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雷锋共同工作、生活了近四年。作为工友时,曾同住过一间宿舍;一起入伍后进了同一个班,
曾开同一辆车。
因为生前最亲密的战友牺牲,退伍后的他要求调离熟悉的环境,背负着压力的他开始过“隐居”生活,对外不再提及与雷锋的关系。
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公映,让作为主人公原型的他重新回到真实的生活。
衣着简朴,言谈随和,目光慈祥而真诚。乔安山胸前佩戴着一枚雷锋像章,一如往常。
采访这位曾经与雷锋朝夕相处的老人,笔者感受到雷锋伟大的平凡,仿佛雷锋回到了身边,自己就在与雷锋对话。乔安山讲到激动处,眼眶里闪着泪花:“我和雷锋曾经是工友、战友、好朋友,他也是我的大哥。我俩感情非常好,他给我买过书、买过笔记本,教我学文化,给我的太多太多。”
乔安山视雷锋为“楷模”。他说:“几分钟、几秒钟可以成就一个英雄,而楷模却需要时间的打磨。雷锋就是一辈子做好事的楷模,雷锋的一辈子仅有22年。他做的好事也没有一件是惊天伟业,都是你我他能学能做的平凡事。所以雷锋伟大而平凡,是可以效仿的。”
几十年来,乔安山的命运也坎坎坷坷,日子过得跌跌撞撞,他却从没有后悔。心里面委屈的时候,他就去雷锋墓前,“跟大哥唠唠,心里面也敞亮了。”
乔安山:我和雷锋不得不说的往事
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乔安山下岗过、捡过破烂、跑过私人运输,但无论日子如何清贫,他都将自己视作雷锋生命的延续
◎本刊记者 余玮
雷锋辅导战友乔安山学习《选集》
打开记忆的闸门,乔安山眼里全是泪。笔者U盘里上百兆的录音录像采访资料储存的是沉甸甸的记忆……
与“比较富裕”的工友曾是铁哥们儿乔安山生在辽宁辽阳的一户贫苦家庭,排行老三。1956年9月在鞍山市一家砖场做临时工,1956年底在鞍钢第二炼铁厂当上了一名正式工人。
许多人只知道乔安山是雷锋的“战友”,其实在参军入伍以前,他们就是同住在一起的“工友”。1959年8月,他们相识在鞍钢弓长岭矿。当时乔安山在鞍钢下属的炼铁二厂工作,而雷锋则在此前不久刚从湖
南家乡被招工到鞍钢的下属焦化厂。两人同住在一幢130多号人的集体宿舍里。1940年出生的雷锋长乔安山一岁,虽然一副娃娃脸,个头仅1.54米,但待乔安山却像一位年长许多的兄长。乔安山性子急,脾气不好,雷锋却整天乐呵呵的,性情开朗,两人性格互补,很快就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雷锋原名叫雷正兴,当工人的时候他希望自己做工业先锋就给自己改了名字叫雷锋。”
“雷锋个子不高,但很精神,身体很结实,干什么都是一副兴冲冲的样子。现在想想,雷锋也真奇怪,他身体里仿佛有着特别的能量,一说到工作,说到生产,说到如何提高劳动技能,他就变得很兴奋,小小的个子,却总像有使不完的劲儿。”乔安山说,到鞍钢工作之前,雷锋在湖南团山农场上过班,在县委当过办事员;在鞍钢期间,雷锋已经拿到了每月30多元的工资,他没有亲人,也就没有家庭负担,“每月不用像我们一样,把大部分钱寄回家里补贴家用,所以他是当时工人中比较富裕的一个。生活勤俭的他便把挣来的钱存起来,只要谁有困难,他便帮助谁”。
“当年在鞍钢,我们宿舍独身100多
人,文化素质都比较低,会写家信的没几
悦动最低报价
个。他自己买来信纸信封,礼拜天在走廊里
摆个小桌子,帮工友们写信。他跟大家说:
‘你们谁想写信啊?我可以帮你们写。’”
嘴巴甜、手脚勤、心肠热的雷锋,很快跟宝马摩托车图片
陌生的工友们打成一片,并成为他们亲切
呼喊的“小雷师傅”。乔安山说,大家都很
尊重他,在工厂的时候也有人叫他“小先
生”。乔安山的家信都是由雷锋代写。
乔安山回忆说,他们俩在一起做的最
多的事就是聊天和看电影。一次,十里外
的地方放电影,雷锋兴冲冲地拉着乔安山
一起去看,“他怕晚了,看不到开头,一路
上连跑带颠,嘴里还不停地跟我说着工厂
里的工作,连走带说,越说越精神。我一声
不吭地听着,走着,生怕被他落下。”
当时,我国与苏联关系很好,不少东
西都学苏联,其中跳舞就是一项,还有个
口号:“不会跳舞就不是个好工人!”
