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题题型分类突破 论证、评述类
题型分析
论证、评述型设问,一般含有论证、评论、评析、说明、证明之类的词语。论证类设问可分为观点论证和材料论证(即用历史材料来体现观点)两种形式,它要求依据史实,运用恰当的史观展开论证。评述类设问可分为以纵向考查为主(以时间为序)和以横向考查为主(以空间为序)两类,要求对某一现象、事件、人物、观点进行评述,具有“大跨度”“高度概括”的特点。
方法点拨
论证题:首先要明确设问有没有要求判断观点的对与错,然后使用批判和引用的方式对观点进行分析论证。论证过程中,要注意综合运用史观,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详略得当、表述清楚。
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括、叙述,再结合当时的环境、具体的条件等因素,选用适当的史学观点进行评析。评述时,可以先述后评,也
可以先评后述,或边述边评,做到实事求是。
历史主观题的设问分类众多,不同的设问类型,提问的角度各有不同,思考的方法路径也不尽相同。因此,加强对特定设问类型的了解,对于我们正确解答历史主观题是有帮助的。
题型示例
1.2022山东卷. 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
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
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
——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福克斯汽车价格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12分)
【答案】(12分)
改革史实举例:
丰田皇冠报价及图片改革措施方面: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改州为郡;多次增置、裁并州(郡)县;建立了地方政区巡察制度。
改革结果方面:郡县分布北密南疏;黄河中下游等地区郡县相对密集。
分析说明:
雪铁龙c4 cactus层次1:只列举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不能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联系。
层次2: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能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起联系,但只是从历史、地理、政治三个角度对材料二的观点加以印证。
层次3: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从历史、地理和政治角度在史实与材料二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能对材料二的观点进行综合评述,并提出创新性认识。
例如:行政区划改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单从某一方面进行解释;除历史、政治、地理的角度外,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释等。(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
即可得分)
【解析】
首先,据材料二“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材料一图4“隋代分郡图”结合所学得出行政区划改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单从某一方面进行解释;除历史、政治、地理的角度外,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释等,如社会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的影响。其次,据材料结合所学进行阐述,据材料二“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结合所学得出行政区划改革受历史因素影响;
普拉多中东版4.0说明:据材料一“开皇三年,遂废诸郡”结合所学得出隋朝初年,鉴于东汉末州郡县三级混乱的教训而废郡,实行州县二级制;据材料一“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结合所学得出炀帝时复行郡县二级制,另设司隶刺史监察地方,这些都是对西汉地方行政区划的继承,体现了影响行政区划的历史因素。据材料二“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结合所学得出行政区划改革受地理因素影响;
说明:据材料一“寻以户口溢多,析置州县”“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结合所学得出根据各地区人文地理(主要是人口)和自然地理状况设置大小不一郡县行政区,这体现了影响行政区划的地理因素。据材料二“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得出行政区划改革受政治因素影响;
说明:据材料一“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结合所学得出隋朝在省并州县基础上推行州县(郡县)二级制,改变了行政区庞杂混乱和官僚膨胀局面,使全国行政区划更加合理;据材料一“乃置司隶制史,分部巡察”结合所学得出在郡之上设立刺史监察,有利于消弱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地方分裂因素,加强中央集权,体现了影响行政区划的政治因素。结合所学得出行政区划改革受社会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的影响;
说明:据材料一图4“隋代分郡图”可知,郡县分布北密南疏、黄河中下游等地区郡县相对密集;结合所学得出隋代经济重心在北方,这导致郡县分布北密南疏、黄河中下游等地区郡县相对密集,体现了影响行政区划的社会经济格局因素。
2. 2022山东卷.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透视:一幅宣传画德国曼
图5 《工人新村》(1952年,孙佳桐 何正慈作)
结合所学知识,以“《工人新村》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4分)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14分)
