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ty park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research. After that, the
design concept of community parks is improv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improving public health within the scope of urban residents’ daily life, and the corresponding design principles and corresponding nine design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from the macro, meso and micro levels to improve the health attributes of the community parks and to enhance their use value.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ealthy cities, community parks will play a greater role in the refinement and grid development of cities after the epidemic. This paper will provide references and bases for th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community parks.
Key words community park; resident health; green space; public health; planning and design
城市是人类最集约高效的生存载体,灾害作为改善城市建设的被动驱动力,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的主要生活圈和城市管理单位,其资源配置、管理水平、居住质量等也成了人们关注和讨论的热点。其中社区公园是居民参与社会活动、与自然相处最便捷、最常见的区域之一,其对于促进居民健康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同时,社区公园也是建立健康社区、健康城市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社区公园的建设意义
高速城市化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同时,催生了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精神紊乱等多种疾病。世界卫生
组织在发布的《全球城市居民健康状况报告》中提到,城市规划在目前和未来采取的方式将对其居民的寿命、健康和活力产生深远影响。中国自1993年开始建设健康城市项目,至今已在如土地利用、开放空间布局、
摘要 社区公园作为健康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集运动、休闲、
绿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城市居民活动最便捷的公共空间。文章将分析平时与灾后社区公园扮演的角及作用,从生理、心理与社会健康三个方面详细探讨社区公园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机制,并根据既往研究建立社区公园与居民健康关系的理论模型。之后,以在城市居民日常生活范围内提升公共健康水平为导向完善社区公园的设计理念,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及对应的9项设计策略,以完善社区公园的健康属性,提高其使用价值。社区公园作为健康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疫情之后城市的精细化、网格化发展中将起到更大的作用,本研究将为其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 社区公园;居民健康;绿空间;公共卫生;规划
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5.12+1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平台及科研项目;深圳市科技计
划基础研究自由探索项目(JCYJ20180305125219726);深圳市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RCB20210609103755112);深圳大学教学改革项目(JG202106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90081261)
