动性。新的舆论环境下,传统媒体构筑的传播生态被打破,新闻的传播也变得复杂多样。不仅有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还有社交媒体等带来的多次传播,传播效应放大。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从传播学角度讲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新舆论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速度将更快,覆盖范围也更广。例如,“表哥”事件、“西安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都是经由互联网、微博、等新媒体形成舆论,传统媒体跟进并迅速引起广泛关注。
二、新舆论环境下正面报道规避负面效应的对策
正面报道出现负面效应的现象严重地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声誉和公信力,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避免这种现象发生。那么,如何有效地防范正面报道引发负面效应呢?要从正面报道的传播流程上严加把关。
(一)正面报道的传播内容一定要真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批评性报道要实事求是,歌颂的、表彰的、感谢的、弘扬的等正面报道也要实事求是。身正才能不怕影子歪,正面报道传播的内容一定要真实,确保准确无误且经得起检验。
先进人物事迹、好的经验做法、所取得的成绩等,这些往往是正面报道关注的内容。如果把握不好度,正面报道很容易出现过度拔高的情况。例如,在有些报道中,先进人物往往被塑造成英雄;为了突出现在的成绩,往往贬低过去。报道看似完美,却顾此失彼,失去了新闻的本真,使正面报道本应起到的积极作用大大削弱,而且还会引起不必要的负面效应。
(二)正面报道的把关一定不要麻痹大意
跟舆论监督报道相比,正面报道一般是对成绩的褒扬,很少有被批评者和被监督者,记者、编辑等“把关人”往往容易麻痹大意、放松警惕。
例如,某媒体报道当地基础设施改善,提到“新装路灯16567盏”,却因多写了一个“万”字,误写成“新装路灯16567万盏”,变成了一个城市新装1亿多盏路灯,引起了极大的误会。类似这样的正面报道,记者编辑或因疏忽大意,或因自身知识水平有限而出现错误、失实报道,轻则影响媒体公信力,严重的还会对社会舆论、公众的决策判断产生误导。
(三)正面报道一定要把握好时、度、效
正面报道要把握好播发的时机。正面报道选择播发的时机不当,跟当时的情况相冲突或者相悖,也会产生负面效应。例如,某媒体播发一篇当地空气质量好转的正面报道,播发的当天恰巧是重污染天气。虽然当地空气质量好转是事实,但因播发的时机不对也会被受众认为报道失实,反倒成了讽刺,影响正面传播效果。再如,发生重大灾难事件,灾难余波未过,一边是等待安置的受灾众,一边就有媒体对救灾中表现突出的团体和个人“礼赞”。类似这样的报道虽为正面报道,但在当时“妥善安置受灾众”为第一要务的情况下进行“礼赞”,难免会引起受众的反感。
正面报道要把握好度。例如,媒体赞扬领导政绩,却对那些“本来应该做的事”用力过猛地夸,不但没达到赞扬目的,还产生负面效应。
正面报道要注重强化传播效果。有了好的报道内容和题材,不讲究传播艺术,传播效果也会大打折扣O 有的正面报道不仅是摆拍的,而且空话、套话连篇,用固定套路模式等,没有创新,受众不爱看、不想看。
三、新舆论环境下做好正面报道对记者的要求
正面报道的传播主体是记者,要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记者起到很大的作用,其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传播效果。
170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第10卷第12期2019年06月
VoLl ONo.12June 2019
(一) 记者要提高政治觉悟
在新舆论环境下,记者要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始终 保持政治思想同党中央一致,有大局意识,对大政方针 有所把握,坚持正确的新闻导向。
例如,前些年有新闻报道一家3个孩子或考上大 学,或考上研究生的新闻,却忽视了计划生育政策这个 大前提。正面报道本身的宣传目的达到了,但却对其 他方面的主题产生了负面效应。
再如,某记者报道脱贫攻坚,采写了 “扶贫干部与 女贫困户结婚”的新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我们党扶 贫政策“偏离主题”,陷入“高级黑”的圈套。
(二) 己者要培养舆情素养
正面报道之所以产生各种各样的负面效应,大多 数情况下是由于报道本身含有能引起受众作负面理解 的因素。这就要求记者增强舆情素养,对同一新闻事 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排除可能引起负面效应的因 素。⑶
°例如,河南省地震局2016年花费400多万元购置 了一台“超级地震车”,并邀请多家媒体报道,当地媒 体刊发了诸如《河南首台“超级地震车”亮相造价 468万》等报道。本意是展示成果,却陷入“舆论地震”。 “400多万高价地震车的实用性”引起一些网友质疑。 针对网友的质疑,某媒体记者以“追问468万元是否过 高”“地震少发地有必要配备吗”等回应质疑,从而平 息了负面舆论。如果记者在报道前做一下舆情研判, 并针对可能引起负面效应的因素答疑解惑也许就能避 免这场舆论风波。
