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研究
小米官宣造车、蔚来小鹏拟港股上市,行业竞争加剧 ——汽车和汽车零部件行业周报(2021/3/29-2021/4/4)
雅迪电动车价格表汽车和汽车零部件                                              行业景气度监测:光大汽车时钟进入过热时区 目前处于光大汽车时钟的过热(主动补库)时区,预计二季度进入滞涨(被动补库)时区。 销量数据跟踪:行业表现乏善可陈,新势力表现亮眼 3月周度零售数据走势平稳:根据乘联会数据,3月第1周的市场零售达到日均3.5万台,同比+3%,同比表现较好;第2周的市场零售达到日均4万台,同比+2%,表现相对平稳;第3周的市场零售达到日均4.58万台,同比+4%,表现相对较好;第4周的市场零售达到日均5.23万台,同比-21%,表现相对偏弱。
(来源:乘联会)
3月批发数据总体不强:根据乘联会数据,3月第1周的日均厂家批发销量是4.1万台,同比+4%,表现相对平稳;第2周的日均厂家批发销量是4.5万台,同比-1%;第3周的日均厂家批发销量是4.7万台,同比-8%;第4周的日均厂家批发销量是5.7万台,同比-26%。(来源:乘联会) 三月份新势力交付辆表现亮眼:蔚来2021年3月交付7,257台,同比增长
373.4%,再创单月交付数新高;第一季度累计交付20,060台,单季交付首次突破两万台。理想ONE3月份交付4900辆,同比+238.6%/环比+113%;2021Q1累计交付12579辆,同比增长334.4%。小鹏汽车3月总交付量5,102台,环比增长130%,同比增长384%;一季度总交付量达13,340台,成为小鹏汽车历史最高的季度交付成绩。
昆山二手市场
本周市场:板块跑输沪深300,商用载货车板块表现较强 本周A 股汽车板块(申万一级行业)+1.58%,表现弱于沪深300(+2.45%),在28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13位。细分板块中,商用载货车+4.79%、乘用车+2.16%、汽车服务+1.63%、汽车零部件+1.12%、其他交运设备+0.95%、商用载客车+0.19%。 重点企业本周表现:A 股:中鼎股份(-6.52%)、比亚迪(+2.85%)、长城汽车(+8.90%)、上汽集团(-0.10%)、长安汽车(+1.65%)、广汽集团(-1.18%)、华域汽车(+1.15%)。 H 股:比亚迪股份(+0.28%)、吉利汽车(+0.49%)、长城汽车H (+8.90%)、广汽集团H (-0.45%)、中国重汽(+5.86%)。 美股:特斯拉(+6.96%)、蔚来(+9.77%)、小鹏汽车(+14.97%)、理想汽车(+6.54%)。
后轮驱动投资建议:乘用车板块经过复苏期估值修复充分,较零部件板块溢价明显,与此同时乘用车利润增速低于零部件,补库周期开启后板块估值开始震荡或收缩,业绩为王。汽车板块内大概率发生子行业轮动,零部件板块有望成为最优配置。 乘用车板块推荐吉利汽车、广汽集团(2238.HK )、长安汽车和特斯拉; 零部件板块推荐被错杀的细分行业龙头中鼎股份。
风险分析:房地产对消费挤压及芯片断供导致汽车销量不及预期;原材料成本超预期上行导致汽车行业毛利率低预期等。
买入(维持)  分析师:邵将 执业证书编号:S0930518120001 *************************** 分析师:倪
昱婧 执业证书编号:S0930515090002 ************************** 分析师:杨耀先 执业证书编号:S0930520120001 ****************************  300指数对比图  资料来源:Wind ,光大证券研究所整理(截止至20210402)  相关研报 2021年光大汽车时钟怎么转?——汽车行业2021年春季投资策略(2021-03-03)  复苏延续、春节错位,产销同比大增——2021年1月汽车销量跟踪报告(2021-02-09)  欲穷“千米”目,更上一层楼——激光雷达(LiDAR )行业报告(2021-01-22)
马自达是哪个国家的
目录
1、每周聚焦:小米官宣造车,雷军:为小米汽车而战 (4)
2、本周市场 (8)
3、行业动态 (10)
3.1、公司公告 (10)
3.2、行业新闻 (11)
4、行业上游原材料数据跟踪 (15)
5、本周新车 (16)
6、风险分析 (17)
图目录
图1:本周申万行业板块及沪深300涨跌幅 (8)
图2:SW汽车子行业周涨跌 (9)
图3:本周板块涨跌幅前五个股 (9)
图4:汽车行业子板块与沪深300自2020年初以来的表现 (9)
图5:中信期货钢铁指数本周上涨4.48% (15)
图6:沪铝指数本周上涨0.68% (15)
图7:沪胶指数本周上涨0.62% (15)
图8:中国塑料价格指数(中塑指数)本周上涨0.39% (15)
图9:纽约原油与布伦特原油价格本周分别上涨0.43、0.48美元/桶 (15)
图10:NYMEX天然气本周上涨0.062美元/百万英热单位 (15)
表目录
表1:本周上市车型一览 (16)
1、每周聚焦:小米官宣造车,雷军:为小米汽车而战
事件:2021年3月30日,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100
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总投资100亿美元,集团首席执行官雷军先生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席执行官。(来源:小米集团公司公告)
点评:公告中有三个值得注意的要点。一是全资子公司。这意味着小米并不打算引入外部投资者,所有的钱由小米自己出。
二是100亿元人民币的首期投资和100亿美元总投资。雷军表示,这两个数字是基于小米今年的规模、目前的盈利能力和产品能力的一个安全边际。100亿美元可能是一个非常安全和保守的说法,不会伤及核心业务的发展。雷军认为,在造车这件事上,动辄上百亿的投资,要干个三五年才能见效,因此必须要有耐心。“今天的小米拥有1080亿元现金余额,有这样的现金储备,不认真打一仗,都对不起米粉。”