DOI 10.19892/jki.csjz.2024.05.21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healthy city, the community park integrating various functions, such as sport, rest, recreation, and etc., is one of the most convenient public places for the activities of the urban residents.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ses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the community park during the peacetime and after the disaster,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community park on the health of the residents from three aspects of physical health,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social security, and then establishes the theoretical model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ent health and
作者简介:李相逸(1990—),女,助理教授,研究方向:景观生态修复、景观规划设计
袁磊(1976—),男,教授,研究方向:高密度城市建成环境质量评价与优化、城市微气候与空间设计影响、华南气候下绿建筑设计
通信作者:田梦(1992—),女,博士后,研究方向:健康城市、建成环境对体力活动的影响、健康建筑设计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健康城市背景下社区公园设计再思考
The Consideration on the Design of Healthy Community Park in the Context of Healthy City
李相逸 田 梦 袁 磊
Li Xiangyi, Tian Meng, Yuan Lei
日照间距、公共设施等不同领域的许多方面进行了多样化的尝试。
美国活力设计中心(Center for Active Design,简称CfAD)发布并推行了优化社区规模健康效益的标准Fitwel,其中提出社区的规划发展应强调行人与自行车的连通性、提供优质的开放空间、加强社区的信任和纽带关系、提倡公民参与等,并基于七项健康影响因子对社区进行评判,这一标准将设计与促进人体健康相联系,树立起了真正有效的健康社区标准与设计指引;美国WELL健康建筑标准与中国建筑学会标准《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 ASC 02—2016)均提出了多个促进健康的居住环境评价指标。由此可见,对于健康社区、健康建筑的标准及设计指引已成为全球化的议题。
社区公园作为社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一般指能为街区范围内的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且配套有儿童游戏、老人康体等游憩活动内容和设施的城市绿地,一般面积为1 000~50 000 m2。已有研究表明,居住在距开放空间300 m以内的居民,比1 000 m以外的居民具有更好的自我健康评价。然而由于社区公园涉及多要素,具有强烈的地域特点及地方文化、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等,我国至今仍未有与居民健康相关且普及的标准或设计指引。本文将根据既往实证研究,归
纳并分析社区公园对居民健康的作用原理,梳理并建立社区公园与居民健康的作用机理理论模型,并讨论在新冠疫情中暴露出的居民健康需求以及相关设计因素。最后,将基于此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根据不同的设计原则分别提出有利于居民健康的社区公园优化设计策略。
2 社区公园对居民健康的作用机制
社区公园作为社区中的公共空间,承担着提供运动休闲场所、增进社区居民交流、隔离道路污染等多项功能。WHO对于健康的定义为:人在生理、心理与社会三个方面的良好状态。因此,本节社区公园对居民健康的促进作用也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讨论。
2.1 生理健康
2.1.1 全面促进健康
在提升居民健康的城市设计中,最常见的思路是通过空间环境的设计来干预人的行为,其主要目的是增加居民活动量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分泌有益健康的酶、激素与神经递质等,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如:成年人每天步行30 min以上可使糖尿病的发病率下降50%[1]。社区公园对居民活动量的影响是一个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可达性、吸引力与间接影响力。
在所有因素中,社区公园的可达性是影响居民活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多个研究证明两者之间存在直接的关联。其中一
项针对10个国家14个城市的居民追踪调查研究证实,
社区范围内的公园数量与居民的运动量呈线性关系[2]。
