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卡城故事(上)
开花,再到大浪淘沙、盛衰分化,历史底蕴深厚的华
的故事。
作为中国皮卡诞生地、目前中国皮卡企业数量最多、产量最大、销售最广的城市,保定当之无愧被称为“中国皮卡城”。
作为中国皮卡诞生地、目前中国皮卡企业数量最多、产量最大、销售最广的城市,保定当之无愧被称为“中国皮卡城”。
中国第一辆皮卡
在田野汽车(中兴汽车前母公司,已破产)第一任厂长、组织设计制造中国第一辆皮卡的于平先生家里,这位
年近八旬的老人向记者深情回忆起当
年企业的创业与成长。
故事要从1948年保定解放开始
说起。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日军在保
定设有一个五十铃汽车组装厂,承担
把从日本运过来的零部件组装成整车
的任务。1948年解放以后冀中军区原
本有个汽车大队),占领了这个日本的
组装厂,成立了保定汽车保养厂,后来
又更名为保定汽车修理厂。修理厂成
立以后,最早上由河北省运输公司管
理。河北省运输公司在每个地级市都
设有一个分公司。当时河北省的修理
厂分工明确,保定汽车修理厂专门负
责全省五十铃汽车的修理。汽车修理
皮卡城故事(上)
本刊记者 | 赵欢 摄影 | 刘富强
从中国第一辆皮卡车诞生到以皮卡起家的企业遍地开花,再到大浪淘沙、盛衰分化,历史底蕴深厚的华北小城——保定演绎着中国汽车产业成长史中独特的故事。
厂归属于保定分公司。它就是后来的保定汽车制造厂的前身。
1953年8月1日,不到20岁的于平通过公开招聘考试进入企业做学徒工。因表现突出被安排在办公室做行政后勤工作,也正因如此,老李总才能接触到更多关于公司历史的资料。后来由于工作出,逐步晋升为制造厂的厂长。
1958年,运动
席卷全国。制造业也受到
空前重视。企业扩大规模,
陆续招收学员,从最初的
120人左右增加到500多
人,打算从修理厂升级为
制造厂,便建立了“万能汽
车制造厂筹备处”,开始准
备建新厂,开发新产品。
于平和他的员工们
先是参照日本的三轮汽车
设计制造出第一辆自主开
发的三轮载重汽车,这是
当时开发的第一个产品。
紧接着改成四轮车,它是
一种后面带斗的货车。都
是在1958年。尽管条件艰
苦,但是发动机、变速箱、
气缸等配件完全都是自主
研发的。没有成套的制造
设备,于平的团队就手敲、锒头敲……硬是把复杂的汽车给“敲”出来了。为了适应当时“以农为主”的社会需求,筹备处开发的车以多功能为主,除了运输,还要有动力输出功能,用于灌溉、碾磨等。
“万能汽车制造厂”也是因此得名。
“中国第一个从手工做起,自己设
计制造汽车,应该是58年”,老厂长感
叹道,之前一汽制造的卡车是“前苏联
整套的技术、整套的培训,移植到中国
来生产,是苏联支援中国156个大的
项目之一。”
1960年,保定汽车修理厂开发公
共车(货车),保定市第一辆公共车也
是该厂开发的。
1963年,因自然灾害,工农业瘫
痪,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成了问题,工厂
调整,制造厂也被迫恢复到了“汽车修
理厂”。工厂开始下放人员,素质好一
点的或分配到其他工厂,最终剩下200
人左右。
1965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社会动
荡不安。当时的保定处于无政府状态,
造反派频频起事。后来,中央派驻代表
管理,即“军管”。在那个动荡的年代,
打是打,斗是斗,工厂却又开始了开发
汽车、研发新产品。60年代后期,开始
第二次生产汽车,企业更名为“保定汽
车制造厂”。当时,保定市成立了一个
协作办公室,对当时汽车
零部件的生产厂家进行专
业化分工,如发动机、变速
箱等,大约有五六十家,都
是一流的工业企业。最后
各个厂家的零部件被统一
送到保定汽车制造厂进行
组装生产。
1970年,第一批组装
生产的42辆汽车(车型是
客货车,相当于现代皮卡
车的前身)完成,并在保定
市游行。
1970年以后,保定汽
车制造厂虽然陆陆续续也
生产出车辆,但显然已没
有当年生产出42辆汽车时
的规模。
时期,于平被调
到机械局去工作,负责汽
车拖拉机方面的工作。但
从当时的整体状况看,汽车和拖拉机
生产都在走下坡路。老厂长授命将汽
车和拖拉机厂合并,建立了“汽车拖拉
机厂”,并开始整顿工厂。
到了82年,老厂长被任命为常务
副厂长,一年后,兼任书记。从此,开始
往正规汽车厂方向发展。
为了令汽车拖拉机厂步入正轨,加之当时工厂人力、财力、物力都不足,工厂开始向中国汽车行业的最高上司“中国汽车工业公司”
(一汽、二汽都归其管理)靠拢。当时,正好赶上中国汽车总公司改组,准备在地方筹建几个分公司,其中一个就是京津冀公司(全称为中国汽车工业公司京津冀公司),保定的汽车拖拉机厂也归其管理,并成为了国企。
