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关税壁垒(non-tariff barriers NTBs)
第一节 非关税壁垒概述
一、 含义
二、 产生
三、 非关税壁垒的特点
1. 灵活性
2. 有效性
3. 隐蔽性
4. 歧视性
四、 非关税壁垒的作用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越来越把非关税壁垒作为实现其政策目标的主要工具。对他们来说,非关税壁垒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2)是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用作砝码,逼迫对方妥协让步,以争夺国际市场。
(3)是用作对其他国家实行贸易歧视的手段,甚至作为实现政治利益的手段。
总之,发达国家设置非关税壁垒是为了保持其经济优势地位,继续维护不平等交换的国际格局。
(二)发展中国家同样也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着非关税壁垒措施。但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发展中国家设置非关税壁垒的目的主要是:
(1) 限制非必需品进口,节省外汇;
(2) 限制外国进口品的强大竞争力,以保护民族工业和幼稚工业;
(3)发展民族经济,以摆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的控制和剥削。
第二节 非关税壁垒的主要种类
一、 进口配额制(import quotas)
(一) 绝对配额(absolute quotas)
1.全球配额(global quotas; unallocated quotas)
2.国别配额(country quotas)
(1) 自主配额(autonomous quotas)
(2) 协议配额(agreement quotas; bilateral quotas)
(二)关税配额(tariff quotas)
二、“自动”出口配额(“voluntary” export quotas)
“自愿”出口配额最早最著名的例子是日本对出口美国的汽车的限制。日本汽车自 20世纪 60年代开始进入美国市场,到 80年代初,对美国汽车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1979一1980年美国汽车业失业率的上升和利润的下降,使福特汽车公司和美国汽车工人联合工会(United Automobile Workers,简称UAW)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申请使用201条款的保护。几位来自美国中西部各州的参议员提出了一个把1981、1982、1983年出口到美国的日本汽车总数限制在160万辆的议案。这个议案原定在1981年5月12日的参议院金融委员会上进行讨论和修改。但日本政府在知道这一消息后主动于5月1日宣布它会“自愿”限制在美国市场上汽车的销售。1981年4月一1982年3月,限制总额为183万辆,包括出口到美国的168万辆小汽车和8.25万辆公共交通工具以及出口到波多黎各的7万辆其他交通工具。在1984年3月之前,这个限额一直保持不变,后来开始逐步增加,1984年配额升至 202万辆,1985太平洋汽车模型年起又升至每年251万辆,1992年3月限额开始下降。
最初几年里,自愿限制总额几乎都用完。在1987年前,自愿限制对日本的汽车出口一直是有约束力的。1987年之后,日本公司开始在美国境内生产汽车,美国从日本的进口自然下降,实际进口逐渐低于限制总额。到1994年3月,美国对日本汽车的自愿出口限制就取消了。
有意思的是,1981年,在实行限制后的第一年,销往美国的日本汽车的单位价值上升了20%,而1982年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又上升了10%。当然,价格的的上升可能反映的是一般性价格水平的上升,也可能反映了日本销美汽车质量的提高。
美国加州大学的罗伯特·芬斯阙教授于1988年建立了一个质量选择的理论模型,并利用日本出口到美国的不同车型价格数据,就自愿出口限制协议对日本输美汽车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比较自愿出口限制协议生效前后的变化,他发现:日本公司改变了在美国市场所销售汽车的特性,转向了更高质量和价格的车型,也就是说,伴随自愿出口限制协议而来的日本汽车进口价格的上涨,部分原因是进口车型的质量提高。在考虑了日本进口车质量提高因素的基础上,他计算出在1983年和1984年的自愿出口配额水平下,每进口一辆小汽车,美国实际支付的福利成本超过 1000美元。
资料来源:Feenstra, Robert C., 1988, “Quatity Change Under Trade Restraints in Japanese Auto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3(1), Feb, pp.131-146;关洪涛:《美日汽车贸易摩擦极其企业发展战略》,载《汽车工业研究》1991年第4期。
三、进口许可证制(import license system)
(一) 进口许可证按是否有配额分
1. 有定额的进口许可证
2. 无定额的进口许可证
(二) 进口许可证按照其进口商品的许可程度分
1. 公开一般许可
2. 特种商品进口许可
四、外汇管制(foreign exchange control)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