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破局
作者:暂无
来源:《新财富》 2015年第8期
    迅猛增长的汽车业务曾一度将比亚迪的业绩推至巅峰,但自信满满、盲目扩张的王传福很快遭遇了“滑铁卢”。
    近5年来,比亚迪围绕汽车业务进行战略转型,经营大势已基本逆转。比亚迪的核心策略是,加速电池业务与汽车业务的协同整合,剥离非主营业务资产,将资产重心配置于新能源汽车业务。同时,王传福巧妙施展财技,将融资工具运用到极致,缓解资金压力。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井喷式”增长,比亚迪产能布局遥遥领先同行。王传福又一次站在“风口”,昔日首富能否借势再登财富巅峰?
    杜冬东/文
    2015年上半年举行的第19届深港澳国际车展,车模明显减少,但镁光灯下的比亚迪新款SUV车型“唐”格外炫目,引来大批到场者围观。“唐”外观设计个性大胆,车身侧面印有“542”标识。这组数字代表了比亚迪的一个全新车型系列定义:“5”代表了百公里加速时间为5秒内,“4”意味着四驱,而“2”则代表了百公里的综合油耗在2L以内。比亚迪表示,新车先期推2款车
型,售价区间为27.98-51.88万元。新车可享受国家3.15万元/辆的新能源补贴,而地方政府(北京除外)也会比照国家标准按1:1给予消费者现金补贴,同时免征购置税和车船税。
    “唐”是继比亚迪推出新能源汽车“秦”之后的又一款新车型。2013年12月,比亚迪推出了针对个人消费者的双模电动车“秦”,凭借其5.9秒的百公里加速成绩、1.6L的百公里平均油耗及汽车智能平台,在动力性能、节能减排和驾乘体验等方面的优势,获得热烈的市场反响,迅速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冠军。
    2014年年报显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9倍,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倍,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位居榜首,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市场份额更是遥遥领先,稳占市场领导者地位。根据OFweek新能源汽车网统计,2015年前6个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2.2万辆,同比暴增203.8%。其中,插电混动轿车“秦”以1.64万辆的销售量再度卫冕新能源汽车销售冠军,超出排名第二位的东方标致近1.1万辆。
    “新能源汽车收入在2015年会继续倍增,至少要做到150亿元。在国家多重政策支持之下,2015年比亚迪将推出一系列新能源车型。”王传福在比亚迪2014年全年业绩布会上放言。
    2015年6月4日,比亚迪通过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募集150亿元投向新能源汽车市场。20天后,王传福再减持套现17.5亿元,并全额无息借予持股计划的97名员工,帮助公司激励骨干员工、以利益捆绑核心团队。
    系列高调的动作显示,比亚迪正向新能源汽车市场高歌猛进。依靠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强劲增长,曾在燃油汽车市场铩羽而归的比亚迪,正在走出当年的经营困局。
    深陷困局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王传福在深圳创立了比亚迪公司。只用了不足10年时间,比亚迪创造了亚洲第一、全球第二的“充电电池王国”,成为全国引人注目的民营企业。2002年7月,比亚迪股份(01211.HK)在港交所主板上市。随后,比亚迪业务向手机代工领域延伸。2007年3月,比亚迪将该项业务分拆出来,以比亚迪电子(00285.HK)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为突破产业瓶颈,2003年,比亚迪以2.69亿元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公司77%股份,进军汽车业。2011年6月,比亚迪(002594)在深交所挂牌,完成了H股与A股的两地上市。经过数年发展,比亚迪形成了电池、手机代工、汽车三足鼎立的业务格局。
    比亚迪进军汽车行业,展示出王传福过人的投资眼光。数年之后,中国汽车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比亚迪汽车业务顺势崛起,“电池大王”王传福晋级“汽车新贵”。2008年开始,比亚迪的汽车业务呈现跳跃式增长,销售额从2008年的92.71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226.4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6.29%。比亚迪汽车销量位居全国同行前十,成为当时增速最快的车企。