每到周末,车间团支部都要组织团员
青年在俱乐部跳舞。“雷锋接受新东西很
快,尽管个子不高,但舞姿标准,很受大家
欢迎。而我学得慢,跳得较差。”乔安山见
过雷锋戴手表、穿皮夹克、毛料裤、皮鞋跳
舞,也记得雷锋这些“大件”的由来。
在鞍山鞍钢总厂的一次舞会上,看到
雷锋那满身油渍的工作服和打了补丁的回
力鞋,有的老乡告诉他:现在再也不是受
压迫、剥削的旧时代了,当一名新时期的工
人,就要有崭新的形象!
第二天,刚好是休息日,雷锋来鞍钢
后第一次进城,他买了手表、毛料裤、皮
鞋、皮夹克,把自己装扮一新。
“这些物品大概总价值在100多元。”
乔安山说,“作为一个青年人,对美的追求
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只不过,雷锋更注重
的是对内在美的追求。”入伍后,乔安山再
也没见他穿过这些衣物。雷锋穿打着补丁
的军装和袜子,一个月只花5角钱买必备的
牙膏等物品。然而,当抚顺、辽阳等地遭到
洪水灾害时,每月津贴仅6元的他,却一下
捐出了200元钱——相当于他33个月的津
贴。
“人民的困难,就是咱们的困难
……”雷锋和他说过的话,至今仍回荡在
乔安山的耳畔。从相识到牺牲,他的记忆
中,雷锋总是在笑呵呵地打着补丁、津津有
味地捧着书本,不抽烟、不喝酒、不爱下馆
子,甚至没来得及谈一场恋爱。也许,惟一
的“奢侈”,是那早已尘封的皮夹克、皮鞋
……
与如影随形的战友同开一辆车
1959年12月,全厂开了征兵动员大会。
第二天傍晚,雷锋推开宿舍的门问乔安山,
“小乔,你参军不?”乔安山出身农村,家
里需要他当工人的工资贴补家用,他本来
是不想当兵的。但雷锋是他最亲近的伙
伴,已志愿入伍,乔安山欢快地回答,“你
去我就去,明天我就报名。”
让乔安山气愤的是,曾有文章说原本
身体条件不合格的雷锋,为了当兵而故意
踮起脚尖以增加身高,还往口袋里装些石
头以增加体重。“这怎么可能?!体检的时
候都是要脱了衣服检查的,怎么可能往口
袋里装石头?”
缓了缓气氛,乔安山说:“其实,雷锋
的身高、体重都基本合格了,符合当兵的条
件,主要是政审时‘没有档案’,他才被列
为‘复查’的对象。他为啥没有档案?主要
是焦化厂的李书记舍不得放雷锋去当兵。
因为雷锋来到他们厂之后不长的时间里,
就先后被评为‘红旗手’、‘先进生产者’、‘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等,给他们厂里挣了不少荣誉。李书记不想放雷锋走,他是党委书记又不好说别的,就想设置个‘障碍’,说‘档案丢了’。当时部队去领兵的军务参谋叫戴明章,与雷锋有过接触,觉得这个人非常好,就想要雷锋去当兵。可是没有档案怎么办?戴参谋就打电话向团里首长请示。首长说:‘只要这个青年表现好,没有档案也没关系,可以先入伍后补档案。’就这样,我俩1960年1月8日正式入伍。”
“火车把我们新兵拉到营口之后,部队先开了个大会,雷锋代表新兵发言,讲得非常好。”入伍后,两人新兵训练时在一起,后来雷锋被安排到新兵营当过几天通讯员,再后来两人一同被分到运输连,两人的关系一直很铁。
到了部队之后,雷锋变得更加活跃。他不仅每天很早起床,主动打扫营区的卫生,还帮助炊事班的战士洗菜、做饭,主动担任新兵连读报员。很快,部队里大多数人都知道运输连有一个特别勤快、爱做好事的小个子湖南人。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雷锋这个小青年活泼可爱,与众不同。但是慢慢地有些人也开始有了另外
的想法:他们觉得雷锋太特殊了,似乎有点太‘爱出风头’了。雷锋为此还难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一次聊天的时候他跟我说:‘看来还是我做得不够好,让战友们误解了。’”在乔安山印象里,雷锋好像从来没有抱怨过别人,他总是首先从自身原因,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争先,从来不允许自己落后。