(一)信息提取
信息举例:
奔驰g级多少钱(1)材料性质类信息:1952年的宣传画《工人新村》;
(2)经济生活类信息:工厂、自来水、自行车、电灯、生产模范锦旗、玩具飞机和玩具汽车等;
(3)政治寓意类信息:红旗、向日葵、鸽子、报纸等;
(4)场景主题类信息:整齐的房子、干净的街道、喜悦的表情、和谐融洽的氛围等。
(若能提取其他信息,合理即可)
层次要求:
层次1:提取信息不够完整,只能从材料中获取部分零散的有效信息;
层次2:提取材料信息比较全面,并能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归纳。
(二)历史阐述
阐述角度:(阐述应主要包括三个角度)
(1)结合工厂、生产模范锦旗等信息,联系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国民经济的努力,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角度阐述;
(2)结合鸽子、和谐融洽的氛围等信息,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斗争,从社会稳定、人民热爱和平的角度阐述;
(3)结合红旗、向日葵等信息,从人民拥护党的领导、认同新生政权的角度阐述。
(若从其他角度阐述,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层次要求:(按照不同层级对每个角度的阐述进行评价)
层次1:能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简单联系,并加以简要说明;
层次2:能结合时代背景,在历史信息和相关历史现象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并在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完整、充分的阐释说明。
(三)历史表述
层次1:不能表述成文,思路不清,词不达意;
层次2:能表述成文,思路不够清晰,语言不够流畅;
层次3:能表述成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语言流畅。
【解析】
据材料“历史的透视:一幅宣传画”“《工人新村》(1952年,孙佳桐 何正慈作)”得出这是一幅1952年创作的宣传画《工人新村》; 据图5“《工人新村》”得出远处,工业烟囱的浓烟;近处,生产模范锦旗等信息,为我们描绘了工业建设如火如荼的画面,这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国民经济的努力(重点放在恢复国计民生急需的矿山、钢铁、动力、机器制造等行业和主要化学工业,同时恢复和增加纺织及其他轻工业生产),自来水、自行车、电灯等说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据图5“《工人新村》”得出鸽子在天空自由地翱翔,整齐的房子、干净的街道、人们喜悦的表情、和谐融洽的氛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画面,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斗争,如、
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促使社会稳定,人民更加热爱和平。据图5“《工人新村》”得出远处工厂的红旗,近处门口的向日葵,表明人民拥护党的领导、认同新生政权。这幅宣传画这极大地激发了人民众对工业建设的激情,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也为将来一五计划的展开做了思想铺垫。
最新题型
1.(2022·四川省宜宾市一模文综·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96年8月,李鸿章抵达纽约,对美国进行访问。随后接受了《纽约时报》记者采访。
记者:阁下,在这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中什么最使您感兴趣呢?
李鸿章:20层或更高的大楼令我惊讶!连欧洲都没有,中国更不能建这种楼房,台风会把它吹倒,并且没有电梯配套也很不方便。
记者:阁下,您赞成贵国的普通百姓都接受教育吗?进一步说,您赞成妇女接受教育吗?
李鸿章:我们有很好的学校,但很少,也只有富家男性子弟才能上学。清国还没有女子就读的公立学校,有条件的家庭会为女子请女教师。我们的文化与你们不同,也许我们应该学习你们的教育制度。
记者:美国资本在清国投资有什么出路吗?
李鸿章:你们(包括欧洲)曾提出必须来清国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建设铁路、电讯等,以及帮助我们开发利用资源。但管理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资金和技工由你们提供。坚持这点,我们欢迎。
——摘引自郑曦原《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围绕近代中美的差异,从李鸿章答记者问中提炼一个视角予以论述。(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提炼的视角,且紧扣主题,论述时史实正确,表述清晰。)
【答案】(12分)
【评分标准】
【示例】
视角: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2分)
论述:美国的电梯大楼、现代化的成就令李鸿章钦佩,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技术。(2分)美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丰硕;(2分)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现代化水平落后;(2分)李鸿章看到了中美差距,但没有看到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相较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优势。(2分)
综上所述,近代美国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优于中国,李鸿章认识到了中美技术层面的差距,尽管存有个人的时代局限性,但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推进。(2分)
其他视角,如:
中美对现代化理解的侧重点不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