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日报2014.04.21 头版头条曹燕编辑
生命之竹傲立丹山汽车之家论坛日报
——追记叙永县县委原常委、副县长杜晓刚■孔芒杨震森本报记者谢蕤
4月1日晚,排着长长悼念队伍的叙永县西外悼念堂显得格外安静,人们生怕惊扰了一位刚逝去的英灵。他生前的亲人、好友、同事,还有他从未见过面的众多干部众,上万人自发前来送别。
叙永县水尾镇官斗村党支部书记曾俊才轻轻地祭上自家竹林里挖的几根新鲜竹笋,虔诚地三鞠躬,念叨着:“当年您让我们种的竹子又长出鲜笋了,今天专门给您带来了,可惜您再也吃不到了……”
自发前来悼念的水尾镇社区居民郑玉兰红着眼眶说:“没得您,我们用不上天然气……感谢您,一路走好。”
甘孜州乡城县定波乡普通村村主任青麦多吉,特意托县政府给叙永县援藏干部致电,代表全村众表达哀思。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普通村全体村民商定,集体在寺庙为他诵经超度,用藏族风俗来为他送别……
灵堂中照片上的清瘦中年人依旧微笑着。就在前一天,他因为积劳成疾,身患胆管癌不幸离世,年仅45岁。他就是叙永县县委原常委、副县长杜晓刚,众心中的爱民县长,同事眼里的“拼命三郎”,亲人心中的顶梁柱。
叙永县是国家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四川省竹林基地建设重点县,拥有竹林基地105万亩。站在县城制高点的丹山风景区俯瞰,慈竹、苦竹、楠竹、斑竹……葱葱郁郁。竹以绿荫惠泽路人,以竿节支撑蓝天,以根须缠绕大地,其情其爱,杜晓刚与之何其相似!
心中时刻装着众,在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总会出现在众面前,心里唯独没有他自己
东经105°,北纬28°,乌蒙山区大尖山。
细雨洒落,树叶上满布的水珠偶尔滴落在颈项上,冰凉;脚下的石头打滑,迎着山间峡谷吹来的风,微冷。
“抓紧点,抓紧点!马上就到了!”海拔近1500米的山间,一条绳索上系着一个人,山顶的平坝上几个人紧紧地拉着绳索。
2007年9月的一个雨天,时任叙永县水尾镇党委书记的杜晓刚带队去考察公路修建情况,他腰上系着长绳,在大尖山一处高达25米的裸岩悬壁上一点点往上爬。
“没想到杜书记走那么远的路、爬那么陡的坡来关心我们的生产生活。”从小在水尾镇安全村长大的村民刘德潜感叹说。
雨,滋润着大山上的竹子。山顶无法运下山的竹子,像一锅苦笋汤,“苦”着山顶百姓的心。
换上刘德潜来的干净衣服,杜晓刚立即主持修路讨论。被雨水打湿的衣物在炉火上冒着白烟,门外的翠竹和门里炭火形成鲜明对比。绿竹,是百姓希望的情;红炭,烫暖了杜晓刚的心。一阵风过,葱郁的竹林“哗哗”作响。
“我就不信这竹子‘走’不出去。”开完会,望着漫山遍野的竹,杜晓刚说。
不久,一条公路蜿蜒“爬”进了大尖山。竹笋和竹子被源源不断地送到镇上的加工厂。“我们山上的每户村民平均一年竹木的收入超过3万元。”刘德潜说,路通了,村民的生活悄然发生改变。
“你是贫寒家庭出生的,干事情要踏踏实实,多为老百姓着想。”杜晓刚的母亲刘兴华时常教育儿子,做人要像竹子一样以绿荫惠泽路人。作为家中次子的他,也是从老家走出来的最骄傲的一株“竹”。
2008年1月,叙永县发生百年不遇的冰冻雨雪灾害,导致全县部分乡镇停电。水尾镇最偏远的官斗村、高石坎村也在其中。
“无论如何都不能让百姓摸黑过年。”杜晓刚一边组织人员修复电杆,一边为百姓送米送油。2008年2月6日,大年三十,杜晓刚没有回家和亲人一起过除夕,而是在村子里走访慰问众,嘘寒问暖。
“来电了,来电了!”赶在年夜饭前,官斗村剩余最后的十几户人家全部通电。
看到村子里一遍欢腾,杜晓刚拖着疲惫的身子悄然回到了办公室,那个时候已经是晚上8点了,回县城的汽车早已收班。照例写完日记,杜晓刚给家人打了个长长的电话。电话里,妻子、儿子、母亲都希望他初一早点回家。这一夜,中国人最重视的团圆夜,他在办公室,一个人。
竹以绿荫惠路人,以其竿节撑蓝天。
水尾镇钢铁村四组村民郑绍均有一件衣服一直舍不得穿,因为那是杜晓刚送的。郑绍均夫妻均有残疾。2008年5月那场地震将他家的危房震倒。屋漏偏遭连夜雨,郑绍均家养的一池塘鱼被人药死。