    迅猛增长的汽车业务,成为比亚迪业绩增长的引擎,并占据比亚迪的半壁江山(图1)。2007-2008年,比亚迪的营业规模仅为200多亿元;2009-2011年,已实现了向400亿元的跨越,并稳定在400亿元之上。汽车业务将比亚迪业绩推送至巅峰。
   
    比亚迪在汽车市场势如破竹,让王传福自信满满。2010年,在之前两轮大举扩张的基础上,比亚迪再斥重金、长驱直入,制定百万销量目标。然而,当年的汽车销售表现令王传福大失所望。2011年比亚迪的汽车业绩增速大幅下滑,到2012年已近乎停滞。
    兵困汽车市场,使比亚迪的经营陷入困局(表1)。2011年,比亚迪营业收入仅同比增长0.78%,营业利润同比大幅下降49.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45.13%。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创近三年新低,资产负债率攀升至近三年新高。2012年,由于汽车业务不景气,加之手机代工业务也出现12.51%下滑,比亚迪当年营业收入出现有史以来的负增长(-4.04%)。
    认错反思
    回过头看,比亚迪汽车业务2010年之前的迅猛发展,主要受惠于当时中国汽车业的爆发式增长及政府的产业政策刺激。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推出了汽车行业经济刺激政策,如购置税优惠、以旧换新、汽车下乡、节能惠民产品补贴等。2009-2010年,中国汽车行业快速增长,汽车市场呈现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表2)。在此背景之下,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企业2009、2010年的销量皆获得长足发展,比亚迪更借势迅猛“崛起”。
    2010年,基于2009年销量的翻倍增长,自信的比亚迪开始了战略性扩张。当年,比亚迪进一步扩张产能,在2009年的基础上产能增长75%,年产量提升至76万辆(表3)。此时,燃油汽车市场的瓶颈很快到来。随着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而推出的振兴汽车行业的系列政策于2010年底结束,2011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增长显著放缓,其中部分月份的销售情况甚至比前一年同期下跌。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11年汽车产销量约为1842万辆和1851万辆,产销量增速为近13年来最低。
    汽车业务的盲目扩张、对市场增长前景的错误判断以及对自身的销售能力过分自信等因素,直接拖累了比亚迪。2011年,比亚迪汽车业务的在高增长时期所掩盖的矛盾(特别是与经销商之间的矛盾)集中爆发,一些潜在的问题也更加凸显出来—销量迅速下跌、经销商退网、销售主帅离职、曲线裁员潮、利润巨幅缩水、央视曝光“气囊门”……在2012年比亚迪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王传福称,“2010年比亚迪产能扩张75%的决策显然是错误的”,“只不过当时的辉煌掩盖了问题,如今我们要为过去犯下的错误埋单”。
    战略方向选择
    面对难看的成绩,王传福不得不重新审视比亚迪的战略。
    从业务结构看,比亚迪一半是由电池业务和手机代工组成的非汽车业务,另外一半则是汽车业务(图2)。
   
    非汽车业务板块的经营比较稳定。电池业务是比亚迪的起家业务,该板块业务规模维持在50亿元上下。2009年以来,比亚迪的电池业务每年增速约为10%。手机代工业务的规模也稳定维持在200亿元左右。从营业收入粗略估算,电池业务、手机代工的营业收入占比分别约占10%、40%。同时,非汽车业务板块业务的资产回报率相对平稳、且不高。数据上看,手机代工板块业务的毛利率约为10%-13%;电池板块略低,约为10%。在三大业务板块的布局下,非汽车业务板块的相对稳定,可为汽车业务的经营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同时,由于该项业务的资产回报率较低,也为比亚迪在全局范围内重新配置资产提供了空间。
    从汽车业务板块看,比亚迪在汽车业务的困境主要源自传统燃油汽车产品。2008年以前,比亚迪的汽车产品全部为传
统燃油产品。比亚迪过去的快速增长,也集中来自传统燃油汽车(归属于F3系列的F3DM除外,其属于新能源汽车)。例如,F3、F0、F6三款燃油汽车产品,在2008-2010的三个年度中,分别占据了营业收入的92.86%、94.61%、78.49%。随着市场变化、政策调整,正是传统燃油汽车产品使比亚迪的汽车业务陷入泥沼。