三是雷军亲自挂帅。雷总在会议中分享了人生中三次重要的蜕变,从在金山由程序员转型做CEO,到
汽车养路费2007年转型做专职的天使投资人,再到16年亲自接管小米手机业务,三次转型和蜕变带给他的不只是痛苦和焦虑,更多是成长,是对制造业更多的认知升级。
小米在当前时点选择造车,主要是受到手机行业外部环境的影响。在经历过高峰和低谷之后,小米手机全球销量在2020年重回前三。手机作为小米集团最核心的业务,重回高峰的背后也暗藏着诸多的压力。
一个必须要面对的现实是当前小米手机业务的发展已到达天花板,再进一步的难度极大。首先,手机行业的蓝海时代已经过去,开始迈入了存量时代。从市场格局来看,苹果和三星依靠其极度强势的研发能力和科技储备,从市场中攫取了大多数的利润。小米若想追赶苹果和三星,必须要致力于高端化和差异化发展。但是从小米近几年推进的澎湃SOC项目发展来看,数亿元的研发费用并没有带来太多的进展。小米在推进以SOC芯片为核心的硬件自研方面的信心和技术储备的缺乏,使其很难挑战苹果的软硬件生态和三星的垂直整合能力。此外,技术推进带来的被美国制裁风险也是阻碍其手机业务进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从小米造车的可行性来看,小米自身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
第一,充沛的现金流。雷军在发布会现场公布了小米的现金流情况,截止2020年年底,小米的现金余额为1080亿。而且据雷军介绍,就在过去的几个小时内,自己已经接到了不少投资意愿,但基于打通
完整生态链的考虑,小米决定造车项目将完全由自己投资。此外,在时间规划上,小米也有足够大的耐心,雷军表示,小米愿意用5-10年的时间为造车做准备。“只要大家愿意等,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雷军如是说。
第二,政策红利。从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开始,新能源汽车就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而2020年10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20%,更是说明新能源汽车市场是一个确定性极强的巨大市场。此外,近期的“十四五规划”和碳中和政策都暗示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
第三,基础设施红利。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市场的培育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和时间,5G技术的应用,充电桩、服务站的完善、电池技术的进步、产业
链规模初步积累,甚至是智能汽车的C-V2X标准都是先行者付出了巨大试错成本才取得的成就。但小米汽车作为后来者,可以顺利的享受这些行业发展所带来的红利,从而将其发展核心聚焦到自身创新这一层面。从小米手机的发展来看,利用成熟的市场发展条件,从自身的功能和模式创新入手撬动行业发展,更是其拿手好戏。因此,我们有理由给小米汽车更多的想象空间。
第四,有生态基础。电动汽车核心在于三电技术、软件和人工智能等方面。从软件层面来说,小米本身就是互联网科技公司,软件实力毋庸置疑。不管是从自研芯片还是其他技术创新,小米始终走在前列,专利也一直是小米的技术优势。从人工智能来看,小米通过物联网和智能穿戴进行生态链布局,给自己的生态互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电系统目前来看显然是小米最薄弱的环节。但是从4月1日雷军与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小米总部会面可以发现,小米试图通过代工、合作、学习转化三部曲,在资本的推进下掌握三电技术。纵观小米的发展史,不管是技术、生态链还是营销,整合都是其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手段。小米的整合能力也不应该被忽视
以下是小米造车交流会的问答过程的纪要(来源:易车网):
Q1.小米汽车的定位与时间点上的规划?
今天只是一个对市场的宣布,决心要对市场提供电动汽车,还需要一段时间仔细研究产品策略和打法。今年1月15号开始认真研究可行性,但还需要很多的时间来进一步完善计划和产品规划,以及产品的布局。
我们可能比纯电车的对手晚了一些,但是我们会尽力赶上,哪一类的产品现在还没有定论,哪种方法去做还是要等更成熟的时候去分享。
Q2.2022年130亿的研发投入,其中包含汽车这部分吗?双环来旺
只是针对手机+AIoT业务的战略投入,不包含汽车。针对汽车这块,目前可决策的是未来几年内,会有100亿元的投入。
Q3.选择造车,会对集团财务产生哪些影响吗?
财务上还得做多一些调研,未来一年可能发展的速度不会那么快。
根据小米11年来的成长历程,我们会有高效的研发规划、到有效的切入关键点、再去投入资源,汽车领域的加速,也会做同样的事情。
Q4.十年投入100亿美金目前有没有初步的拆分?生产方面是自造还是代工?
生产方面是自己造还是代工?未来我们会做更多的调研,目前还没法汇报给大家具体的细节。产品的规划是特别复杂的事情,我们需要全力研究才能决定。
Q5.汽车业务的布局会不会影响到手机和AIoT方面的投入?
我们对外承诺的130亿元完全投入手机+AIoT业务,汽车会做一个单独的新业务来做战略投入,不会算入手机和AIoT业务里面,未来手机+AIoT还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块儿。
Q6.小米汽车现在有无一些雏形线索可以分享?
我们访问和考察了整个电动车行业里面最优秀的几家企业,我们正在出一条最合适小米模式的路,但真的没有到可以分享成绩的阶段。
Q7.那么能否分享一下在研究造车过程中的问题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