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
[11]授权公告号CN 2579062Y
[45]授权公告日2003年10月8日
[21]ZL 专利号02283960.7[21]申请号02283960.7
[22]申请日2002.10.30[73]专利权人林孟标
地址536000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贵州路技术
交流站宿舍A幢402室
[72]设计人林孟标 周彩华 [51]Int.CI 7H02J 7/00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1 页
[54]实用新型名称
[57]摘要
电动车电池充电转换器,本实新型由继电器J、
二极管D 1、二极管D 2和二极管D 3组成。本实用新型
结构简单,工作可靠,造价低廉,能方便地实现电
动车蓄电池用12V充电器充电与36V工作电压的转换。
02283960.7权 利 要 求 书第1/1页
1.电动车电池充电转换器,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具有继电器J、二极管D1、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所述的继电器J的驱动线圈K负载于
充电器输出端,动合触点SB1的一触点接充电器输出正极与驱动线圈K
的一端而另一触点接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2的正极、二极管D3的
正极,第一转换触点SB2的动臂接第一个被充电池E1的负极、常闭点接
二极管D2的负极和第二个被充电池E2的正极、常开点接第二转换触点SB3的常开点与第三个被充电池E3的负极及充电器输出负极,第二转换
触点SB3的动臂接第二个被充电池E2的负极、常闭点接二极管D3的负极
和第三个被充电池E3的正极、常开点接第一转换触点SB2的常开点和第
新型电动车三个被充电池E3的负极及充电器输出的负极;所述的二极管D1的正极
接继电器J的动合触点SB1的一触点、二极管D2的正极、二极管D3的正极,负极接第一个被充电池E1的正极;所述的二极管D2的正极接继电
器J的动合触点SB1的一触点、二极管D3的正极、二极管D1的正极,负
极接继电器J第一个转换触点SB2的常闭点和第二个被充电池E2的正极;所述的二极管D3的正极接继电器J的动合触点SB1的一触点、二极
管D2的正极、二极管D1的正极,负极接继电器J第二转换触点SB3的常
闭点和第三个被充电池E3的正极。
02283960.7说 明 书第1/3页
电动车电池充电转换器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电动车蓄电池充电时,充电电压与充电完毕蓄电池工作电压的转换。
现时市场上销售的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残疾人专用车等电动车绝大多数采用36伏的电动机,用三个12伏蓄电池串联提供36伏的工作电压,目前电动车电池充电时采用36伏充电器对三个12伏电池进行串联充电。串联充电时,由于每个蓄电池的内阻都不相同,势必造成三个电池的电压均不相同,电压高的电池超过14.4伏时即行电解水并排出气体,水份的减少相应提高了电池酸的浓度,蓄电池的内阻随之增大,水份加快排出,电池进入恶性循环逐步失水而容量迅速下降,整个电池组很快就会损坏。因而充电时用12V充电器分别对单个12V电池进行充电是理想的充电形式,但目前尚无相应方便简单的蓄电池的充电电压与工作电压的转换器。而将36V电池组分拆为三个12V 电池进行充电,充电完再串联提供36V工作电压,显然这是非常麻烦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制造电动车电池充电转换器,以实现电动车蓄电池充电时充电电压与充电完毕工作电压的转换。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电动车电池充电转换器,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具有继电器J、二极管D1、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所述的继电器J的驱动线圈K负载于充电器输出端,动合触点SB1的一触点接充电器输出正极和驱动
线圈K的一端而另一触点接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2的正极、二极管D3的正极,第一转换触点SB2的动臂接第一个被充电池E1的负极、常闭点接二极管D2负极和第二个被充电池E2的正极、常开触点接第二转换触点SB3的常开点与第三个被充电池E3的负极及充电器输出负极,第二转换触点SB3的动臂接第二个被充电池E2的负极、常闭点接二极管D3的负极和第三个被充电池E3的正极、常开点接第一转换触点SB2的常开点和第三个被充电池E3的负极及充电器输出的负极;所述的二极管D1的正极接继电器J的动合触点SB1的一触
点、二极管D2的正极、二极管D3的正极,负极接第一个被充电池E1的正极;所述的二极管D2的正极接继电器J的动合触点SB1的一触点、二极管D1的正极、二极管D3的正极,负极接继电器J第一个转换触点SB2的常闭点和第二个被充电池E2的正极;所述的二极管D3的正极接继电器J的动合触点SB1的一触点、二极管D2的正极、二极管D1的正极,负极接继电器J第二转换触点SB3的常闭点和第三个被充电池E3的正极。 采用以上措施的本实用新型,能方便地实现电动车蓄电池采用12V充电器充电与36V工作电压的转换,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工作可靠,造价低廉。
下面再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气原理图;
附图2是附图1充电器对电池充电时的等效电路图; 附图3是附图1不充电时的等效电路图。
参考以上附图。从附图1的实施例可看出,本实用新型结构较简单,由继电器J、二极管D1、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组成。继电器J的驱动线圈K负载于充电器输出端,动合触点SB1一触点接充电器输出正极和驱动线圈K的一端而另一触点接二极管D1、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的正极。继电器J的第一转换触点SB2的动臂接第一个被充电池E1的负极,常闭点接二极管
D2的负极和第二个被充电池E2的正极,常开点接第二转换触点SB3的常开点、充电器输出负极和第三个被充电池E3的负极。继电器J的第二转换触点SB3动臂接第二个被充电池E2的负极,常闭点接二极管D3的负极和第三个被充电池E3的正极,常开点接第一转换触点SB2的常开点、第三个被充电池E3的负极和充电器输出的负极。二极管D1、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的正极并联后与继电器J的动合触点SB1的一端相接,二极管D1的负极接第一个被充电池E1的正极,二极管D2的负极接继电器J的第一转换触点SB2的常闭点和第二个被充电池E2的正极,二极管D3的负极接继电器J的第二转换触点SB3的常闭点和第三个被充电池E3的正极。附图2是附图1当电动车电池被充电时的等效电路图。当12V的充电器插头插入充电时,继电器J的驱动线圈K得电后,动合触点SB1由常开变为通路,第一转换触点SB2和第二转换触点SB3的
动臂脱离常闭点并与常开点接触,此时蓄电池组成并联连接状态,这样,每被充的12V电池都可由形成的独立支路被12V的充电器充电。当充电器插头拔出后,继电器J的驱动线圈K失电,动合触点SB1、第一转换触点SB2和第二转换触点SB3回复原来的动臂与常闭点连接状态,此时被充电的三个电池形成串联连接状态,输出电压为36V,此时附图1就等效于附图3。继电器J采用置有一动合触点和二个常闭转换触点的5 -40A/12V的直流继电器,该种电器市面有产品出售,例如东莞三友电器有限公司的SARB型小型功率继电器。或者根据要求自行设计制造。当然也可以采用三个独立的继电器,其中一个具有动合触点SB1,其余二个具有常闭合转换触点SB2,这时三个独立的继电器的驱动线圈并联再负载于充电器输出端。二极管D1、二极管D2和二极管D3均采用整流电流6A以上的二极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