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优先理念渗透到科技创新各环节
多维入手促进中国制造业质量提升
我国科技创新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必须把提高创新发展的质量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位置,把质量优先的理念渗透到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
我国科技创新发生了整体性、格局性的深刻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目前科技创新进入了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阶段,开始打造先发优势,向“引领型发展”新目标迈进。同时,科技创新与“双创”的融通发展,形
成“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有效结合的良好格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正处在实现科技创新“第一步”战略目标、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阶段。跨
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产业中高端,科技创新是关键之中的关键。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把科技创新作为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源动力,走出一条以科技强、人才强带动产业强、
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道路。
提高供给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前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必须把提高创新发展的质量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位置,把质量优先的理念渗透到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
第一,以应用基础研究的突破跨越产业发展的中低端。“我们要把基础研究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更多更快地凝练和解决各领域各行业的科学问题,力争在若干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要创新互联网时代的科研方法,构建网上集思众议的知识交流平台,变冥思苦想为智共创。”
第二,以体制机制的完善打造高质量的创新系统。“在单项科技创新成果突破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发挥产学研用各个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提高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第三,新兴产业和“双创”的深入发展需要质量标准的有力支撑。“我们要充分发挥技术标准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按照审慎监管的原则,加快完善新兴产业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以技术标准倒逼新技术新产品提高质量,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第四,加快科技评价体系改革,把质量为先、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我们要大力倡导‘板凳一坐十年冷’、‘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潜心治学精神。
倡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这不仅对于科技创新,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环境的营造都是大有裨益的。”
提高创新发展的质量,是科技工作和质检工作的共同任务。长期以来,科技部门与质检部门通力合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今后,科技部门与质检部门将更加紧密合作,以技术标准的研制和应用为载体,促进科技创新与标准化协
同推进、融合发展,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动能培育发展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
创新供给。
中国制造业质量水平虽有明显进步,但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特别是与全球制造业强国相比差距较大。制造业质量问题长期难以解决,有来自政府、市场、企
6399业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制造业质量的根本提升,须从文化建设、国家战略、法律法规、政府监管、市场环境、基础能力、主体责任、质量管理、国际
合作等多层面、多维度入手。
制造业质量是一国制造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制造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程度。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业质量水平近年来虽
有明显进步,但总体水平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随着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变化和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凸显。加快提升质量水平,全面提升竞争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的转变,成为亟须破解的重要
课题。
中国制造业质量的总体状况
(一)部分制造产品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不仅实现了由小到大的历史性转变,
质量水平也有较大提升。部分重大装备、消费类及高新技术类产品的质量达到或
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产生了一批具有较强质量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制造企业,产生了一批先进重大装备。
(二)制造业质量水平总体不高
一是产品质量整体上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美欧日等制造强国的总体质量水
平高,产品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均处领先水平。
中国制造业总体质量水平不高,与消费者期望及制造强国的地位差距很大。美欧日制造产品平均合格率达到了99.99932%,而中国仅为98.76%。汽车、数控机床、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特种设备等重要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和使用效
率均较低;钢铁、有、化工等产品功能档次、质量一致性和稳定性有待提高;
基础零部件、消费电子等产品的可靠性不高、使用寿命短;少数高附加值、高功
能特性的产品仍依赖进口;部分食品、药品、婴童用品等涉及人身安全的产品尚
未建立完善的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二是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电子制造业领域,存在不少假冒伪劣:低质元器件外观重新打磨后涂上其他知名的器件标识,以次充好;将低性能芯片封装后打上高性能产品标识;在手机市场,黑手机约占全国正规销售渠道总销量的1/4,劣质手机电池爆炸伤人事件时有所闻。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制造”不仅成了便宜、低端、质量差的代名词,还成为“隐形杀手”的代名词。
三是缺乏世界级优质制造品牌。中国知名制造品牌数量及美誉度、知名度、
长安福特新福克斯
信誉度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170万个自主制造品牌,大都存在市场认可度低、品牌附加值低、顾客美誉度低和忠诚度有待提高等问题。与制造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相比,品牌建设明显滞后。多数制造企业的战略管理和市场营销能力弱,缺乏国际竞争经验;部分企业以代工制造为主,没有建立自主的营销渠道和品牌;
不少企业对品牌的认知还停留在形象和广告上,没有认识到品牌的价值内涵;很多企业品牌培育能力不足,难以把所具备的能力和优势转化为顾客感知的品牌价值。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装备制造业中90%的知名商标所有权掌握在发达国家
手中,中国出口的商品中90%以上是贴牌产品。全球品牌资讯公司Interbrand 发布的“2014年全球企业品牌价值排行榜”中,中国仅有华为跻身其中,排名第
94位。
(三)制造业质量问题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一是削弱产业竞争力。制造业质量不高的问题若长期不能解决,将严重阻碍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使中国制造业固化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一些影响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问题的存在,将极大地影响质量的进步速度。不少消费者更加青睐并且愿意多花精力、财力去购买国外商品。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
