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
112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夏利品牌故事回眸
文/中汽文化 设计/裘臻
1
901年,中国的老百姓们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汽车时,目光中闪烁着无比的新奇,
还有一丝难以掩饰的畏惧。从那时开始,中国人就憧憬了驾驭这个四轮工具的梦想。1984年和1987年中央的两次“北戴河会议“之后,国务院明确将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二汽车制造厂和上海汽车厂作为我
丰田车图片轿车生产的三大基地,在车型及发动机档次上合理分工,从进口轿车散件组装开始,逐步实施国产化生产。中国轿车生产的大门终于打开了,天津汽车人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结束了中国自己不能制造轿车的历史,圆了中国人自己生产轿车的梦想。天津夏利已经成为了
一个标志性的轿车品牌。
113
历史溯源
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天津汽车的发展是不能被抹去的一个记忆。1913年,在天津这座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出现了第一家专营汽车的美丰洋行,独家专销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制造的福特牌、林肯牌、马克瑞牌汽车。紧随其后的是公懋洋行,专营销售美国克瑞斯来厂制造的道济、法果、克瑞斯、普利茂斯等品牌汽车。
在近代,汽车虽较早就输入了中国,但汽车产业的发展由于受到综合国力、机械制造能力以及与汽车相关学科水平的限制,长期以来,只是建立了一些以修配为主的汽车修理厂。在“造中国人自己的轿车”精神激励下,1958年6月在天津汽车修理厂装配完成一辆小轿车,定名为“和平牌”I 型。1959年2月,天津拖拉机厂试制出一辆4019型中级轿车,也取名为“和平牌”。天津汽车工业一步步走出了自己的足迹,也逐渐明确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轿车发展方向。1986年9月30日,以“CKD ”方式引进生产的第一辆“夏利”两厢式轿车(当时叫“夏瑞特”)正式下线,并且创造了“当年签约、当年引进、当年投产、当年受益”的奇迹。该起个好听又寓意深刻的名字,既要与原来品牌“夏瑞特”有点谐音关系,同时又要保证有历史意义与厚重的思想在里面。这时,当时还任天津市市长的李瑞环灵机一动,深情地说:“自己生产轿车,华夏得利,中国人得利,就叫她夏利吧!”
天津夏利开始成为一个标志性的轿车品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寓意是“华夏得利”。
对于中国而言,有着“天安门前黄大发、上海滩上红夏利”辉煌记忆的夏利汽车无疑成为人们的一个牢
固记忆。她的普及程度、实惠程度、耐用程度等,都在人们的心目中刻下了“夏利”这个品牌。乃至多年以后的今天,当北京城全部更换掉夏利出租车的时候,还有人以及众多的媒体在感慨。一位网名叫微微的人在自己的博客上留下了这样的“伤感”:
昨天晚上老公送我回家的时候还说,夏利马上就没有了,咱今天就再重温一下三年前吧。可左等右等一辆也没看见,连有人的都没有……刚才在车站等车上班,估计735也快来了(仿佛远远的都看到了),就在这时一辆红夏利出现在俺滴视野范围。当时俺滴脑子里一片空白,待反应过来发现俺的手还举着,车停在前面了……我窃喜了半天啊。容易么我,居然碰到在京城已为数不多的夏利——还是空车,可赶上这波了。跟司机师傅聊天,这车都跟了他6年了,那得多有感情了啊。师傅也说,是啊,这一下不让开了还真不知道接下来要干什么了。其实他的车保养的还真不错,车里挺干净的,车开的时候也没有很大的噪音和晃动。
这位师傅话不很多,估计是在想着他的爱车。后来我也不说话了,因为我也在想以前。三年前,我们刚好的时候,几乎天天你都要打车送我回家,从东南三环到北四环。每次在车上,我累了就趴在你腿上睡觉,你会很温柔地摸摸我的头,还会很体贴地用手给我挡住车窗外面的灯光……
原天津汽车制造厂
1958年2月,天津拖拉机厂试制成功的天津最早的国产轿车2020年6月14日天一重组签约仪式天津一
省油的家用轿车
汽夏利股份有限公司
1.2.3.  4.