另一个影响居民活动量的主要因素为社区公园本身的吸引力,如其是否有特的运动设施、娱乐器材、基础设施或优美的设计环境,可决定其使用体的数量和特点。宋聚生等[3]在对深圳市老年人体对于社区公园的需求调研中发现,其对活动场地的质量、设施等均有较明确的要求,如改善铺装质量、配备更完善的器材和增加辅助设施等。Hannah等[4]在针对公园使用者的调查中证实公园设施与景观的质量和居民对公园的满意度密切相关。
间接影响力为社区公园对其他方面产生的影响,即可促进区域内的社会健康,间接增加其吸引力,进而诱导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社区公园为附近居民提供了一个共享空间,其中进行的运动和交流可增强本地的社会融合和凝聚力。多个研究证明,具有良好社区公园的社区,其居民的社交更频繁、社会凝聚力更高。另外,社会融合可有效防止犯罪的发生。社区公园的存在会使人与人、人与区域产生联结性,增强信任感与感,继而提高区域安全性。
2.1.2 减少易受环境影响或诱发的疾病
许多疾病的发病原因与病症变化受城市微气候的影响,如噪声可能带来听力损伤,空气污染会诱发呼吸道疾病,极端天气易导致慢性病症恶化等。社区公园主要通过减少噪声与空气污染、改善城市微气候和增加空气负离子含量三个方面对受环境影响的多种疾发挥疗愈作用。
(1)减少噪声与空气污染
2016年我国78.79%的人暴露在超过PM
2.5
浓度高于35μg/m3的环境中,且因其导致的死亡率占总死亡数的9.98%。许多研究均得出空气污染与居民死亡率、哮喘、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均有明显的相关性关系[5]。
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只有与街道存在一定距离时才会有明显下降,且与交通密度、城市设计等因素有关,如针对荷兰代尔夫特的研究发现,空气污染物浓度在距道路150 m处会有明显下降[6]。社区公园经常被设计在住宅与街道之间起隔音、降低空气污染的作用,主要依靠植被来达到此目的。植被可有效降低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50 cm高的植物墙可减少46%~65%的道路污染物扩散,
超过30 m的林带可大大降低PM
2.5
的浓度[7],其中乔灌草复合搭配的方式对净化空气的效果最佳。与此同时,在社区公园活动的人也有暴露在污染物浓度较高的空气下的风险,因此一定密度的植被是保护在临街社区公园活动人的关键。
(2)改善气候因素
温度、湿度、风速等气候特点也是影响很多疾病发病率的因素,且极端气候易导致死亡[8]。社区公园作为
一个开敞空间,可依靠其位置配合城市公园形成城市通风廊道,通过内部的植被、水体、铺装等元素改善局部微气候。研究表明,在城市中增加绿地和水体后可降低区域平均温度、增大风速并降低地表温度,继而有效降低城市热岛效应[9]。
(3)增加空气负离子
负离子可对人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均产生积极影响,植物枝叶之间的摩擦可有效增加空气中负离子含量。当人处于绿植被覆盖的地区时,其皮肤电导率较低,α脑电波的波动较大,人会感觉更加放松,脉搏减少4~8次/分,血流量降低,继而心脑血管的发病率也降低。以乔木为主的复层结构绿地在产生空气负离子方面有较为突出的效果。
2.1.3 减少意外伤害与死亡
良好的社区公园设计可大大减少在使用过程中而产生的意外伤亡。社区公园的安全性主要包括其周边的交通安全性、器材设施安全性和人身安全性。
社区公园会提高周边居民的出行率,因此社区公园周边及其内部的交通安全极为重要。到达社区公园的路线、出入口和交通方式的设计是否便捷合理决定了使用者面临交通意外风险的大小[10]。另外,社区公园的设施,如游憩设施(健身器材、步道等)、服务设施(景观、标识等)和管理设施(管理用房、围栏等)均存在安全风险,被健身器材砸伤、因地面湿滑摔倒、设施漏电触电等意外事故时有发生。因此,提高社区公园的设施安全性可有效降低意外事故发生的概率。
此外,如前文所述,好的社区公园可增加社区凝聚力,降低犯罪率。相反,缺乏适当监管或活动人数很少的社区公园则容易变成犯罪的温床。一项关于纽约的统计显示,暴力犯罪数量与公园的使用人数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且一般女性受安全性的影响要大于男性[11]。另外,增加绿化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犯罪率[12]。因此,社区公园应从多个方面进行安全性的提升,如通过增加步行道、丰富设施与绿化来吸引更多的使用者,配备较好的安保设施和人员等。
2.2 心理健康
城市化发展会对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如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上升及病症加重等结果。社区公园可作为一种恢复性环境,尤其是绿空间更易引发人对周围环境安全感的认同。绿空间中由于外界信息干扰较少,可缓解人们的注意力紧张,进而帮助人们从直接注意力缺失症中恢复。绿植物有助于人们放松中枢神经,降低交感神经兴奋,继而减轻精神压力。当自然环境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可缓解焦虑、压抑、悲伤等负面情绪,并增加友善、满足等积极情绪。另外,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相互作用,并相辅相成。在运动或休闲的同时,身心也可以得到放松而感到愉悦。
2.3 社会健康
