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吉利了解李书福。
一、梦想从废品回收开始
1、吉利的前世今生
1997年,吉利集团进入轿车领域,作为唯一的一家民营汽车制造企业,吉利资产总值超过200亿元,连续七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连续五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被评为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和首批“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是“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企业?????
这个具有传奇彩的企业的掌舵人李书福的第一桶金,来自于废旧金属回收,之后又在村里开了照相馆,后来开了电冰箱厂,随着不断的积累,建立起了自己的摩托车王国,如果说干一行爱一行是企业家应有的性格话,那这个人肯定不是李书福。
1996年的一天,李书福把自己的亲信,现任吉利宁波基地总裁的安聪慧叫到身边时,他告诉这位刚刚来到吉利工作的年轻人,他们要在台州临海做一个汽车项目。安聪慧当时十分狐疑,因为他们没有生产汽车的资格,原先申请的是一个摩托车项目。他问李书福,是否要生产农村大街上满处跑的微型面包车,李书福则拍拍自己的奔驰车说,这才是他想要的。
没有生产许可的情况维持了很久。1998年底,第一辆两厢“吉利豪情”车下线,市场价定在4.79万元,成为当时中国最便宜的“电喷车”,当时上海大众的普桑售价近20万元。豪情的价格得到了众多家庭购车者的关注,市场需求渐旺。不久,他从四
川德阳一所监狱汽车工厂拿到了一个车型目录,车型生产基地从德阳搬到了台州临海。2001年12月26日,国家经贸委发布了第七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吉利集团生产的轻型客车HQ6360、MR6370和三厢式轿车MR7130又名列其中,这标志着民营企业成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正规军,吉利也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一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
此后,利用汽车项目在地方政府中的号召力,吉利先后在台州、济南、湘潭、成都、兰州等地开出了若干汽车产业基地。虽然吉利的产能2009年在全国整车企业中仅排在第十位,但从生产基地的数量来看,无疑将排在第一位。
吉利总部设在杭州,在浙江临海、宁波、路桥和上海、兰州、湘潭、济南等地建有汽车整车和动力总成制造基地,拥有年产40万辆整车、40万台发动机、40万台变速器的生产能力。
吉利通过对自主技术研发的大投入,成长比较迅速上,从创始时,无图纸、无模具、无标准的状态中,过渡到拥有变速箱、发动机等核心技术的企业。
并且在全国各地拥有授权经销商400余家(其中近200余家4S店),服务商600多家;在吉利上有在线客户服务;在公司本部建
立了国内领先的400-88-69-888全天候电话平台,有近百个客户服务坐席。
吉利在独联体、中东、非洲、东南亚、中南美洲等五个战略市场均设有代表处,累计实现海外销售十几万辆???????吉利
集团2009实现整车销售33万辆,累计销售吉利汽车150余万辆!
2、让吉利走遍世界
2007年6月,吉利集团开始进行战略转型,计划用3-5年时间完成从单纯的低成本战略向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率、国际化的战略全面转型。
笔者从查询到吉利的六大方针战略:“总体跟随、局部超越、重点突破、招贤纳士、合纵连横、全面领先”,以及吉利在新的战略时期的企业愿景:
让世界充满吉利,认真行使企业的使命: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
到2015年,吉利汽车将拥有以左、右舵兼顾,满足各国法规和消费习惯的15个系列42款整车;拥有满足国内外法规要求的汽、柴油兼顾的8个系列发动机、7个系列MT手、自动变速器、3款ECVT无级变速器;开展混合动力轿车研发和吉利方程式赛车项目。
到2015年,在海外建成十五个生产基地,实现三分之二外销的目标。使吉利汽车成为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品牌。2010年3月28日,瑞典当地时间下午14:00,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与福特汽车公司首席财务官Lewis Booth在哥德堡签署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最终股权收购协议,吉利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以及瑞典副总理Maud Olofsson出席了签署仪式。
据公开资料显示,吉利此次收购沃尔沃的实体资产包括:整车厂、零部件厂、研发中心和仓储中心的厂房、生产设备、试验及测试、工装模具、存货及其它相关资产。 而无形资产则包括:沃尔沃自有知识产权的商标、专利及注册等2450项;福特无偿转让给沃尔沃的发动机、平台、模具等技术专利及有关权利1500项和200多个设计专利;以及福特无偿许可给沃尔沃的发动机技术45项,安全技术20项等;同时,还有福特有限许可给沃尔沃的混合动力技术专利230项,及其他沃尔沃完成生产和未来发展计划所需要的技术。
看完上述文字,我想大家和我一样会为吉利呐喊助威、会为吉利提出的未来战略构想及伟大愿景感动,然而所有的梦想和希望的实现都在于企业历史进程中迈出的每一次坚实的步伐,在于对经济规律的遵循,更在于不断的创新与实践!吉利准备好了吗?
