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与认知视野下“牛”意义的演变
李旭
【摘 要】牛的形容词意义是本身固有的,其衍化是人类在对牛性状的认知中经历了隐喻及转喻的过程,使其原型性状在各主体间经历了抽象与泛化,而且,人类对原型性状的这种认知及词义的转换方式是很多名词衍化成兼类形容词所共有的特性。%The adjective meaning of cattle is inherent, which is evolved through metaphorical and cognitive procedures. Its prototype characteristics are abstract and generalized. This is shared by a lot of adjectves derived from nouns.
【期刊名称】《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32)005
【总页数】4页(P92-95)
【关键词】“牛”;性状;认知;隐喻;泛化
【作 者】李旭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H02
牛自古与人的生活关系密切,史料中多有关于牛耕、祭祀、战争等方面的记载,古汉语中的“牛”是名词,而如今,“牛”于名词之外又演化出形容词意义,如:“很牛”、 “牛人”、“牛气”等等。近十年来,这些词的使用频率逐年上升,到现在已经成为很普遍的形容词。笔者认为其形容词性状自古就有,既非借鉴“牛市”等外来词语形容词化,也非网络创新,只因为时代经济政治等原因而潜藏了起来。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牛”的形容词义的定义及对辞书意义的补阙
语言作为交流的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 “牛”、“牛人”、“牛气”、“很牛”等形容词不仅在口头流传,甚至应用在很多文章中。如:《牛年田径谁最牛》(《田径》1998年)、《易克·库班:小牛队背后的牛人》(《英语自学》2003年)、《“超女”新年继续“牛”》(《北方音乐》2006年)、《谁是2007年十大“牛车”》(《中国汽车报》2008年)。
《现代汉语词典》:“牛,①[名]哺乳动物,反刍类,身体大……力气大……②[形]比喻固执或骄傲:∽气|∽脾气。”
《现代汉语大词典》:“牛气,〈口〉[形]形容自高自大的骄傲神气。”
《现代汉语大词典》:“牛人,①《周礼》官名。掌管国家公牛。《周礼·地官·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②佃户。清越《茶香室续钞·牛人牛兵》:“汴人谓佃户为牛人。”
词典中主要是对牛作为动物来解释,“牛气”作为形容词意义也是贬义的,意义不完整。
整理相关语料,“牛”类褒义形容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意义。
1.在相关领域内比较强,有资本、本领、实力、影响力,成功等。
如:孔庆东:《阿忆牛了,却不再是我们的牛马》。
2.由于比较强,有资本、本领、实力、影响力、成功而自豪、神气、威风。
3.意义表现为差异性。
(1)起点与终点、基础与结果的差异很大。“牛”类词语有时用于基础、起点很低,来自普通的体,条件一般,但是通过一个坚韧踏实、顽强拼搏的过程取得了较大成功的情况。如:《当理想照进现实——“牛人”赵春霞访谈录》
(2)对常规的偏离,强调其独特性。常表现主体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特点。如:《史上最牛公章》(《重庆晚报》2007年)将公章分成了五瓣,五名村干部分别保管。强调使用公章的创新性。
4.主体所取得的结果为大众所认同。
二、“牛”其原型具有形容词性特征
客观实体的精神、行为动作、习性、特征等都是依附于物质(本体)存在,是其属性的一部分。[1]而牛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状与上文提到的形容词义相符。
(一)牛在农耕、交通、食用等生产生活中作用巨大
周代时推广的“牛耕”对中国农业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牛在生产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易·五妄》:“牛者,所以资耕菑也。”《晏子春秋》:“服牛死,夫妇哭,非骨肉之亲也,为其利大也。”《风俗通义》记:“牛乃农耕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强弱也。”
牛又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新书》:“牛者,中央之牲也。”《尚书·周书》:“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易所无,远行买卖。”这都充分说明了牛具有善载重的特点。
中国汽车报牛还具有食用及药用价值。《庄子·养生主》中有“庖丁解牛”的记载;《魏书·阉官传·王琚》:“常饮牛乳,如处子。”牛黄又是众所周知的药材。另外,牛皮可以为衣,牛的筋、角可制成强有力的。
(二)牛是“大”、“多”的象征
牛在力量和体形上具备大的特点。《荀子》:“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前汉书·匈奴传下》:“计一人三百日食,用糒十八斛,非牛力不能胜。”“牞”,《尔雅·释畜》、《玉篇》训为“大力”。《尔雅·释兽》:“马八尺为駥。牛七尺为犉。羊六尺为羬。彘五尺为。狗四尺为獒。鸡三尺为鶤。”牛的体形在六畜中是第二大的。《说文·牛部》:“牛,大牲也。”此皆反映先民对牛大力的特点是有所认知的。
此外,与牛相关的用具也具有“大”、“多”的意思。如“牛刀”、“牛鼎”,而“牛饮”一词同样是取自牛俯身而饮且饮量很大的特性。[2]
(三)牛具有差异性
所谓的“差异性”是指牛来自于“六畜”这个体,作为普通的一员,本领(或者说功绩)却远高于其他动物(其作用前文已有所论述,不再赘述)。
牛是被人们驯化的动物,具有真实性、平常性,其特点为人们所熟知,不像“龙”那样神化不可把握,也并非像马要分高低贵贱才有占有使用权。牛,一个要求甚低的普通家畜,却勤勤恳恳、以坚定的韧性为人们做出极大的贡献。牛就是从这种低起点、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牛”起来的。
(四)先民对牛的功绩的认同及由崇拜而形成的隐喻
1.生活及文化中所反映的先民对牛功绩的认同。在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占卜和祭祀具有极大的分量。牛作为吉凶祸福的象征对人们的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周易》:“六四:童牛之牿,元吉。”“畜牝牛吉”,《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理: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鬛,豚曰腯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羹献。”在祭祀中,牛的地位是最高的,人们把“最爱”敬给神明使之愉悦,牛具有纯洁、高尚的象征意义。
古代艺术文化也反映出人们对牛功绩的认可、赞颂。《诗经·无羊》:“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用牛多来表现畜牧业的兴旺发达。出土的许多古代的雕刻如江苏邗县出土的东汉错银饰青铜灯就象征着牛将光明带给人间。[3]而山西太原娄叡墓出土的北齐陶牛,其强劲有力的造型更是古人对牛力量的一种认知和反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