居民海外消费高达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一半用于购物,所购商品也从以往的高档奢侈品转向了性价比较高的日用消费品。
二是损害国家形象。近些年,制造业产品质量问题也成为西方媒体抨击中国
的主要话题,中国出口到欧美等国的产品从食品、饲料到牙膏、玩具等,均遭遇
了前所未有的质量挑战,并成为限制中国产品的重要理由。由于媒体对中国制造产品质量问题的大肆炒作,发达国家的很多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越来越
多地抱有疑虑。
三是造成巨大经济社会成本。一些生产经营者诚信缺失,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破坏了市场秩序和社会公正,危害了人民众生命健康和安全,降低了全社会的幸福感。据中消协统计,在众多投诉项目(质量、计量、公平交易、合同违约、
安全生产、假冒伪劣等)中,质量投诉连续10年超过50%。质量问题还造成了重大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据估算,中国制造业每年因质量问题造成的直接损失
达1700多亿元,间接损失超过1万亿元。
中国制造业质量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制造业质量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可从政府、市场、企业和社会等层面探究。
(一)政府层面:思想观念、质量标准、监督监管等存在问题
思想观念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处于赶超的经济发展阶段,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高度关注GDP增长、财政收入、招商引资、产业园区和企业规模等显性和
短期内能够快速改变的指标,对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见效的质量重视不够。
质量标准方面,相当多行业的技术标准水平低、适用性差;产品标准、检测
雷克萨斯gx价格方法跟不上新产品研发的速度;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关键技术标准缺乏,
难以满足质量品牌竞争发展的需要;相关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对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能力重视不够,缺乏对企业质量提升的专业性支持。
监督监管方面,质量监督监管体系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监督监管的覆盖面和技术手段不强;企业在认证和检验检测环节关系、托人脉的行为未能有效遏制,假冒伪劣产品得不到应有的严厉惩处;地
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加剧了区域性、行业性质量安全风险,甚至出现了“管理套利”行为。特别是,制造业质量有赖于健全有力的商标保护制度、严格的《产品质量法》、科学的产品安全
评估制度和完备的产品召回法律等,而这方面的制度建设相对薄弱。汽车空调工作原理
(二)市场层面: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市场成
熟度不高
一是行业报酬结构失衡。房地产、金融成为资本、人才和企业追逐的高地,“虹吸效应”导致制造业在与虚拟经济的竞争中处于严重不利的境地。
二是市场主体的责任意识、契约精神、诚信精神缺失。因缺乏品牌和定价能力,企业往往通过节约原材料、劳动力来缩减开支,即使攸关生命与健康的食品药品,也不例外,从而埋下事故隐患。
三是不公平竞争。地区分割、部门分割导致竞争不充分,为“优不胜,劣不汰”提供了土壤,甚至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的发生。
四是市场成熟度不高。市场对价格比较敏感,企业通过低质量、低价格产品能够获得可观的市场份额,而质量提升未必能带来效益,这反过来影响到企业质量改善和升级的意愿。
(三)企业层面:基础能力、工艺、质量管理体系等有待提升
一是基础能力不足。以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为代表的“四基”,一直以来都是制造业发展的瓶颈。调查显示,50%的机械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重大设备生产的母机、高端医疗仪器、高级精密仪器以及核心元器件等主要依靠进口。造成这些问题的关键原因是质量不稳定、精度保持性和可靠性低。
二是企业质量体系管理不完善。不少企业对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致使质量管理流于形式,“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重规模轻质量、重设计轻工艺、重主机轻“四基”、重产品轻配件、重销售轻服务的“五轻五重”比较突出。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停留在“粗放式”质量管理阶段。奥迪 q7
(四)社会层面:浮躁之风盛行,工匠精神缺失
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工匠精神,庖丁、鲁班等都曾经是中华民族的记忆。但当下,中国制造业亟待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多数企业一味追求快收益、高利润,不想刻苦钻研技术,不肯认真研究工艺,不愿关注决定成败的细节。很多情况下,并不是“技术出了问题”,而是“态度有问题”。
促进中国制造业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
制造业质量的根本性提升,须从文化建设、国家战略、法律法规、政府监管、市场环境、基础能力、
主体责任、质量管理、国际合作等多层面、多维度入手,
形成合力,坚持不懈,终会有成。
(一)加强以“重视品质、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质量文化建设
推动全社会树立“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效益”的理念,倡导“重视品质、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并将其转化为企业从业人员甚至社会公众的行为准则。一
是要引导企业从业人员树立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就是其“天职”的理念,专注品质、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二是经常性地开展质量安全进社区、进校园、
进乡村活动,不断提高全民质量意识,倡导优质安全消费理念,通过“用脚投票”让假冒伪劣产品退出市场。要加大对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或个人的负面曝光
力度。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平台,广泛宣传质量文化,树立正面典型,
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氛围。
(二)从国家战略高度推动制造业质量强国建设
中国经济要再创奇迹,再创辉煌,必须从提升质量上下功夫,把经济社会从数量时代推向质量时代。要将建设质量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坚持“质量为先”,将质量突破作为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予以重点推进,引导制造业把转型升
级的立足点真正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同时,深入推进质量强省、强市、强
县活动。与质量强国战略相配套,要建立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质量奖励制度,对质量管理先进、成绩显著的企业、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设立国家级“中国制造质量大奖”,授予具有卓越品质的制造企业、产品和在质量管理理论、实践
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机构和个人。设立国家中小企业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产品研发、质量攻关和品牌建设。加大质量教育投入,加强质量研究机构和质量教育学科建设,形成分层级的质量人才培养格局。通过质量知识普及教育、职业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措施,提升从业人员质量素养。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
校设立质量管理相关专业,培养质量专业人才。重点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质量管
理培训,加强对一线工人的工艺规程和操作技术培训,提高企业全员质量意识和
质量技能。
(三)更好地发挥政府在质量领域的监管作用
一是要牢固树立质量法治理念。尽快研究制定和完善产品安全、产品担保、
产品责任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坚持运用法律手段解决质量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研究制定质量促进法。加强执法体系建设,对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进行严
绍兴交通违章查询网格执法。运用法律手段解决质量法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健全地方政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