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生物
09207057  王存
1 地球上生物的形成过程及演变至今的过程:
      1).首先形成了化学进化和生命起源的条件:液态水,大气中含有CN化合物,具固结的,相对稳定的星体表层硬壳
      2).通过化学进化产生出能够利用无限能源——太阳能和水资源的光合生物(自养生物)化能嗜热细菌,光合作用原核生物(蓝藻、光合细菌)
      3).最早出现的光合自养生物,将大气中的CO2转移到岩石圈中,大规模地建造碳酸盐叠层石,同时释放自由O2,从而改造大气圈,使CO2下降,O2上升(积累)
4.大约到20亿年前,O2的逐渐积累,全球大气圈开始氧化,氧气积累的同时,大气圈外层的臭氧层也形成了,紫外辐射强度逐渐减弱,滨海有光层开始有生物生存。生物进入水圈的表层和滨海,真核生物出现了(18亿年前)。
  5.大约6-7亿年前:大气圈含氧量显著上升,CO2含量大大降低;平均气温下降,出现冰期气候,海平面下降;大面积浅海滩出现,造成多样的小生境;多种多样的动、植物,单细胞生物占据多样化的生境。
  6.从海洋到陆地 4亿年前:微管植物出现,陆地生态系统建立,地球表面各主要部分被生物所覆盖,生物圈形成。
生命史的三个阶段:前生命的化学进化阶段(短)
生物学进化阶段(最长)
    1.太古宙 38亿-25亿年前
    2.元古宙25—6亿前
    3.显生宙 6亿——
  近几千年来,生物圈进化 愈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控制.人类文化进化逐渐成为决定地球和地球生命命运的因素。
2 灭绝
指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物种,现在已经不再存在。目前已经灭绝的生物种可能占生物总种数达百分之九十九!在演化上,灭绝、生存,几乎同等重要。如果地球上的每一样生物都不会灭绝,那这个世界必定非常混乱。 真的很难想象地球上曾有的物种,有百分之九十九消失了,幸好物种会灭绝,生存才有了空间。
地球上自从35亿年前出现生命以来,已有5亿种生物生存过,如今绝大多数早已消逝。物种灭绝作为地球上生命进化史的一种自然现象,本是正常事件,如2.5亿年前的三叶虫、6500万年前的恐龙均已灰飞烟灭。但是,自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目空一切地参与大自然的事务以后,使这个灭绝时间表大大地提前了。地质时代物种灭绝的速度极为缓慢,鸟类平均300年灭绝1种、兽类平均8000年灭绝1种;到1600年至1700年,每10年灭绝1种;1850年至1950年,鸟兽的平均灭绝速度为每年1种了,即有100多种动物灭绝了,而且这种灭绝还在以加速度的趋势进行着。1600年以来,记录在案的动物灭绝资料已经够惊人的:120种兽类和250种鸟类已不复存在。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说:目前世界上每分钟有1种植物灭绝,每天有1种动物灭绝,这种远远高于自然的“本底灭绝”速率上千倍的局面是有关地球生命生存状况与质量的严峻警告!