1
2
3
4
Culture
114
夏利品牌故事回眸
一号工程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汽车行业生产增长幅度逐渐加大,国内轿车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上海桑
塔纳以其产量大、国产化率高(1993年就达到70%以上)、成品利润率高、资金积累多等优势在“三大三小”中雄踞首位,一汽捷达、二汽富康在国内市场逐步推开,业已形成竞争态势。而“三大三小”之外的后起之势也不可忽视。重庆的长安(奥拓)、贵州的云雀、广东的超微型等,也已经显示了勃勃的雄心,均要在发展小型轿车上大做文章。
据1993年初的行业推测,当年汽车产量将突破10万辆。特别是夏利轿车将会形成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天津汽车工业公司感觉需要努力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多增加生产。在行业发展趋势的要求下,天津市委、市政府决定进行15万辆夏利轿车的扩建工程。夏利轿车自1986年投放国内市场,短短十年间在民族汽车发展史上一跃而起,不仅成为天津的支柱产业,而且成为全国轿车生产的四大基地之一。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年综合生产能力达23万辆,全国出租汽车中,天津的夏利、华利汽车占到了57.98%,除台、港、澳外,天津汽车遍销全国各地……
红夏利
天津夏利轿车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批量投放市场,市场定位就是瞄准出租车市场。夏利轿车本以质优价廉而取信于用户,这时更是受到出租业的青睐,1991年4月,天汽公司和国家建设部在苏州楼外楼宾馆联合召开了全国出租公司夏利轿车销售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50多位出租业巨头纷纷争购夏利车,不到两天时间就承接了2286辆订货。在这次会议上,夏利轿车被出租车行业接受,并得到了一致的认可。从此,红夏利开始乘着出租行业盛行的旋风吹向大江南北。
最新汽车遭遇挑战
长城润滑油怎么样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国内汽车生产企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而需求不旺,汽车市场开始低速徘徊,特别是公务用车、商务用车市场急剧萎缩(以桑塔纳为例,多年来在全部销量中出租车仅占10%~18.7%)。因而出租车市场成为了各生产厂家的必争之地,加之带有浓厚地方保护彩的各地限制经济型轿车的政令接踵而至,正像当时新闻媒体所形容的“大庆市下驱逐令,夏利车含冤就戮”。
通过2000年内的几次降价,夏利销售情况有所好转,但到2000年年底为止,夏利库存量仍有2万多辆,而且主要是电喷车。因此,天汽对2001年的预估十分不乐观,天津夏利总产量仅仅计划在10万辆左右,夏利2000产量大概占天汽总产量的20%左右。价格因素对消费者购买选择的影响力在急剧减小,消费者更多关注的是轿车的质量、性能、款式和服务,这与我国当时正处于家用车市场导入,私人购车比较倾向于中级轿车
的特征吻合。
115
夏利2000
作为天津汽车工业集团公司的机关报,《天津汽车报》在2001年2月18日的一篇题为“看‘夏利2000’如
何启发中国‘车市’”的文章中写道:
两利相争
夏利与吉利,一个是“华夏得利”,一个是“大吉大利”,都有中华民族很钟爱的寓意,也同为中国汽车业稀少的民族轿车品牌。不过,这两个中国人听着入耳、用着自豪的汽车品牌系列却处处针锋相对。
2001年当年,吉利的产销量就超过了2万辆。站在巨人肩上的吉利汽车,终于迎来了它的第一春。但这个“巨人”是谁?很多人都说是夏利。
夏利与吉利之间的价格大战真的是硝烟弥漫、寸土寸争,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夏利并没有因为吉利汽车的“狂妄”而削弱自己,反而在挑战与压力面前,夏利的警惕心被激发了出来,并学会了怎么更好地去迎接一系列挑战。毕竟,当时中国即将加入WTO ,国外大企业早就对中国的轿车市场“垂涎三尺”,一定会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夏利与吉利的“两利之争”,无疑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演习和实战。
“两利之争”中最大的赢家其实就是中国的老百姓。一轮轮的价格战使普通老百姓第一次有了“轿车离我如此之近”的感觉,许多人终于可以圆自己的轿车梦了。
大众 途观 价格事实上,人们丝毫不怀疑这样的话:在2001年经济型车市场,唱主角的有两家,即上海通用汽车的“