当时运输连有一辆抗美援朝时期苏联卖给中国的“嘎斯”51型卡车,已有好些年的历史,机件磨损严重,是全连有名的“耗油大王”。其他同志都不愿意要这辆车,而
雷锋主动向连里申请开这辆车。
雷锋先是三班副班长,1961年下半
年,四班班长转业后,他便被调到四班任
班长。这时,雷锋向组织申请,要求将乔
安山调到自己班里。他的这个要求得到批
准,每次出车时都是他们两个人一台车。
一切好像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一样,两人越
走越近。直到雷锋牺牲,两人一直没分开
过。
为了根治这辆车耗油的毛病,雷锋牺
牲了个人不少的休息时间,翻阅了有关的书
籍,向连里的老同志请教,摸索出一套节
油的窍门。例如汽车行驶中充分利用滑轮
的惯性,汽车起步前不轰大油门,保养汽
车时不用汽油清洗零件等。经过雷锋精心
维护和保养,这辆车变成了节能标兵车。
四年里,两人如影随形。乔安山说:
“我俩没红过脸。”惟一一次招致雷锋不
悦,是乔安山将雷锋教他学文化的本子当
作卷烟纸。“一次,他看到我没有笔记本,
就去给我买来了笔记本和笔,手把手地教
我学写字、学算术。当时我吸烟特别厉害,
也没有钱去买烟,就把他给我买的笔记本
撕下来,卷烟吸,没多久一本笔记本就被
我撕完了。那段时间,雷锋除了督促我学文
化,就是劝我戒烟。他说:‘你就是没有毅
力!你看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家保
尔·柯察金就戒了’。我说,他也是炼钢的
呀?这句话把雷锋和我都逗笑了。”
上世纪60年代,雷锋的照片发行量在
中国仅次于像。一位普通士兵的肖
像能和一位伟人的像一样传遍中国甚至红
遍全球,这是雷锋照片创造的一个奇迹。
乔安山说,雷锋爱照像,他成长的每个阶
段几乎都有照片纪录,但是他没有影集,
照片都夹在一个本子里,他经常拿出照片
让我们看。
难以释怀的老班长牺牲真相
在公众场合中,经常有人见到乔安
山,远远地喊:“他就是那个撞死雷锋的
人。”有时也有人在公开场合,这样介绍:
“他就是当年撞死雷锋的战友乔安山。”
对于乔安山而言,说这些话就是等于往他
的心口撒盐,老人的心里在淌血……
每每这个时候,乔安山心里五味杂
陈。关于雷锋的死因,全国媒体有很长一
段时间保持沉默,至多只提一句“因公殉
职”。直到前些年,才有一些影视片和新
闻报道反映了当时的部分情景,但也不确
切。
乔安山说:“有一部电影《雷锋》,说
我在倒车时雷锋被撞,其实根本就不是
那么回事。真实情况是一根茶碗口粗的柞
木杆,有一人多高,而不是什么电线杆。另
外,不是倒车而是前进。当时我坐在驾驶
室里开车,雷锋在左边站着,左边有一个
晒衣服的柞木杆被铁丝连着,旁边有一
条沟。当时车往前开,雷锋在沟边站着,紧
挨我驾驶室的位置,并说‘往前走,往前
走’。我与雷锋都没有看到后面的情况,车几十年来,
乔安山的命运也坎坎坷坷,
日子过得跌跌撞撞,
他却从没有后悔。
心里面委屈的时候,
他就去雷锋墓前,
“跟大哥唠唠,心里面也敞亮了。”
往前开时挂住了铁丝,铁丝绷直后又把木杆拽折,因为连着铁丝,木杆又弹回来正好砸到雷锋的太阳穴上。‘文化大革命’时有人指责我:‘你把电线杆子撞倒了,肯定是故意的,那么大电线杆子看不着哇……’”
几十年过去,乔安山的记忆力已不如从前了,很多事情都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可是那一天的情景却在脑海里变得越来越清晰。
雷锋再也没有醒过来。乔安山晚年说:“有人说,不相信一根晒衣服的木杆能把那么伟大的雷锋的命带走。说实话,我也不相信,可那确实是事实。实际上,那天周围并没有其他人,只有雷锋一个人在指挥着我驾驶。由于车转弯的关系,我也看不到雷锋,只能听着他指挥的声音操作。那时候我们经常进行这种一人在地上指挥,一人在驾驶室开车的操作,所以,根本没有