在WHO对于健康的定义中,除去生理与心理健康,还提到了社会层面的良好状态,即“social well-being”。在近代关于健康定义的研究中,其常被理解为社会适应力、社会功能性、社会交际能力等。一般来讲,社会健康包括相对应的两个方面,即个体可以愉快地接受他人和社会,此个体也能愉快地被任何社会所接受。生理、心理与社会健康三个方面相互影响且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大于三者之和的有机整体。
社区公园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对居民的社会健康产生促进作用:第一,可达范围内的社区公园有利于提高居民对自身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观评价,缓解较低社会地位带来的心理压力,并促进其养成更加健康的生活、运动习惯,进而促进生理健康。第二,社区公园可帮助完善个人社会网络,加强个体与他人的关系联结,增强个人社交网络中的同伴关系。如前文所说,社区公园的共享性与娱乐性会促进居民互动,增强社会融合,减少孤独感。且有研究证明,在个人的关系网络中,同伴关系所提供的情感支持可以有效地减少抑郁情绪,拥有闲暇活动网的居民心理健康状况更好[13],即社会健康对心理健康也有促进作用。第三,前文中提到社区公园对增强社区安全、减少犯罪率也有促进作用,因此可增强居民的社会信任感与积极的社会反馈。
3 “平灾结合”理念下社区公园健康功能的反思社区公园通过提供运动功能来增加居民的日常活动量,是提高附近居民免疫力水平的重要途径。社区公园的可达性高,且具有特的运动、娱乐器材和基础设施,或是优美的设计环境,更能吸引住户外出到场所运动。在无灾害发生时,提高免疫力也有助于提高居民的健康基础条件,有利于抵抗日常感冒、急性病毒感染等常见疾病。
当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许多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容易受到感染,甚至由于并发症发作致死。因此通过改善生活习惯与生活环境,预防和改善长期积累形成的疾病也极为重要,如常见慢性病中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社区公园除去上文中提到的通过运动提高健康水平作用之外,也可通过其园林设计元素(如:植被、水体等)来改善城市微气候、减少空气污染,由此来减少因环境诱发的疾病并促进慢性病康复。
当发生大面积公共卫生事件后,居民的活动范围可能会临时受到限制、医护及企业复工人员工作强度过大、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会引发焦虑,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有关部门也提出了多种心理危机干预的措施。社区公园属于恢复性环境,其开放、绿的空间可起到有效
缓解压力、放松神经的作用,也可通过在其中的社交互动产生认同感与安全感,有利于积极心理的建设。有数据表明,SARS 期间的公园游人流量比其他时间高,自然灾害发生并消解后社区公园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爆满情况,均体现了人们对于户外空间、自然空间的本能需求。并且,当自然环境与运动空间相结合时,不但可以形成良好的社区空间质量,也可使体力活动与亲近自然的行为同时发生,在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同时作用,促进健康的效果会更加明显。以下将对现有的社区公园建设进行具体的探讨并汇总于表1。
4 以促进健康为目的的社区公园设计原则及策略
灾情发生后人们必将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社区公园作为人与自然联系的纽带,是健康社区生活圈的重点内容之一。图1梳理了前文中居民健康与社区公园之间的关系及作用原理,并根据其联系形成了产生健康需求、寻解决途径、提出设
计措施的理论流程;相反,社区公园中的设计元素也会根据同样的健康作用机制对居民产生反馈,体现其健康效用。根据前文分析,社区公园在生理、心理及社会健康三个方面的促进作用对应疾病预防、康复及社交活动等多个方面,为将其作用机制落实到设计中,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设计原则及对应策略进行梳理。
4.1 宏观层面
原则: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社区公园是人们能够接触到最便捷的,甚至是唯一的户外绿地公园类型。由此可见,社区公园分布的合理性是健康城市整体品质的保障。
在寸土寸金高密度城市中,充分、合理且精确地利用土地是公园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环节。社区公园的分布一方面要尽量保障城市不同区域分布的平衡及新老社区之间的均衡,同时应结合其他类型公园在城市中的具体分布,合理并精确地规划社区公园的数量及规模。此外,社区公园连接建筑与公共领域,应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
策略1:加强社区公园分布的合理性。社区公园与居住小区的距离常以步行距离为依据,且由于社区公园的规模不同,各地建设需求及人口分布状况不同。目前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不同城市的社区公园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如:在城中村或较为老旧的庞大社区中,不仅缺乏嵌入其中的社区公园,且离城市公园较远,在此类居住组团