1627年波兰原牛灭绝,1780年太平洋辉椋鸟灭绝,1876年福岛胡狼灭绝、1860年南非斑驴灭绝,1914年北美旅鸽灭绝,1948年澳洲袋狼灭绝,1952年加勒比僧海豹灭绝,1964年亚洲冠麻鸭灭绝……难怪联合国的一位官员说:如果达尔文活到今天,他的工作可能就会集中于物种的讣告,而不是物种的起源了。
灭绝原因:
 一切自然物种及其落都与所在地域的环境条件相适应,只要条件不变,就能长期生存,即使发生扩散或缩减,其历程也是缓慢和渐变的。人类活动的加剧,却打破了这千古不变的平衡。我们大致归纳了以下几个原因。
4. 生境丧失、退化与破碎
人类能在短期内把山头削平、令河流改道,百年内使全球森林减少50%,这种毁灭性的干预导致的环境突变,使许多物种失去相依为命、赖以为生的家——生态环境,沦落到灭绝的境地,而且这种事态仍在持续着。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67%的物种遭受生境丧失、退化与破碎的威胁。
世界上61个热带国家中,已有49个国家的半壁江山失去野生环境,森林被砍伐、湿地被排干、草原被翻垦、珊瑚遭毁坏……亚洲尤为严重,孟加拉94%、香港97%、斯里兰卡83%、印度80%的野生生境已不复存在。俗话说:树倒猢狲散,如果森林没有了,林栖的猴子与许多动物当然无“家”可归,“生态”一词原本就是来源于希腊文ECO即“家”、“住所”之意。
灭绝物种中,迁徙能力差的两栖爬行类及岛屿上无处迁徙的种类更为明显,马达加斯加岛上的物种有85%
特有种,狐猴类就有60多种,太平洋汽车模型1500年前人类登岛后,90%的原始森林消失,狐猴类动物仅剩下28(包括神秘的、体大如猫的指猴)。大陆生境的片断化、岛屿化是近百年来日趋严重的事件,这不仅限制了动物的扩散、采食、繁殖,还增加了生存的威胁,当某动物从甲地向乙地迁移时,被发现、被消灭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目前我国计划为大熊猫建设绿走廊,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
()过度开发
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37%的物种是受到过度开发的威胁,许多野生动物因被作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药”的开发利用对象而遭灭顶之灾。象牙、犀牛角、虎皮、熊胆、鸟的羽毛、海龟的蛋、海豹的油、藏羚绒……更多更多的是野生动物的肉,无不成为人类待价而沽的商品,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大千世界,竟然成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大屠宰场。大肆捕杀地球上最大的动物——鲸,就是为了食用鲸油和生产宠物食品;惨忍地捕鲨——这种已进化4亿年之久的软骨鱼类,割鳍后抛弃,只是为品尝鱼翅这道所谓的美食。
对野生物种的商业性获取,其结果是“商业性灭绝”。目前,全球每年的野生动物黑市交易额都在100亿美元以上,与军火、并驾齐驱,销蚀着人类的良心,加重着世界的罪孽。
旅鸽曾是北美随处可见的鸟类,几十亿只大飞来时多得遮云蔽日,在一百多年间,就将这种鸟捕尽杀绝了。当19419月最后一只旅鸽死去的时候,许多美国人感到震惊,眼瞧着这种曾多得不可胜数的鸟儿竟在人类的开发利用下灭绝,他们为旅鸽树起纪念碑,碑文充满着自责与忏悔:“旅鸽,作为一个物种因人类的贪婪和自私,灭绝了。”
为动物物种树碑立传,是人类生态伦理的启蒙,是人类尊重其它生命形式、承认动物生存价值和生命尊严的开始。只有当人类把动物、植物的生命看得与他的同胞的生命一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麋鹿苑中辟建“世界灭绝动物墓地”,也正是基于这种理念。
()盲目引种  
人类盲目引种对濒危、稀有脊椎动物的威胁程度达19%,对岛屿物种则是致命的。公元400年,波利尼西亚人进入夏威夷,带来鼠、犬、猪,使该地半数的鸟类(44)灭绝了。1778年,欧洲人又带来了猫、马、牛、山羊、新种类的鼠及鸟,加上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又使17种本地特有的鸟灭绝了。人们引进猫鼬是为了对付从前错误引入的鼠类,不料,却将岛上不会飞的秧鸡吃绝了。
十五世纪欧洲人相继进入毛里求斯,1507年葡萄牙人,1598年荷兰人都把这里作为航海的中转站,同时随意引入了猴和猪,8种爬行动物,19种本地鸟先后灭绝了,特别是渡渡鸟。
()环境污染
1962年,美国雷切尔·卡逊著的《寂静的春天》引起了全球对农药危害性的关注,人类为了经济目的,急功近利地向自然界施放有毒物质的行为不胜枚举:化工产品、汽车尾气、工业废水、有毒金属、原油泄漏、固体垃圾、去污剂、制冷剂、防腐剂、水体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甚至海洋中军事及船舶的噪音污染都在干扰着鲸类的通讯行为和取食能力。