意识到这一次会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当我意识到不对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送雷锋进抢救室的路上,乔安山才看到雷锋全身都在抽动,抽得非常厉害,甚至忽然一下子就坐了起来。“在抢救室外面,我看着医生、护士进进出出,忙忙碌碌,我眼前只是白花花的一片……直到那时,我依然认为,雷锋只是暂时昏过去了而已,他一定会醒过来的,一定会康复的,一定会和我继续开那辆13号车的。后来一个人走出来,对我们说:‘不行了,回去准备后事吧。’我一下子站不住了。”
在太平间里,乔安山的脑子里一片空白。他摸着雷锋被鲜血染红的军装,多么希望雷锋能立即站起来跟他说:“走,小乔,洗车去。”
过了大概半个小时,陈排长走进太平间,把乔安山带回连里,把他单独关在一个屋子里,两个哨兵在门口把守着。这时,
乔安山才意识到自己失去自由了。不过,他
没被关多久就被放了出来。原来,上级的
工作组来了,经现场勘察分析认为:这次伤
亡事件,既不是乔安山有意所为,也不是雷
锋指挥的失误,而是一次偶然的意外事件,
校车图片被定性为“以身殉职、意外事故”。
最好的战友、最亲爱的兄长死在自己
的眼皮底下,“死在自己的失误中”,乔安
山悲痛欲绝。乔安山和连队及班里的战友
负责给雷锋守灵。泪水一直不停地往下流,
他模糊地看到,会场里已经挤满了人,可是
人流还是不断地涌来,外面更是排起长队
……
当时乔安山被告知雷锋之死的对外口
径是“因公牺牲”,要他保密。虽然组织上
百般劝说他不要背包袱,但战友的死长时
间使乔安山抬不起头。提起几十年前的往
事,乔安山仍然久久不能释怀。
雷锋离开后的心灵苦旅
1969年,由于工作调动,乔安山离开
本溪,来到抚顺国营725库当了一名运输司
机。1972年,铁岭运输公司也需要司机,考
虑到铁岭是爱人的老家,离辽阳也不远,
于是乔安山又到铁岭运输公司车队做司机
……
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乔安山下岗过、
捡过破烂、跑过私人运输,但无论日子如
何清贫,他都将自己视作雷锋生命的延
续。
在乔安山的家里,能够感受到这是一
个“雷锋的家”——到处充斥着雷锋的影
子:铜像、照片、纪念品……好像雷锋才是
这个家的主人。“把雷锋的照片挂在我家
的墙上,就是当作一面镜子,像雷锋那样雷锋生前挚友乔安山(右二)和上海大学学生交谈
做。我出门前看一看,我应该怎么去做,回来后我再看。我不敢偷懒,因为老班长在看着呢。我不管受到多大委屈,看到照片,就心安理得了。”
这些年来,乔安山走过了29个省、市、自治区,作了2000多场报告。一次,乔安山到某地作报告。会前,他看着议程,突然询问:“今天的会标是‘乔安山先进事迹报告会’吗?”“是啊”,早已领教了乔安山一丝不苟作风的负责人小心翼翼地回答。“这可不行啊”,乔安山严肃起来,“我乔安山是个普通得再也
不能普通的人,我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呢?我的滴滴小事都是跟着老班长学的,比起他来,我还差得太多,建议你们改为‘雷锋同志事迹报告会’”。后来在大家的再三劝说下,乔安山才勉强同意定为“乔安山学雷锋事迹报告会”。
被国内很多城市邀请去作雷锋精神报告,乔安山曾有过令他不安甚至不满的经历。据老人讲,有的城市答应往返给他报销上万元,作报告却要求他“说5分钟就行”;有的把他请到学校去,中午不去食堂,非得花三四千元到大酒店;还有的希望他住进五星级酒店,一宿就得花六七百元……毫不领情的乔安山说,作报告就是要让雷锋精神发扬光大,不能说一套、做一套;不能让别人学雷锋,自己不学。
