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政评论的作文
篇一 《“网红”城市的那些事儿》
现在很多城市都想成为“网红”城市,就拿重庆来说吧。重庆这地方,那地形就像是被大自然跟建筑师来了一场随性博弈后的成果。我第一次到重庆的时候,被那复杂的地形搞得晕头转向。想个地方吃饭,跟着导航走,那导航提示倒是挺清晰,说前行多少米然后左转,嘿,我按照指示走,可走着走着发现自己在一个大斜坡上,这左转都不知道转哪去了,旁边是高高低低的房子,街边的小吃摊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重庆的轻轨也是一绝。我站在轻轨站的站台上等车,看着轻轨从大楼中间穿过,当时就觉得太不可思议了。车厢里挤得满满当当,各种人都有。有背着大背包到处旅游的大学生,眼睛里充满了好奇,一直望着窗外;有拿着公文包的上班族,一脸疲惫但又眼神坚定,可能心里还在想着没完成的工作;还有一叽叽喳喳的小孩子,兴奋地指着外面说个不停。
这些特别的景象吸引了很多游客,也让重庆在网上爆火。但是这其中也有点小问题。成了“网红”城市后,游客太多了,热门景点总是人山人海。像磁器口古镇,我想去买点特的麻花,那队伍排得老长了,本来是想悠闲地逛一逛感受古镇氛围,结果被人簇拥着,脚都不知道放哪。那些原本住在古镇里的居民也有点无奈,
出门买点东西都不方便。不过呢,重庆人倒是很热情豁达。路边摆摊卖凉虾的大叔,一边笑着收钱给游客盛凉虾,一边不在意地摆摆手说“人多嘛,热闹,大家高兴就好。”这股子乐观劲儿也是重庆吸引人成为“网红”城市的一部分原因吧。这就是重庆,一个充满烟火气和独特魅力,被网络影响着也影响着网络的城市。
篇二 《小区门口的垃圾分类轶事》
在我家小区门口,现在垃圾分类搞得是热火朝天。以前大家都是一个垃圾桶一扔了事,现在可不行了。
有一天,我看到一位老大爷拎着几个垃圾袋就出来了。他站在那一堆垃圾桶前面,眼睛瞅着那垃圾桶上不同的标识,一脸茫然。蓝的是可回收物,绿的是厨余垃圾,灰是其他垃圾,还有一个红的是有害垃圾。老大爷手里有几个塑料瓶,估计是喝完饮料剩下的,还有一些剩菜剩饭。他先小心地把塑料瓶拿出来,然后看着绿垃圾桶,犹豫了一下,又看看蓝的。旁边一个穿着志愿者衣服的大妈看到了,赶紧走上前来。
大妈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的,操着一口本地话就开始讲:“大爷呀,这个塑料瓶子是要放到蓝的可回收物垃圾桶的哟,剩菜剩饭才是绿的厨余垃圾嘞。”老大爷挠了挠头,憨厚地笑了笑说道:“哎呀,这分得太细了,年纪大了脑子转不过弯喽。”大妈倒是很耐心,从老大爷手里接过垃圾袋,亲手把东西给分类好了。这
时候旁边又来了一个年轻人,戴着个耳机,手里捏着个用过的电池。他看都没看就准备往灰垃圾桶里扔。大妈眼疾手快,伸手拦住他说:“小伙子,电池可是有害垃圾,要扔到那个红的垃圾桶里哟。”年轻人脸一红,赶紧把电池放到红垃圾桶里。
其实刚开始搞垃圾分类的时候,大家都觉得特别麻烦。有人抱怨说这不是瞎折腾嘛,但渐渐地,还真看出点好处来了。小区里不再像以前一样垃圾桶一满就臭烘烘的。现在垃圾被分类处理后,至少环境看起来干净整洁了不少。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大家也都习惯了这种分类方式。现在大家站在垃圾桶面前就像是在玩一个有趣的游戏,虽然偶尔也会出错,但互相帮忙纠正,小区门口也因为这些小小的互动,变得更加有生活气息了。
篇三 《马路上的新时尚 - 电动自行车大军》
现在马路上的电动自行车那是越来越多了,多成啥样呢?就像成结队的小蚂蚁在搬家。
我自己有一辆电动自行车,这每天在马路上跑,能看到无数有意思的画面。就说早上上班高峰期的时候吧。我骑着我的小电驴出了门,刚到路口,就看到一溜电动自行车排在那里,就等着红灯变绿灯呢。旁边有位大,她那电动自行车后面绑着一个折叠椅,椅子上放着一个大盒饭。我就好奇啊,忍不住问大:“您这椅
子上放盒饭是怎么个事儿啊?”大笑着跟我说:“这不给我家那位送午饭呢,他在附近的工地干活,这电动自行车方便,我骑过去很快就到了。”大的脸上满是朴实的笑容。
再往前走,有个小伙子骑着一辆超酷的电动自行车,车身还贴了好些个动漫的贴纸。他一边骑一边还跟着车把上挂着的小音箱哼着歌,车后座有个背包,鼓囊囊的,估计是装着工作要用的东西。小伙子明显是个急性子,在车里钻来钻去的。不过也得小心着呢,马路上突然有个大爷骑着电动三轮晃悠出来,大爷车上堆的都是些垃圾废品,可能是要送去回收站。小伙子反应超快,一个急刹车,嘴里念叨着:“哎呀,大爷悠着点啊。”大爷也不恼,还乐呵呵地说:“小伙子,骑慢点嘞。”
电动自行车多了,也带来些小问题。就比如说停车的地儿不好。有些地方吧,电动自行车随便一停就乱成一团麻了。每次我到商场附近,就看到那些电动自行车横七竖八地躺着。不过政府也在想办法,划出专门的停车区域,还拉上小绳子,写上标语,引导大家规范停车。总体来说,电动自行车这阵风口上的交通工具,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改变,既方便又实惠,带着各种各样有趣的人和事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立马电动车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