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玉波:做自己梦想的践行者
比亚迪 王传福 在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汽车产业总工程师、深圳比亚迪戴姆勒新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等一系列身份之外,廉玉波更愿意称自己是一个梦想家。从向往蓝天的学子,到投身汽车自主品牌研发的领军人物,他坦言,是梦想催促他不断触及未知领域,也是梦想驱动他不断向前。一路走来,见证梦想变成现实,并逐步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事业的发展,对他来说,是一件幸运而快乐的事。
飞机“落地”的声响
儿时对飞机大炮的喜爱,让廉玉波在面对人生第一次抉择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以高出录取线60分的成绩进入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这里,從来没有见过飞机的他,期待以专业知识武装自己,将自己一直以来的好奇和憧憬化作现实。
然而机缘巧合之下,廉玉波却踏上了一条与“飞天”完全无关的新路:毕业后,他被委派到位于天津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以工程师的身份参与到汽车联合设计、联合技术探索等方面的工作中。“飞机梦”就此“落地”,廉玉波却没有太过沮丧。彼时国家的飞机制造产业已经逐步发展,歼-7Ⅲ等飞机机型都在紧锣密鼓地研发试制,而作为更加常见、应用更广泛的交通工具——汽车,限于研发设计过程中核心技术的短板,尚无一
部完全属于中国人自己研发设计的汽车。这种“空白”激发了廉玉波的斗志,他觉得,是时候让梦想换个跑道了。就此,他踏上了中国汽车自主研发的征程,立志要研发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汽车。
万事开头难。初到天津,廉玉波面对的第一个难关,就是汽车专业知识的匮乏。为了“赶上进度”,他把自己变成一块海绵,不断吸收专业知识。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4年里,他补完了汽车专业本科及硕士阶段的全部理论知识,并在时任中心主任的师父赵航和同事的帮助下,顺利踏入汽车设计领域。在随后赴意大利深造学习的过程中,他更是清楚地看到了国内外行业发展的巨大差距,“建立自主开发、自主设计、自主制造的中国品牌”的梦想也在此时更加清晰起来。
学成归来,廉玉波顺利进入上汽仪征汽车公司负责自主品牌的设计工作。然而践行梦想的过程并不顺遂,相关研究进展速度极为缓慢,梦想与现实的距离看似遥不可及。在孤独求索的路上踽踽独行数年,廉玉波终于遇到了与自己想法相似的人——2003年,他遇到了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传福。甫一相识,两人就有说不完的话题:怎么在中国做自主品牌?怎么填补国内汽车自主品牌的空白?怎样让中国人掌握汽车设计的核心技术?怎样建立自主品牌的研发能力?如何开发自己的品牌和产品?。凡此种种,王传福足足和廉玉波聊了3个通宵。到后来,王传福甚至每个月都要到上海一次,跟廉玉波就汽车行业的发展畅聊一番。在王传福看来,国内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其中电动汽车的前景尤为广阔。比亚迪要做的,就是在汽车领域,特别是电动汽车领域建立起自己的品牌。
纵观汽车的发展史,电动汽车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在传统的燃油车设计研发之前,电动汽车的想法是率先被提出的。然而当时主流的铅酸电池完全不能支持汽车的运行,囿于电池的限制,电动汽车的设计概念被搁浅,关于电动车的研究也就此停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此时王传福重提电动汽车,正是基于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让电池作为汽车动力成为可能。而比亚迪作为当时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其强大的研究沉淀和先发优势也让王传福对进军电动汽车领域充满信心。在与王传福就产品规划和发展深入交流想法后,感佩于梦想的一致和对自主汽车品牌的巨大热忱,廉玉波在2003年年底正式加入比亚迪,开始全面负责比亚迪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系统设计开发工作。
最难的路要自己走
虽然将电动车作为比亚迪发展的长期目标,但是廉玉波并没有急于求成。他入职比亚迪做的第一件事,是让比亚迪这一自主品牌“拥有姓名”——通过切入传统汽车领域,他建立起颇具规模的研发队伍,并在此过程中带领团队充分了解和掌握汽车技术。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比亚迪第一款自主品牌F3轿车于2005年正式问世,当月销售量即达到了3万多台,这响亮的“第一炮”成为比亚迪基本实现技术和产品从0到1的突破的有力见证。后续推出的比亚迪F6、F0等产品,在收获良好的市场反馈的同时,更让比亚迪这一新兴的汽车品牌的知名度逐步提升,并随之催生企业整车生产力的稳步提高。到2010年,在传统燃油车方面,比亚迪已经拥有了年产50万台的能力,至此,比亚迪作为自主品牌的地基已经基本夯实。
与此同时,对于电动汽车三电核心技术的研发也在廉玉波的主持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2004年,比亚迪电动汽车研发部门正式成立,就电动车研发手段、研发能力、核心零部件的研发方面展开攻坚工作。据廉玉波介绍,所谓三电,即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电控系统和驱动总成,三者共同组成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三电的性能和质量决定了电动汽车发展的命脉。与之对应的,是当时我国电动汽车处于起步阶段,动力电池安全事故频发、电控关键部件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完全依赖进口、驱动总成效率低下、高性能产品完全依赖国外供应商的窘迫状况。如何打破核心技术壁垒,实现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必须攻克的难关,也成为比亚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对于比亚迪的电动汽车研究来说,我们‘没有退路可言。”廉玉波说,“技术不突破,就没有电动汽车的未来。”关关难过关关过,面对艰难的挑战和国内外发展水平不同造成的巨大技术顺差,廉玉波和团队暗下决心,一定要在电动汽车的三电核心技术领域有所突破。为此,廉玉波带领团队从3个维度分别入手,各个击破:
就动力电池来说,其长续航、高安全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这其中出现了一个悖论——如果一味追求高能量密度,则其安全性无法保障,电池会因其材料活性太强而失控,出现着火爆炸等安全事故;如果完全让渡于安全性,电池的低能量状态又不足以解决长续航的问题,将直接影响电动车的使用。针对动力电池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技术的矛盾,“全世界最懂电池的整车厂”比亚迪成立专门的动力电池研究组,并将其成果先后运用于2013年推出的第一代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秦DM、2015年推出的首款542高性能双模车型——唐
DM及纯电动汽车e5、秦EV等。2020年,比亚迪更是交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通过创造性开发CTP技术,进行了大量的材料、工艺和结构创新,成功开发兼具高安全、长寿命、高能量密度、高性价比的刀片电池。刀片电池在电子材料方面,运用新材料并选用合适的添加剂,兼顾材料活性和安全性;在结构方面,充分发挥自身超大长宽比的特点,创新性地应用整包三明治结构,通过平板电池包开发,实现超高电池包强度、刚度,同时开发了电芯密排技术,优化了电芯防膨胀设计,并利用刀片电池大面相对逐个排列,实现电池包超高集成效率。此外,在预判方面,比亚迪利用整车4G网对电池包的温度进行监控并进行大数据分析,可在一周甚至一月之前对电池变化的状态进行评估并提前排查这个隐患。这套自研的高安全电池系统让比亚迪成为全球首家通过美国最严苛安全标准UL2580认证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搭载整车累计运行300亿公里未出现由电池引发的安全事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