雷锋改变了乔安山,而乔安山在努力使雷锋精神影响和改变更多的人。乔安山一年中有大半年时间在全国巡讲,“人多人少无所谓,每场有一个人能将雷锋精神学到家就知足。”在巡讲的城市他看到:辽阳有雷锋储蓄所、连云港有雷锋板车、邓州市“学雷锋指导小组”、重庆有“雷锋精神永恒展览馆”、江西有“雷锋号”列车、石家庄有爱心出租车队……乔安山最欣慰的是雷锋精神仍旺盛绵长。
言及“雷锋精神”,感知得更为真切的
乔安山果断作答:“大爱,爱所有的人,无
私奉献,不计个人利益!”乔安山说:“他把
身边的人、自己见到的人都当成了亲人。有
人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
周杰伦送王俊凯车一点儿都不夸张,在他眼里没有大事小事
之分。”
在乔安山看来,雷锋精神是可学的,
是贴近生活的。“雷锋不是什么大人物,没
有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他做的都是小
事,你我都能做的平凡事。但雷锋一直做
好事,平凡的小事做多了,也就成了大事。
要说雷锋难学,就难在锲而不舍地坚持。”
说完,乔安山喝了口水,正了正别在胸前
的雷锋胸章。
对于有人发出的雷锋事迹“虚伪”的
质疑声,乔安山特别气愤。比如,针对雷
锋背老大娘的照片是事后部队记者为了
宣传,来老大娘“摆拍”的说法,乔安
奥迪a4l汽车山说,这件事本身雷锋确实是做过的,只
是因为当时宣传需要,记者事后进行的补
拍。
乔安山说,雷锋生前之所以留下大量
照片,是因为雷锋生前就已成为沈阳军区
的典型,不像王杰、欧阳海等英雄人物,牺
牲后才被树为典型。
雷锋出身苦,是个孤儿,是党和政府
吉利博越给谁敲警钟
培养成人的,当学生是好学生,当工人是
模范工人,到了部队,他更是加倍努力地
钻研技术,提高业务思想水平。他的最终
出名是在1960年全国开展的“社会主义教
育运动”中。“社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是“忆苦思甜”,因为雷锋出身苦,其
母又是在地主的凌辱下含恨上吊的,因此
部队派雷锋作“忆苦思甜”的报告。
雷锋的报告效果非常好,加上他本人
表现出,就被树为沈阳军区的先进典
型,成为军内外记者争相采访报道的对
象。因此,雷锋生前留下大量照片是不奇
怪的。
至于“做了好事要记下来给人看”的
雷锋日记,乔安山说,他一直有记日记的习
惯,怎么能说成“为了宣传自己而记下来
呢?”
乔安山说,雷锋写日记成瘾。每天出
车回来,不管有多晚多累,雷锋一定要记完
日记才睡。与雷锋一同出车的乔安山为此
还向他发火:“别写了好不好?灯开着我睡
不着。”每当这时,雷锋总是求饶似地说:
“求求你了,让我写吧,不写完我是睡不着
的。”看着雷锋的“可怜相”,乔安山也不
好再说什么。
在雷锋生前所在团纪念馆里,笔者见
到了一位特殊的女解说员乔婷娇。她就是
雷锋生前亲密战友乔安山的孙女。乔婷娇
说自己小时候听着爷爷讲雷锋的故事长
大,对雷锋精神就有无限的崇拜、追求和
向往。受爷爷影响,乔婷娇从小就是雷锋
的“铁杆粉丝”,走到哪儿就把好事做到哪
儿。“刚记事那会儿,爷爷给我讲的不是格
林童话,而是雷锋故事;教我唱的不是儿
歌,而是《学习雷锋好榜样》。等到上学了,
同学们都喊‘雷锋叔叔’,只有我一个人喊
‘雷锋爷爷’。”
乔安山一生都在踏着雷锋的足迹走着
雷锋未竟的路,不能狭隘地理解他这仅仅
是为了抚平自己愧疚的心情。曾经有人说,
他做好事是为了给老班长赎罪,乔安山矢
口否认:“我没有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背
着什么沉重的十字架。事件当时已经定为
意外事故,所以我心里没有什么枷锁,只
是一个好朋友突然离我而去,我应该像他
那么做才能对得起他。”
离开雷锋的日子,乔安山一直把自己当
成雷锋生命的延续……
责任编辑 李肖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