奔驰女车主事件最新消息(三) 记者要有质疑精神
缺乏质疑性的新闻是无法保证客观性的,即便采
用了最客观的写作方法,新闻也未必会客观真实。因 此,记者要时时刻刻都具备质疑精神。
2019年5月,《南阳日报》头版刊发了《水氢发动 机在南阳下线市委书记点赞》的消息,报道称水氢汽 车加水即可行驶。媒体报道后,在不到1天的时间内却 引发网络质疑,朋友圈、微博、客户端纷纷转载,相 关话题阅读量超千万。1篇正面报道经网络不断发酵, 迅速形成负面效应,让当地一时陷入被动。面对汽车 加水就能跑这一 “新科技”,如果当时采访的记者、当 日把关的编辑有质疑精神,多问几个为什么,不畏权 威,就会避免类似的事件发生。
四、结语
新舆论环境下,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出现,因 其“低门槛”的特性,虚假信息泛滥。面对海量信息, 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尤其需要具备信息甄别能力。对 相关信息引用要注意区分信息来源,对新闻的转载要 慎之又慎,对新闻通稿要仔细甄别。对新闻的转载不 能为了博眼球而做“标题党”,添油加醋,让报道内容 变味。
参考文献:
[1 ]徐胜.什么是正面报道[J].新闻实践,2005 (5) :26,[2] 闫立军,高志顺.如何规避正面报道引发的负面效应
[J].新闻战线,2018 (7):134-136.
[3] 黄平.简论新闻采访中正面报道如何规避负面效应
[J].新闻研究导刊,2018 (6):170-171.作者简介:苏利超(1981-),男,河南郑州人,硕士,编辑职 称,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
(上接第169页)给观众良好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尽快地 聚集忠实观众,获得与新媒体短视频抗衡的力量和资本。
2.让观众成为监督者和评价者。观众的口碑抵得 过金杯、银杯,电视民生新闻要获得最大的市场生存力 和竞争力就要勇敢地走出去,接受观众的监督和批评。 这个过程或许对以前“高高在上”的新闻媒体行业来 说很难适应,但是只有联系众才能不断进步,这也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永恒不变的真理。
(四)促进记者转型是核心和关键
1. 以广大人民为本。对民生新闻记者而言,在新 时代就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积极传 递正能量,时刻为人民众着想,积极表达人民的心 声,反映社情民意,使得电视新闻媒体成为凝聚民心、 表达民童白勺最好平台。⑹
2. 答理应用新尉本技术。网络新闻直播为很多新
闻记者的转型指明了方向。从前期的现场直播到后期 的跟进报道,新闻媒体记者都发现了网络直播的优越 性,新闻记者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报道社会新闻和民 生时事。新媒体技术虽然进一步提高了新闻记者的工 作效率,但也要注意规避网络直播等新媒体信息传播 形式的弊端,切不可被其同化。
三、结语
番答对侖媒体短视频对电视民生新闻冲击的分析 可知,电视民生新闻需要顺应大势,以壮士断腕的精神
大刀阔斧地进行行业转型升级,通过融合补漏的方式 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观众为本转变行业生存 和发展思维,并促进记者转型以增强电视民生新闻 生存的有生力量。只有做到上述四点,然后再根据 市场情况灵活应变,才能将新媒体短视频的冲击力转 化成推动力,实现电视民生新闻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 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童晓霞.电视民生新闻融合传播策略分析[J].中国
广播电视学刊,2017 ( 6 ) :72-74.
[2] 陈夏.新媒体短视频冲击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应对措施
[J].传播力研究,2018, 2 (21):111.
[3] 程勋,刘杉.新媒体短视频冲击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应对
措施[J].记者摇篮,2019 (01 ):55-56.
[4] 徐滔.新媒体短视频冲击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应对措施
[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7 (05 ): 105-109.
[5] 丁凯.“互联网+”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基本定位与传
播策略[J].传媒,2017 (6) =43-45.
[6] 周勇.浅析电视民生新闻如何应对新媒体短视频的冲
击[J].新闻研究导刊,2018 (4):200.作者简介:余丹(1980-),女,福建福州人,本科,助理编辑, 研究方向:对台湾的短视频传播。
171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