表1 社区公园设计元素的健康效用比较
设计元素
传统健康效用
针对公共卫生事件后的健康效用
基础规划
规划布局
++可达性+++
规模面积+内部设计
植被设计+++植被种类++空间划分
+++设施种类+
+平灾结合设计++
物种种类+物种数量+管理维护
治安安全
+设施维护+消杀清洁
+
++
注:+表示有正面影响效益;++表示正面影响效益较大;空白表示无此设计元素或无明显影响效果。
例:减少精神压力、缓解焦虑;
缓解直接注意力缺失症;增加安全认同感;产生积极联想与感知;产生积极情绪
健康效用作用机制
提高吸引力
全面促进健康增加活动量例:提高免疫力;
减少疾病发病率;降低肥胖率;提高疾病治愈率
减少空气污染
减少噪声污染增加空气负离子减少极端天气因素影响
改善微气候
减少易受环境诱发或
影响的疾病
例:降低慢性病死亡率;
降低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
提高安全性
提高周边与内部交通安全
提高设施安全性提高人身安全性
减少意外伤害与死亡例:减少设施意外伤害;
减少交通意外事故;降低犯罪率
增加自然接触增强社会融合
大众公园论坛建设恢复性环境改善心理健康
解决途径
健康需求提升居民健康
营造健康绿空间
注重通用设计
合理设置并维护公共设施
设计措施
宏观层面
中观层面
微观层面合理布局形成社区公园体系
可达性
通用性
安全性
绿化
美学
营造复合功能空间
预留公共活动空间文化与美学融合后期监测与管理
社区公园设计策略
健康预防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健康
相互促进
相互促进
相互促进
图1 社区公园与居民健康间的作用机制(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中需要充分利用小空间。因此在整个城市尺度下,社区公园的分布需以当地具体情况为依据,通过计算辐射服务距离及周围居民分布情况,合理规划社区公园。如《深圳市社区公园建设标准》中提出将社区公园分为四类,对应不同的规模与服务范围,具体如表2所示。
策略2:形成社区公园体系。社区生活圈是城市居民重要的生活单元,社区公园的建设可作为纽带,将建筑与其他公共服务空间,如商业、文化、教育、体育等社区节点相联系,形成“社区公园+”的系统。
社区公园是城市居民使用率较高的公园类型,是居民“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疫情发生后,社区公园由于与居民楼距离近,可以为周围居民提供就近放松娱乐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灾后应急空间。因此,对于社区公园的营造有利于城市公园的完善及平灾结合的使用需求。某些较早规划建设的住宅小区可能存在小区内部缺乏相应
的配套绿地的问题,应充分利用现状绿地及空地等建立社区公园,同时加强这一区域内多处微型、小型社区公园的联系,形成社区公园。如深圳市福田区在进行公园提升改造工程时,针对景田北片区住宅建筑密度较大、建成时间较长、景观较差、功能不全等劣势,将分布在这一范围内的9个社区公园进行了改造升级,给每一个社区公园赋予不同的主题,公园之间以绿道和系统化的标示系统相连接,为周边居民提供了特鲜明、品质较高的公共空间(见图2)。
4.2 中观层面
原则:社区公园是为周围居民提供绿活动空间的重要载体,更是居民进行室外健康活动可达性最强的场所。
但由于年龄段混杂,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应结合不同年龄段的使用,充分考虑运动需求。由于社区公园通常面积有限,无法将过多的功能空间铺设开来,通过对此类公共领域进行复合式设计,为不同年龄段居民提供多样的活动空间;同时作为社区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社区公园应该能够增强居民的归属感。
策略1:营造平灾结合的复合功能空间。社区公园内部空间的设计与划分对其本身提供的健康促进功能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有研究证明,公园中空间整合度高的区域由于与外界发生联系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对游客心理安全恢复作用较低[14]。这一矛盾可通过设计师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区分不同功能区来解决,如营造私密、半私密、半开敞、开敞的多种空间。此外,根据不同年龄段居民需求,根据其所需活动空间的特点,到空间结构的互通性,结合不同人使用时间段的不同,将公共开放空间进行多功能复合设计,如将儿童活动空间及观看表演的空间与照看孩子的区域相结合。
策略2:预留公共活动空间。公共活动空间应成为社区公园中必要的空间形式,一方面能够在特殊紧急情况下提供避难场所,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可提供不同年龄阶段人可共享的空间,可以促进交流。同时一定的空间
表2
社区公园面积规模与合理服务距离
公园规模面积规模/hm 2
合理服务距离/m
微型社区公园0.1~0.3100~200小型社区公园0.3~1200~350中型社区公园1~3350~500大型社区公园
3~5
500~600
图2 深圳市景田北社区公园(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