    然而,随着环境污染及能源供应压力的加剧,电动汽车作为传统燃油汽车的替代解决方案,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在产业转型的大势之下,国家相继推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系列政策(表4),激活了新能源汽车的广阔市场空间。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比亚迪发展新能源汽车,至少有两项有利条件。一是,从整体的业务布局看,比亚迪是国内动力电池行业龙头企业,在动力电池领域拥有相当的技术积累及产能储备。从新能源汽车的整个产业链看,动力电池是最核心部件之一,是关系整个产业发展的最关键环节。将汽车业务与动力电池整合,发展新能源汽车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比亚迪转型发展新能源汽车一举两得,不仅可发挥其动力电池领域的优势,也可消化传统汽车领域的产能投入。二是,经过数年探索,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有较强的积累。2008年12月,比亚迪的首款双模电动汽车F3DM发布,2009年2月正式推向市场。2010年3月,比亚迪开始销售E6两款新能源汽车。截至2011年6月,F3DM实现销售收入2944万元,E6实现销售收入1337万元。此外,比亚迪F3DM、E6等多款新能源汽车还获得官方不同程度的认可。
    王传福对新能源汽车寄予厚望,将比亚迪的战略重心转向新能源汽车。2010年在传统燃油汽车市场失算,王传福便已开始谋划战略转型。比亚迪2012年年报指出“2012年是比亚迪战略调整期的最后一年”。事实上,2012年的转型成效不尽如人意。在2012年年初举行的第一次临时股东会上,王传福表示,“直到2013年,比亚迪都将一直处于调整期”。比亚迪 王传福
    聚焦新能源汽车
    确定转型方向后,王传福对比亚迪的战略进行了调整,使之更聚焦于新能源汽车业务。
    加速动力电池与汽车业务的整合
    其一,将电池业务板块的重点转移至磷酸铁锂电池(铁电池)开发,与新能源汽车的开发相协同。比亚迪的动力电池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镍电池产品和磷酸铁锂电池(铁电池)。其中,锂离子电池、镍电池产品广泛应用于手机、相机和玩具等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而磷酸铁锂电池(铁电池)主要应用于电动汽车等。比亚迪近年推出的电动汽车E6、电动大巴K9均采用了磷酸铁锂电池(铁电池)为动力。比亚迪2011-2013年年报均指出“集团进一步加大磷酸铁锂电池(铁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电站”。2014年年报指出“本集团继续提升铁电池的能量密度并降低成本,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整体竞争优势,并同步研发更高能量密度的新型电池,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
    其二,缩减磷酸铁锂电池(铁电池)之外的动力电池项目投入。2013年3月,比亚迪将“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的4亿元投资额缩减至1.81亿元。
    2011年至今,比亚迪先后在A+H股上募集资金143.24亿元,明确投资于磷酸铁锂电池(铁电池)项目及新能源汽车开发。经过上述两大业务板块整合,约占比亚迪总资产规模60%的动力电池和汽车两大业务资产聚焦于新能源汽车的开发。
    剥离非主营资产,转投至新能源汽车
    王传福对比亚迪三大业务板块的资产做了重新配置,将手机代工、电池等非汽车业务板块的部分资产出售或剥离(表5),将超过30亿元的“弹药”转投至汽车板块业务。如,2015年4月,比亚迪将其全资子公司“深圳市比亚迪电子部品件有限公司”(简称“比亚迪电子部品件”)100%股权出售给合力泰(002217)。合力泰支付对价23.05亿元,其中17.3亿元以股票支付,5.75亿元以现金支付。交易完成后,比亚迪持有合力泰12.3%股权,同时获得5.75亿元现金。比亚迪电子部品件,原主营手机部件及组装等业务,2014年贡献了30.53亿元营收、1.92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高达49%、143%。比亚迪公告称“此举为强化集团的战略聚焦,优化集团的资产结构和资源配置,推动集团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业务”。王传福忍痛割爱,主动剥离该项资产,旨在战略聚焦新能源汽车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