被京津冀公司收购后,工厂开始生产“专用车”,根据其他整车厂的生产,用别人的底盘进行生产,当时生产品种几十个(有厢式车、警车、送货车等)。
“当时我是企业的一把手,企业发展方向由我来选定。那时一汽有轿车,有货车,二汽有货车,上海有轿车,我们和他们不可以竞争。我们只能在他们不搞的情况下,他们还没有认识到的情况下做。通过调研——在国外考
察过,在资料上搜索,发现皮卡车在国
外刚开始流行,我们选定这个车作为
发展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决策。”
于平告诉记者,
“中国第一辆皮卡车是
我们引进的,第一辆定项目是我们定
的”。
中兴汽车总经理助理于东风则
向记者回忆说,最早产生制造皮卡概
念是卖车的时候。保定汽车制造厂一
直在做吉普车,核载5-7人。那时个人
由于收入水平限制,一般不会买车,车
都是卖给“公家”——政府机关或者
国营企业等。购买之前先要控办——
获得政府批准。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
的配额规定,限制买车。那时候还没大
款,没“万元户”。
“皮卡的来历,就是为
侧边停车了躲控办。因为货车不控办。所以就把
吉普车后面一截,成了货车”。那时候
叫双排座轻型客车。
从国际溯源来看,皮卡这个词是
舶来品。在中国最初叫“客货车”。上世
纪90年代,皮卡在国际上刚刚开始流
行,在美国被称为Pickup。它前面有轿
车的平整、舒适度,后面可以拉点货。
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车型,无论
对使用者还是对家庭。美国总统等好
多名人都开过皮卡。
选定了皮卡以后,生产皮卡仍然
很困难。一是,国家不认可。政府部门
停车技巧图解认为这属于货车范围,在政策等各方
面受到了歧视。很多城市不让进入。但
是于平坚信,
“国际上把皮卡作为一种
新型、有发展潜力的车,我们中国早晚
要和世界接轨啊”。二是,保定汽车制
造厂当时的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以
下简称“中汽总公司”)直接下属企业
之一。引进皮卡、做皮卡的时候,中汽
总公司科技部的部门经理是何春阳经
理。
他对保定上这款从日本引进的车
有异议。虽然他承认这款车确实先进,但他并不认为保定汽车制造厂有实力能做出这款车。在当时的体制下,汽车工业体系管的都比较严。但是倔强的于平对中汽总公司的意见阳奉阴违,“对他们哼哼哈哈,是是是!”于平笑着回忆说。没想到后来保定汽车制造厂坚持自主研发,研发产品成功后,何春阳经理亲自主持了鉴定会,企业和产品给予充分肯定。
当时的中汽总公司董事长是蔡诗晴。从隶属关系上,于平是他的部下,但从个人关系上,他们却是好朋友。当得知记者在采访于平时,蔡诗晴叮嘱记者说:
腾翼c50t“你好好写写他,这小子很能做工作!”
于平和他的团队开始开发皮卡以后,过了一两年,中汽总公司在武汉组织了一次全国的皮卡车的“联合
开发”,说是开发出来后图纸共享、质量共享。受邀参与联合研发的保定汽
车制造厂派工程师过去了,但是发现
研发的车型老旧,与时下最新型“差
个七八年的时间”。
“而我们引进的是
新车型,他认为我们搞新车型条件不
够,让我们参与旧车型的联合开发。
我们派工程师参与联合开发为的是应
付它,但并没有拿它当回事。继续搞自
己的车。我们搞的车比他们的车先进
在,年代新、起码差五六七八年。他们
开发出来后,武汉有一定量的生产,但
和田野研发的最新车型一进行市场较
量,都垮了”。于平向记者回忆保定汽
车制造厂和中汽总公司的“偷梁换柱”
战术,并补充说,其实到现在的中兴还
长沙汽车报价是沿用当时那个车型。
除了第一个引进、制造皮卡车型,
保定汽车制造厂也是第一个批量出口
皮卡汽车的企业。1994-1996年,由保
定汽车制造厂为主组建的田野汽车成
立进出口公司,自己开拓渠道进行海
外销售。进出口公司由张新建兼总经
理,田野汽车把办公楼最好的地方给
进出口公司使用。当时出口的目的地
以第三世界为主,如中东等。但以当时
中国的汽车发展水平,能够出口已经
代表了相当的实力。
摸索前行
1985年左右,保定汽车制造厂获
得整车生产目录,由汽车改装车厂成
为“整车厂”。
改装车出售1985年之后,整车厂又逐渐发展
奔驰汽车论坛为“国家大型一类企业”,产量从几百
辆发展到一两千辆,工业总产值超过5
个亿以上。
1985年一毕业就到保定汽车制
造厂工作的于东风向记者回忆,保定
最早有两个汽车制造厂,一个叫保定
汽车制造厂,一个叫保定地区汽车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