二、李书福的“阿拉丁神灯”
1、国际化的团队
不管是收购英国锰铜、澳大利亚DSI,还是引入高盛这样的战略投资人,吉利的资本运作都让外人看的眼花缭乱??????
吉利于2005
年登陆香港交易所,吉利控股(00175.HK)作为李书福的资本平台,成为吉利后来对外实施并购的主体,而李书福本人也精通于资本运作,这一点早在2002年,李书福通过收购日本人在宁波北仑的破产钢结构企业,进而获得1000亩的土地,
打造了吉利的第二款车型-美日这一事件,便看出其敏锐的资本的视角。而与其“金融资本运作”能力相比,李书福更加擅长的是“人力资本运作”。
光鲜亮丽并购的背后,是李书福组建的国际化运作团队,正是他的团队在帮助李书福逐步靠近吉利未来的梦想????吉利的国际化运作团队包括了熟悉国际资本市场运作、跨国公司集团管控、跨过汽车集团管理、中国汽车市场运作四大方面的人才和相应的团队。
2、熟悉游戏规则
吉利的第二盏灯是对国际并购规则的熟悉。不仅拥有了国际化的运作团队,吉利还需要对国外的并购规则熟悉,而熟悉国际并购业务的专业团队在国内并不多见,所以吉利充分利用了国外的专业团队,这一点从吉利于2009年并购澳大利亚DSI全球第二大汽车制动变速器生产商就可以看出。当时,吉利在并购交易中,聘请了普华永道(PWC)作为DSI公司的资产托管人;聘请了麦肯锡、安永作为并购顾问,还聘请了英国著名投资银行洛希尔公司(Rothschild这可是“货币战争”一书中的主角,神秘而古老的欧洲投资银行家族)担任其顾问。
其实,洛希尔公司为不少中国公司之间的交易提供过服务,其中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小肥羊、阿里巴巴等。去年该公司参与了中国联通240亿美元收购中国网通的交易。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华为进入北美市场时,同样也聘请了美国著名的游说公司进行公关,以通过部分审批。应该说国外的专业团队为国际化的拓展提供的不仅仅是专业上的服务,应该有其更深层次的内容,形成合作的过程也是不断对国外文化、政治、经济、历史了解的过程。
具体沃尔沃并购中,吉利的安排是,富尔德律师事务所负责收购项目的相关法律事务,目前完成了知识产权、商业协议、诉讼、雇佣、不动产、进口、海关及关税、经销商及特许经营、竞争及国家援助等方面的法律尽职调查,以及全部交易文件的全面标注。 德勤财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负责收购项目的财务咨询。目前已就沃尔沃公司的财务、税务、包括成本节约计划和分离运营分析(不含商业分析)、信息技术、养老金、资金管理和汽车金融进行了尽职调查。 洛希尔投资银行作为收购项目的财务顾问,负责对卖方的总体协调,并提供对沃尔沃的估值分析。 博然思维集团作为项目的公关顾问,负责项目的总体公关策划、媒体
战略制定和实施。目前正对全球范围内的相关媒体报道和公众舆论进行监测。
3、优厚的谈判条件
据相关媒体报道,吉利给出的条件是,收购后沃尔沃的总部、工厂、研发中心都不搬,沃尔沃与供应商、经销商、工会的关系不变,不裁员。当然背后应该还有更多的条件细节,只有等到曝光的那一天才能知晓。但是优厚的谈判条件往往是敲开外国企业紧闭的大门。之前,沃尔沃对中国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有很多顾虑,因为沃尔沃与福特有很多技术交叉,而中国市场对福特来说也非常重要,如果知识产权使用不当,会威胁福特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但是相信吉利不仅仅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真诚而辛苦的谈判,这其中也包括了一些条款上的保障性措施。
4、符合国家战略
为什么腾冲收购悍马为成功,而吉利成功了。抛开关系网络不说,从国家战略来讲腾冲收购悍马本身就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战略举措。而在走出去的战略下,中国企业的海外之路走的并不顺利,上汽收购双龙失败,北汽引进萨博并不成功,就算纵观历史上世界车企并购案,除了日产和雷诺的联姻姑且算较为成功的案例,其他均以失败告终,这时候确实需要一个成功的案例来振奋人心,确实需要一个成功的案例来提供出海的经验。
