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5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1篇
有一种执着叫工匠精神,有一种坚持叫能修不换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
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
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今天先来讲述一段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关于工匠精神的故事。
汽车的机械构造;那个年代的汽车说明书还都是纯英文的,他对自己说:“无论多难,我都得啃下来。”
后来,
他下海经商事业有成,前后换了十几辆车,在自己车辆的送修过程中,面对大大小小汽车维修店的:“小病大修、过度维修、只换不修”的乱象,花了不少的冤枉钱。作为一个身经百“骗”的车主,作为一个资深的“修车人”,他没有忘记当年的专业,心里依旧有着曾经的“技术梦”。
在身边朋友的支持和鼓励下,他决定重拾旧业,与汽修曲线相约,内心重燃对汽车维修爱的火焰,正是这份情之深、爱之切,让他毅然决然地回归汽修行业,创立国内第一家“互联网+创客”的汽车维修O2O商业平台——高技修车,并定下“让百姓修车无难事”的企业愿景。
他是企业的掌门人,也是一个“修车人”,依然坚持着对技
术的执着。空闲的时间,他喜欢到维修厂帮着技师们一起解决各种汽车的疑难杂症。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诫技师:“做技术的一定要有钻研精神,车主信任我们才把车交给我们修理,要多帮客户考虑,在把车修好的同时尽量为车主省钱。汽车故障要认真排查,能修好的配件就不要轻易换掉,实在不能修的
也要跟车主解释清楚后再更换。我们是修车的,不是卖配件的。不要动不动就为车主更换配件,做技术的一定要有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
”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企业需要将“工匠精神”在领导人与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
在这个“商人精神”横行的年代。个人和企业都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比如一些以投机取巧为主的企业,在外部环境好的时候,企业可以生存,一但外部环境变的恶劣,企业很容易马上倒闭。
企业的核心因素是人,而脱离这种困境的途径是培养企业的“工匠精神”
。
工匠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他们在享受产品在手里升华的过程。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出新品——圈钱”。而打造“工匠精神”的企业却在从另一方面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看着自己的产品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以一种符合自己严格要求的形式存在。汽车之家论坛日报
第2篇
日报
周报
杂志
人民日报2016年05月31日星期二
往期回顾
人民网检索
数字报用户中心
返回目录
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16)
没有文凭评不上职称,晋升难、工资低,最终不得不跳槽——
“土专家”的困惑(关注“工匠精神”缺失问题⑤)
《人民日报》(2016年05月31日20 版)
参加完早班的班前会,某国有煤矿企业机电队电钳工陈进像往常一样忙活起来,摩挲着用了20年的工器具,如同握着老伙计的手。
陈进的心情五味杂陈,因为,他即将离开这家奋斗了20年的国有煤企,跳槽到一家民营企业。
陈进只有初中文化,但他坚信“艺多不压身”的道理,勤学苦练电钳知识,将技能的触角伸及低、高压电工和维修电工等领域,练就了技能多面手,成为企业的拔尖人才。
他带出的徒弟有十三四个。前些年,企业还以陈进为核心组建了职工技术创新协作室。经他牵头的攻关组就攻克了30多项安全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为企业创效上百万元。
然而,陈进又深感困惑。干了20年电钳工,他还只是企业内的操作岗位。每月拿着2000元的工资,日子过得很拮据。尽管他被矿上表彰为技术拔尖人才,享受每月200元的津贴,可这对他一家人的生计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原来,由于他既无文凭、又无职务和职称,在企业里被称为“土专家”。在职务、职称在工资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他只能拿个操作岗基准工资系数。也就是说,陈进在企业里属于最低工资基准,即使比起自己带出的大学生徒弟,他每个月的工资都要少很多,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
最让陈进耿耿于怀的还是企业操作岗转管理岗资格的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