“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杜书记来了。他不仅送了我衣服,私人资助我500元,还帮我申请危房改造名额,鼓励我对生活要有信心。”郑绍均说,在杜晓刚的关心下,他们一家于第二年搬进了120平方米的楼房。
杜晓刚当年送来的衣服成了郑绍均一家人的纪念物。“我要给我的儿子、孙子讲这件衣服的故事,这是在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杜书记给我们的帮助。”郑绍均说他要好好保存衣服,教导子孙。
目前在上海读大学的杨文江,曾因为家庭困难,面临辍学。杜晓刚知道后,每学期资助他300元和200斤大米。“那个时候正是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我妈妈病重,全家4口人仅靠爸爸一个人打短工维持生活,是杜书记的关心我才顺利读完初中。”
“杜伯伯帮我交学费,还给我买文具,说我要有什么难题可以随时他。”与杜晓刚结缘的赵雨洁,是一名乡城县城区小学学生。2010年5月,四川省首批“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行动”启动,杜晓刚主动请缨援藏。
到乡城不久,杜晓刚发起了联系学校的“一帮一”活动,他不仅负责赵雨洁的学杂费,还时常抽空参加赵雨洁班上的主题班队会,和孩子们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杜伯伯当老鹰,我们就在操场上跑。”每次看到杜晓刚来,孩子们都特别高兴。取得好成绩,赵雨洁第一个想告诉的人是
杜晓刚。在她心里,杜晓刚比自家伯伯还亲。
和杨文江、赵雨洁同样幸运的还有乡城县定波乡普通村的藏族姑娘白玛。和奶奶、相依为命的她,因为杜晓刚自掏腰包的1000元资助,才从最偏远的乡下来到城区上小学。
“他心中想的都是众,唯独没有他自己。”2012年援藏回来后,杜晓刚经常肚子痛。为了不耽搁工作,杜晓刚没有接受全面检查,选择口服中药。“他说输液要花时间,他没得那么多时间。”每次拿药,都是妻子胡德事先去医院排队,等到要排到了,杜晓刚直接过来让医生摸完脉就走,妻子熬好药再给他送去。
“这个病如果一开始就全面检查,癌变的时间从医学上来讲肯定会延迟。”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肝胆科主任梁平说。
“一心扑在工作上,心中时刻装着众,唯独没有他自己,这种公仆情怀,值得我们尊重和铭记。”2014年4月1日,杜晓刚遗体告别那天,叙永县县委书记王波痛心地表示组织失去了一名好同志,县委县政府班子失去了一位好战友,他失去了一个好助手。
他始终保持一种逆势而上的豪气,不怕矛盾复杂、不怕任务艰巨、不怕责任重大,敢挑重担,敢于克难制胜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千百年来,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从叙永县江门镇一户普通农家走出来的杜晓刚,9岁丧父,生活的磨难给了他竹般坚韧。
2012年,叙永县启动全市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东城棚户区改造。已担任叙永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杜晓刚任指挥长。
东城棚户区人员密集,人口结构复杂,住房年久失修。房屋间的巷道只有桌子宽,窄得抱着小孩的两个人不能并排走。
东城有一条街叫“阴阳街”,同一个街面分为上下两梯,最大高差达5米。阴街仅过人,阳街仅通车。在阳街,小车遇到对面来的摩托车,也无法错车。
一次,杜晓刚上门摸底棚户情况。进入一户人家,话刚说到一半,户主就叫他出去回避。关门前,他看见主人拿出尿罐“方便”。这一幕,看得杜晓刚心酸。住了这么多年,家里竟然没有厕所。
“一定要让东城众告别尿罐子时代!”作为这个项目的指挥长,杜晓刚深知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东城改造也是国家新土地条例实施以后,叙永县推行的首个棚户区改造项目。
没有具体的标准可借鉴,没有措施供参考,如何迎难而上、克难制胜?