在国企“不争气”的时代,吉利脱颖而出,这背后相信政府的支持力度不会小,日前媒体传的沸沸扬扬的诸如与政府签订建厂协议来获得融资话题,都从侧面反映了政府给予的支持。当然,这些只是媒体的言论,但有一点肯定是明确的,就是吉利要出海并购,首先需要通过国家复杂的审批程序,就单从这一点来说相信吉利得到了积极的支持。
5、高效的资金运作
为便于收购,吉利以组建北京吉利万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的方式来承担收购的主体工作。吉利万源总注册资本约80亿元人民币,外资占股51%,中资占股49%。外资股东主要为吉利香港公司和海外战略投资者。
据网上相关报道,交易第一阶段中,吉利万源已于去年底向中国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投资者签发债务融资承诺函,完成了第一轮注资,并且吉利万源还将向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汇局以及其它相关机关,申请获取投资的必要批准,并组建全资拥有的瑞典特殊目的公司,此公司虽不具备实际运营功能,但作为持有收购目标公司的法律实体,可以方便瑞典事务的推进。
目前,瑞典特殊目的公司与中国银行伦敦分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贷款协议正同步推进之中。吉利万源已将向福特指定的资金托管账户汇入收购总额的1%-10%保证金,余款于2010年5月4日,即预期收购的最终交割日,一
次付清。
根据吉利财务顾问公司洛希尔综合采用现金流折现法、可比交易倍数、可比公司倍值等估算方法对沃尔沃资产进行的评估,在金融危机最严重时的沃尔沃估值,合理价位在20亿-30亿美元之间。其中,合理收购资金15亿-20亿美元,海外运营资金5亿-10亿美元。正是根据洛希尔作出的这一估值,吉利提出的申报收购金额为15亿-20亿美元。
根据双方的协商,2010年第一季度,是福特给予吉利的融资期限。交易合同一旦签订,福特希望吉利先交付交易保证金,并出具并购交易全款的资金担保。要在短时间内筹措如此巨大的收购资金,体量比例远不及沃尔沃的吉利,亟需资本市场的支持。 2009年9月23日,吉利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HK.00175)与高盛资本合伙人(GSCP)签署协议,GSCP通过认购可转债以及认股权证投资吉利汽车。吉利汽车在可转债发行及认股权证获全面行使后,将获取25.86亿港元(约合3.3亿美元)的资金。 同时,吉利也在积极接触中国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渤海基金、弘毅投资等多家投资机构以寻求资金支持。
6、对福特战略的熟悉吉利汽车
之前吉利深入了解福特之前的两宗品牌出售行为,即出售捷豹、路虎给印度塔塔集团以及出售阿斯顿马丁给英国企业家D
avid Richards,均源于福特所谓的大福特战略,是属于战略性考虑而非财务因素,所以吉利判断福特不会因为自身财务条件的转好,而拒绝出售。
7、充分的国际化准备
早在2002年,吉利就提出未来要并购沃尔沃,当时大部分都将这句话作为一个笑话而一笑了之,但是李书福从那时起就已经开始了国际化并购的准备工作,包括沿着产业链的上游开始的并购活动,包括收购锰铜、DSI、以及进行全球的战略合作伙伴选择,包括6个月以前和美国江森自控(汽车控制系统全球领导者)签署全球战略合作伙伴计划等,应该说李书福为了并购之路的顺利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这也值得国内其他企业,尤其是准备出海的国有企业去学习。
三、四问“李书福”
看完上述文字,我想大家更加振奋人心了,吉利多么深谙国际化并购之道,相信其自身的运作实力会使得沃尔沃在全球快速发展????但是我想说的是联想当时的并购也类似于此、联想的运作能力不在吉利之下,为什么至今没有看到柳传志脸上成功的喜悦?