科学家发现,对环境质量高度每感的两栖爬行动物正在大范围地消逝。温度的增高、紫外光线的强化、栖息地的分割、化学物质横溢、已使蝉噪蛙鸣成为儿时的记忆。与其它因素不同,污染对物种的影响是微妙的、积累的、慢性的致生物于死地的“软刀子”,危害程度与生境丧失不相上下。
野生动物作为环境质量的标志物,表现出的极度衰减,呈现给人的“寂静春天”,正是生存环境变得日趋恶劣的警告。只有多样性,才具稳定性,人类肆无忌惮地毒杀异类,使丰饶的大自然走向单调和沉寂,无异于饮鸩止渴。
(五)宇宙的影响
据外国媒体报道,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运动以及银河系自身的运动对地球上的生物多
样性有着巨大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发现,在过去的5.5亿年里,平均每隔6200万年地球上就会经历一次物种的大灭绝。虽然人们对于物种的大灭绝提出了解释,包括火山喷发、彗星撞地球以及海平面的变化等等,但是对于这种周期性的灭绝现象都没有能够提出合理的解释。而最近堪萨斯大学的研究人员们发现,地球物种的大规模灭绝的周期与太阳系偏离银河系中心的周期有着近乎完美的巧合。Melott说:“当太阳系偏向于银河系北面时,就对应着物种的大灭绝。”
在这些周期间,其中包括一些从化石记录上可以发现的大规模物种灭绝时期,地球上都对应的遭受了高强度的宇宙射线。研究人员称,这种宇宙射线或许能通过引起气候变化或基因突变等方式导致物种大灭绝。
我们的太阳系穿越圆盘状银河系的复杂周期大约需要2.25亿年。而整个银河系圆盘又在围绕它的热气中心以每秒200公里的速度运转。银河系的运转不像飞盘而是扁平的。新的理论认为,银河系的北面或前面与其周围的热气摩擦时就会产生宇宙射线。当太阳系上升到银河系上方时,正好与射线源更接近,这样我们的地球就遭受到了更强的宇宙射线。在银河系中心时,太阳系受到强大磁场的保护,但一旦离开了这个中心这种保护就被大大减弱了。
不过,研究人员也承认,他们的模型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物种灭绝现象。例如恐龙的灭绝,就与6200万年的周期不一致。目前,太阳系已经穿过了银河系的中间,正处于上升阶段,这意味着我们将暴露在更强的宇宙
射线中,也许就会带来下一次宇宙射线引起的物种大灭绝,不过这也要等到1000万年后。
另外,行星等天体撞击地球也很可能使生物灭绝。
(六)不适应环境
生物学者拉马克认为,优胜劣汰是生物进化的原因之一,也是生物灭绝的重要原因。现存生物对其生存环境都具有适应性,不适应环境的生物不能更好地发展,于是走向了衰落与灭绝。
由于作为地球上绝对优势种的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蛮横干涉,在环境破坏、过度开发、盲目引种、环境污染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野生物种大量走向灭绝,一些大型脊椎动物被记录了下来,1600年以来共计720种动物灭绝了。而未被记录的灭绝物种,特别是无脊椎动物,则要多得多。无齿海牛是在被发现27年后便遭灭绝(1854年于白令海峡)。更多的物种尚未被我们认知,便默默逝去了。为此,我们将立起一座无字碑,为不为人知的灭绝者哀悼。
自然界的芸芸众生历经千万年的演变、进化,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在生物圈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同作用、扮演着自己的角,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任何一个物种的非正常灭绝,对我们来说,都是无可挽回的损失。一个物种的消失,至少意味着一座复杂的、独特的基因库的毁灭,相当
于我们的子孙又少了一种可供选用的种子。
3 达尔文进化论的精髓及其修订:
达尔文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他未加改变地接受前人的进化学说中的部分内容(主要是布丰、拉马克的某些观点)
    2:他自己创造的理论(主要是自然选择理论)和经过修改和发展的前人或同代人的某些概念.:性状分歧、种形成,绝灭和系统发育等)
达尔文的错误和受批评的原因:
      a.关于变异的遗传与不遗传:因为他不明了隐性遗传和显性遗传
      b.一定变异与不定变异问题:因为他不明了变异的机制     
c.否定物种客观性
错误原因是:达尔文时期生物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他还不明了遗传规律。
达尔文强调:
地理隔离对性状分歧和新种形成的促进作用。稀少是灭绝的前奏,个体少在环境剧烈变化时完全覆灭的灭险大。个体愈少,则变异愈少,改进机会愈小,分布范围愈小,愈易灭绝。亲缘关系愈近的类型,对资源的利用愈接近,竞争愈激烈。由于性状分歧和中间类型的绝灭,新种不断产生,旧种不断灭亡,种间差异逐渐扩大,相近的种归于1属,相近属归于1科,相近科归于一目,相近目归于一纲。同一纲内生物的亲缘关系,常可用一株大树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