没有标准,就制定标准。通过对各类家庭进行摸底,在充分了解众想法的基础上,杜晓刚牵头制定拆迁安置办法。
“拆迁安置补偿标准为1:1.5,泸州市区的标准都没有这么高。提出来以后其他区县怎么想?会不会在全市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叙永县住建局局长钟溱一脸吃惊、充满疑问地盯着杜晓刚。
“百姓利益当先。提高补偿标准,会牺牲政府利益,但会赢来百姓支持。”杜晓刚平静地说。
随后,拆迁安置办法前后修改了三次。每次修改,都征求了每户家庭的意见。
虽然是惠民工程,但也有不支持的钉子户。改造工作难以推动,棚改区众都在观望桥头的杨家和另一老上访户的动静。杨家有一位退休县级领导,如果动不了,整个改造工作无法启动。
尽管知道会遭白眼,杜晓刚依然笑脸上门。他与老领导家的每一位成员见面谈话,反复做思想工作;他去老上访户家劝说,常被“甩脸”,但还是敲了15次门。
2012年12月8日,劝说工作进行到第60天,杨家和老上访户相约在晚上10点来到拆迁指挥部,与指挥部最后“交锋”,杜晓刚负责接待。凌晨3点,两户人终于同意签字。看着两人在协议上写下名字,杜晓刚攻坚“棚改”的心总算落了地。
白天工作,晚上开会,是杜晓刚“棚改”的工作节奏。在征收过程中,拆迁指挥部办公室的灯光通常要亮到晚上12点以后。
有一次,拆迁户夜里来指挥部,谈了两小时无果,钟溱想打电话给杜晓刚想办法,一看时间,已经凌晨了,就放弃了。但当他路过杜晓刚办公室,发现灯还亮着,一推门,看见杜晓刚还在。“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忙到半夜我们谈着工作一起回家。”钟溱回忆起那些夜晚,眼圈微微泛红。
“杜县长经常这样对我们讲:共产党人就是要始终保持一种逆势而上的豪气,敢于克难制胜。”东城旧城改造项目副指挥长
王绍林感慨地说,杜晓刚提出的“发现问题在一线,调研问题在一线,解决问题更要在一线”的“一线工作法”,是东城棚户区改造克难制胜的法宝,也让他在工作中受益匪浅。
不怕矛盾复杂,不怕任务艰巨。经过指挥部全体同志的日夜奋战,100天时间里,98%的被征收户在拆迁协议上签字。短短几月,一条宽34米、长370米的南北大道连通了人民医院和新区和平大道,一条宽22米、长280米的东西大道连通了人民医院和扬武坊大桥,叙永新旧两城连成一片。
时间倒回到2005年。
2005年,杜晓刚刚到水尾镇任党委书记的时候,该镇财政账上仅有26元,而欠债却高达1500多万元。上班第一天,楼梯口便站满了闻讯而来的各方“债主”。财政收入低,村民致富难,干信心不足……对一个国定贫困县的边远乡镇来说,每一道难题都是一座大山,不仅需要爬坡、克难的勇气,更需要翻越山岭的眼光和智慧。
如何改变现状,引导村民快速致富?在无数个夜里,杜晓刚辗转难眠。(下转第二版)
为了迅速了解镇情,杜晓刚脚上像安了风火轮,天天在外面跑。一个月时间,水尾镇235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他走了个遍。哪个村适合发展养殖业,哪个村交通信息不畅,杜晓刚心中都有数:一个“工业强镇、竹业富镇、旅游兴镇、和谐稳镇”工作方案确定了下来。
在干的齐心努力下,水尾镇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65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80
万元,清偿债务800余万元;竹产业基地以每年近1万亩的速度递增,年产值8000余万元;引进4家投资额为1500余万元的企业;新建了通村水泥路35公里,实现了90%的村通水泥路;投资400多万元建起了中心卫生院、社区活动中心;上访由原来的每年数十起下降为零……逆势而上的豪气赢得众满意,一件件实事相继办成,水尾镇的各项工作也走在了全县前列。
“端凳倒茶,笑脸相迎,有访必记录,是杜书记接待众的规矩。”在水尾镇工作的6年时间内,与杜晓刚打交道最多的镇党政办主任罗林说,“办法是从众中来的。别人只知道杜书记点子多,办法实,却不知道他每年要记7个大开本笔记本,一本字数有50多万字。”
任书记一届,杜晓刚工作笔记超过300万字,相当于誊写了一遍我国四大名著。
2010年5月,杜晓刚带领10名干部人才前往甘孜州乡城县援藏。
都说越贫困的地方工作越不好干。叙永县如此,远在1000多公里以外的甘孜州乡城县定波乡普通村面临的更是另一番挑战。