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并购后的企业能否有效整合,改善经营管理,后并购时代的整合相对于并购本身来说,是一个更加系统、更加复杂、更加艰难的过程。多项研究显示,全球过去二分之一的并购案例并不成功,反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并购后的
管理整合效果比较差。
如果李书福能够清楚地回答我以下六个问题,相信在沃尔沃后并购时代的整合过程中,吉利能够更加顺利,能够提前预知并控制风险:
1、“沃尔沃”的心思你猜得明白吗?
福特为何看上在国际上名不见经传的吉利,为何将1999年花64.5亿美元收购的沃尔沃却以18亿美元的价格卖出,福特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我想,李书福同志肯定会说,福特的战略使然。
笔者认为,福特出售沃尔沃除了战略选择外,仍然有其弦外之音。我们不愿意把别人想的狡猾,但是商场如战场,对细节,对背景,对历史的研究能够帮助吉利做更为清晰的判断。吉利不妨对福特前几次的出售的条件,以及出售后整合的情况进行深入的调研。
而笔者认为,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对中国企业私有化的支持和鼓吹有可能是促成吉利与沃尔沃合作的一个原因,因为吉利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对自身私营企业的定位和宣传是比较充分的。
2、吉利凭什么让“沃尔沃”保持高端品牌形象?
按照吉利的条件,在2011年要将沃尔沃全面扭亏为盈,我想问一下,吉利凭什么?
首先我们充分肯定吉利以往在中国汽车市场取得的成功,以及吉利集团在体制机制,国际化运作方面的经验。但是,我们知道作为豪华汽车的沃尔沃,目前在国际豪华品牌当中已经成为了尴尬。喜欢汽车的同事都知道,沃尔沃的生产体系已经和福特深深结合在了一起,长安福特福克斯与马自达3是通一个平台生产的,但是大家是否知道,我们的国产沃尔沃S40与福克斯也是同平台生产,所以这三款车从操控性上讲,差别不大。这是基于福特的低成本战略,即不同品牌之间共享资源,也是福特总裁穆拉利的杀手锏,但作为豪华品牌的沃尔沃在未得到像宝马、奔驰等常规豪华车的同类礼遇,全面嵌入了福特的生产,沃尔沃已经失去了高贵的血统。也正是因为如此,沃尔沃在美国和欧洲的销售非常糟糕,被冠以亏损选手的名号。
那么吉利接手后,是否会按照打造豪华车的手法继续打造沃尔沃,还是让沃尔沃为吉利发挥最大的价值,实现技术输出、共享平台等,或者干脆在未来的沃尔沃后备箱上,嵌上“吉利沃尔沃”的字样????后续还有待深入研究,因为高端品牌和普通品牌要卖给消费的东西是根本不同的。
当然,吉利也可以干脆走中间路线,像大众、斯柯达、本田等品牌一样将沃尔沃打造成为终端畅销车型。但总归来说要有清晰的定位,因为沃尔沃不仅要卖到中国,还要卖到全球,那些苛刻的欧美消费者,将会是未来沃尔沃最难获取到的核客户。
此外,由于福特早就实施了平台战术,沃尔沃与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