赛欧”与天津夏利汽车的“夏利2000”。
据当时天津夏利自己的调查了解,购买夏利2000的消费者,95%以上为私人用户。这无疑表明夏利2000在获取中国私人家庭用户认可这一点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资料显示,“夏利2000”,和原三厢夏利车比较,车身长度增加了50mm ,宽度增加了45mm ,车高增加了25mm ,轴距增加了30mm ,前后座间距也增加了90mm 。在其小的外型里却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可以与中型轿车相媲美的宽阔室内空间,乘坐时会感到横向的宽敞、头顶与车顶空间的充裕,也可感受到座椅离地高度提高后,腿部可以保持自然弯曲姿势的舒适与上下车的方便。
一款代表20世纪末世界最新水平的轿车终于露面了——你看它披着一袭面纱般的清雾,沿着红地毯缓缓驶来。那一对水滴形前大灯,微微后翘的车尾,流畅优美的造型,浑身闪亮的装扮,虽然不是模特,却绝对是一位“美人儿”。包括天津市领导和丰田公司首脑在内的数百位嘉宾先是一片寂静,二百多位记者纷纷拿起他们的“武器”——摄像机与照相机,牢牢地将目标锁定。随后,赞誉之声顿时四起——这就是第一辆“夏利
车内一氧化碳中毒
2000”型轿车下线时的情景。
Culture 116
夏利品牌故事回眸
一汽入主后,夏利浴火重生。2003年,一汽夏利扭亏为盈,净利润达到3.49亿元。2004年,夏利成为第一个累计销量过百万辆的民族轿车品牌。
从2003年上半年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可以看出,天津一汽夏利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着手从不同的层面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快速应对市场的产销协调机制,还是日益完善健全的管理流程,无不在根本上梳理着一种体系,一种以市场为纽带、贯穿全局的体系,一种以丰田生产方式为蓝本、紧贴企业实际的体系。细细想来,这体系所带来的,实际上是一种植根于企业土壤中,别人偷不去、学不来、带不走的东西,即“核心竞争力”。它的逐步形成必将使企业迸发出无尽的斗志,进一步朝着一个充满生机的新公司迈进。
浴火重生
作为中国第一款自主品牌的经济型轿车,夏利曾经创造了经济型轿车的多个第一。但到了2000年前后,我国汽车产业竞争日趋激烈,轿车市场消费结构开始转型,而这时的夏利产品严重老化,对市场变化准备不足,产销受阻,企业陷入了发展的低谷。已经连续两年亏损的夏利,戴上了“ST ”的帽子。2003年依然无法扭亏,等待夏利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退市。当时夏利的现金流已经枯竭,还欠着巨额的银行贷款,想要维持基本的生产都非常困难。不仅如此,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还造成员工信心
低落、人才大量流失。一出生就成为了汽车用户平民偶像的夏利,被重组还是继续走自己的路?身处十字路口的夏利开始了思索——是选择灭亡还是选择辉煌?
2002年6月14日,一汽集团与天汽集团重组,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由此改变。重组后,降低成本是第一件大事,另一件则是“产品创新与营销创新”。为进一步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进一步让利于消费者,天津一汽夏利在2003年上半年分别调整了夏利系列和NBC 系列的市场销售价格,这次调价是在企业内部挖潜、降低成本的基础上进行的,降价在巩固、拓展原有产品市场份额、充分释放市场购买力的同时,也为完成全年13万辆的销售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3年上半年,天津一汽公司把“挑战零缺陷”工作当作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力图通过这项工作总结出一整套完整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方法,最终实现以产品的“零缺陷”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真正将“110”工程(节约1秒时间、节省1分钱费用、产品质量零缺陷)的各项目标落到实处。对于一系列的
“手术”,天津一汽夏利又能收获到了什么?众多媒体报道中的一段话,想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