普通村是乡城县最偏远的村,距离乡城县虽然只有100多公里,但需要翻越两座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车行也需要3个多小时。在盘旋的山路上行驶,不熟悉山路的外乡人很容易晕车。弯多的路段几乎不到一分钟就要转动方向盘。
作为赴甘孜州乡城县的援藏干部,杜晓刚在到达乡城县的第三天就去了这个村,这也是他的帮扶联系村。全村共29户,1
56人,全是藏族居民。
一进入普通村,杜晓刚就深切体会了村民的“两难”:第一难是“毗邻公路却上不了路”。中间的定曲河上原本有座木桥,但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最典型的事例是,有一年冬天,村民
罗太牵着牛从桥上过,牛蹄不小心卡在裂缝里。牛在桥上不停地甩动身体,结果把牛蹄折了。后来一次大水,桥也被冲垮了。村民过河需要绕行近2公里。第二难是“毗邻水源却没有水喝”。虽然村落旁边就是定曲河,但由于当地的水葬等习俗,村民都不饮用定曲河里的水,靠在高山上背水。青壮年出去挖虫草的季节,就只剩下妇孺背水。
这“两难”如果在内地容易解决,但对于普通村和联系普通村的杜晓刚来说,这是两块“硬骨头”:交通不便、劳动力缺乏,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人烟……
为解决过桥难的问题,杜晓刚决定采取以钢架桥代替木桥的方式,一方面节约时间,另一方面又提高使用年限。经过多方筹资,2011年5月,一座稳健的钢架桥跨过定曲河,普通村居民出行实现了安全、便捷。为解决饮水问题,杜晓刚多次爬上大山勘察水源,并联系当地水利部门,修建了一条长为1000多米的石沟水渠,并拿出2000元让村民买软水管。现在,普通村29户村民家家只要拧开水龙头,山泉水就汩汩流出。
“现在不用背水,也不用担心断水了。太好了,太感谢了。”79岁的四郎拉,用藏语不停地表达谢意。
2012年5月,杜晓刚结束援藏工作。回泸那天,不少乡城众在车站依依不舍地送别。
胆管里装着支架,依然工作在项目一线。与死神赛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13年4月23日,倒在工地上的杜晓刚被同事送进了医院。次日,杜晓刚住进了重庆三军医大附属新桥医院,进行胆管支架手术。
做完手术第16天,杜晓刚又回到了工作岗位。此后,杜晓刚白天工作,晚上输液,随身携带中药袋。
6月的骄阳格外暴烈,时值叙永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关键时期,身为分管此项工作的杜晓刚胆管装着支架,怀里揣着中药,带着工作人员,每天奔波在县城与工矿废弃地治理点之间。
看着他站在烈日下,衬衣被汗湿透的背影,工作人员罗隆彬特别心痛地劝说他可以待在车里。杜晓刚却说:“我不下去,老百姓怎么看?怎么能干好工作?”外面温度骤热,车内温度骤冷,忽上忽下,开车的司机李小龙揪着心:“杜县长,千万不要中暑。”
让杜晓刚欣慰的是,所有的努力没有白费。
“这是全国做得最好的工程,来年有机会拟在叙永召开现场会,让其他地方学一学。”国土资源部相关领导到叙永县视察叙永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时如此高度评价。
始终以工作为先,杜晓刚与死神赛跑。
2013年8月,杜晓刚被确诊为胆管癌后做了引流穿刺手术,摘除胆囊,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术后刚刚清醒,他不顾身体虚弱,用颤抖的双手拿起手机跟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发短信:“目前因手术原因,身体尚未恢复,无法及时重返岗位参加工作,由此给同事们加重负担,深表歉疚;今年之欠只待来年再报……”
身体稍微恢复,杜晓刚又出现在所负责的项目工地上。
2013年9月20日,医院给杜晓刚下了最后通牒:“必须立即回院拆除胆管支架!”
全市“着力六个突破、力争四年翻番”项目建设流动现场会定于2013年9月29日在叙永县召开,负责介绍东城棚户区改造项目现场情况的杜晓刚给家人说:“项目建设流动现场会开了就去医院。”
县领导考虑到杜晓刚手术后身体尚未恢复,打算让别的同志代替。但杜晓刚认为自己是最了解情况的人,如果换成其他人来介绍情况,不仅会加重别人的负担,而且短时间内难以熟悉,会影响会议质量。他坚持要自己解说。
2013年9月28日夜,杜晓刚忍着疼痛让医生采取临时措施。当晚他输液一直输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