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的人文关怀责任
高雅珍 武志勇
人文关怀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必要因素。这里所讲的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幸福与自由的追求。人文关怀的“人文”二字界定了其与普通关怀的不同,它侧重的是精神上的关照和爱护。它彰显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尊重和怜悯,是对人性的关爱、卫护和发扬。
石家庄高速路况大同市交警网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讨论生产领域问题时指出:“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作为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在揭示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前景时,强调了“最无愧”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这是一个思想家高瞻远瞩的人文关怀。可以说,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维度,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源头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开始了一次重大而剧烈的转型,经济快速增长、环境资源过度损
耗,物欲泛滥,自然生态和社会人文生态都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各种警讯都在昭示我们迅速调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迫切和必要。沙尘暴、洪水、赤潮、地质灾害等灾难警告我们必须善待自己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唯利是图、道德沦丧、腐败横行、冷漠残忍等现象警示我们必须重构价值观念、社会关系和精神生活。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应运而生。“和谐社会”的打造,物质资源配置的公平、公正是一个方面;精神生活的健康向上、平等宽容、关爱互助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人文关怀”应该成为描述和谐社会的关键词。而大众传媒就是弘扬、倡导和实行人文关怀的利器。
  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相一致,我国大众传媒20多年来发展迅猛,报纸种类从不到200种增加到1922种,期刊数量由几百种增加到9490种,电视台则由700家增加到3000家左右,这还不包括小型的有线电视台。此外,网络迅速兴起,按照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中国互联网的用户已经达到1亿,网民总数仅次于美国。这一切说明,大众传媒正强有力地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强大的传媒网络作为社会环境的监测者和守望者,在社会生活和精神塑建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大众传媒应该成为人文关怀的宣导者
  大众传媒的宣传和引导,包括理论和评论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可以直接明白地宣示传媒对于人文关怀的推崇和提倡。
  大众传媒发表的理论文章,对大众具有重要的理念和舆论导向功能。在理论文章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文关怀思想和思考,宣传古今中外哲学家、思想家的人文关怀理论和观点,批判违反人文关怀的见解和主张,这对于人文关怀思想的发扬光大,让人文关怀弥漫于整个社会,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幸福具有观念上的铺路和引导作用。
  新闻评论“提供观点、思想和见解”,在媒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西方传媒界,著名报人普利策把评论比作“报纸的心脏”,这一比喻集中代表了他们对评论在媒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世界日益缤纷多彩,海量信息令人应接不暇,人们不仅要掌握信息,更要了解看法和见解,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近年来,言论在各种媒体异军突起。报纸大多开设了言论专栏,形式也更为多样。电视评论专栏也出现了一批深受观众欢迎的名牌栏目。评论的深受欢迎,表明评论影响和导向功能的强化,更表明受众在社会大变动时期对观点、思想和见解的需求。这为评论文章宣传人文关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社论、时评、小言论等,各式评论文章都可以做出自己的贡献。
  如发表在2003年8月4日“央视网评”上的一篇评论《换一种眼光看“资助”》,对于资助贫困手动挡改自动挡多少钱
生上大学的报道做出评论:“尤其是对贫困生身世的报道,很多地方赤裸裸地侵害了个人隐私、人格和尊严。这种拿别人的身世作为‘卖点’的行为,有违慈善之道。即使这些报道征得了受助者的同意,也有以钱压人、以势迫人之感……救济贫困、同情弱者、关爱生命,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要想使慈善捐赠事业得到光大,仅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还不够,更多的是要有对人性的尊重和诚意。”受众无疑会从这一评论中感受到评论者对人文关怀的推崇,认识到人文关怀的重要。大量蕴含着同样的“思想、观点和见解”的评论的发表和播出,对受众的思想影响将是不可低估的。
  再如,《中国少年报》曾在一个月内收到14个省的34篇来稿,报道17个少年救人身亡的事迹,其中大多数属能力不足或抢救不当。这凸显出对于体能、智能和心性发育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而言,他们往往会在浓烈的“利他主义”的赞美氛围里,“义无反顾”“奋不顾身”,成为幼稚而令人痛心的小“烈士”。这种小“烈士”现象迫切需要人性关怀的介入和遏止。2003年初,民政部提出,未成年人追认为烈士,不包括不满10周岁的孩子。江苏省人民政府据此制定出了相应的政策。在报道这一消息后,《江南时报》2003年2月26日发表评论《限制烈士年龄彰显生命关爱》,文章认为:“一个相对成熟的社会,在某些共同的大前提下,还应对不同人细化出不同的价值评判体系,这是制度人性化关爱的需要。……我们期待
着对年幼生命人性化关爱的举措,能成为最终汇成一个立体的制度化关爱年幼生命价值体系的起始之一,以与发展中的我们的社会、道德、伦理共同进步。”评论明确指出当前“烈士”评判标准的缺陷,旗帜鲜明地要求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建立起“制度化关爱年幼生命价值的体系”。这篇评论对于保护未成年人的拳拳之心,对于推进未成年人保护事业的积极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
 
大众传媒应该成为人文关怀的实践者
  大众传媒的人文关怀落实到新闻报道层面则包括:对人文关怀新闻的传布、对新闻人物的特殊爱护和抚慰、对泯灭人性恶行的揭露和批判、对冷漠和低俗的拒绝。
  1.对人文关怀新闻的报道及对新闻人物的特殊爱护和抚慰
最新汽油价格  来看一则消息:“新华网上海2005年2月4日电,家住万航渡路的家庭困难人员夏先生近日意外地发现他的银行卡里多了新入账的200元钱。一打听,才知道是当地社保部门发给部分生活困难的失业人员的节日救助金。今年,上海首次以‘打卡’的形式取代送‘红包’、访贫问苦,以细水长流取代一时的轰轰烈烈大场面,将温暖静悄悄地传递到困难人手中。……
‘今年送温暖我们一律拒绝闪光灯。’几天前,上海市领导在看望困难体时,特意要求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对着镜头送红包,而是让工作人员在慰问活动结束后悄悄送去。今年,上海的有关领导在下基层慰问时细心地关照媒体,报道要注意保护受赠困难人的隐私。”
  上海的做法,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个时期以来,为了宣传政府和社会对下岗工人、生活困难者及其他弱势体的关心和帮助,荧屏和版面上大张旗鼓地渲染领导和企业家及普通人送温暖、捐赠的报道很多。作为一种导向,这样做是有积极意义的,是对人文关怀精神和行动的正面宣扬和赞许,具有榜样作用。此篇消息就比较好地达到了这个效果。二是其中对新闻人物的人文关怀值得提倡。从某意义上讲,与领导和富人同时亮相,使得受照顾和受捐赠者角确定化和公开化,是对其隐私的披露、精神的损伤。新闻人物是新闻事件的主角或参与者,他们同样需要人文关怀。苏州一位艾滋病患者发现自己以及爱女的形象被某媒体公开后,痛心地呼告:“请不要在我们的伤口上再撒把盐。”媒体的做法也许出于善心,要在全社会呼吁给予艾滋病患者爱心,但它在呼唤普遍爱心的同时,恰恰忘了给予该患者应有的尊重和关怀。媒体在推广人文关怀概念的同时恰恰做出了最不符合人文关怀原则的行为。
  2.坚定地护卫生命和人性的尊严,揭露和抨击摧残泯灭人性的丑恶行径
  举一个10年前的例子,因为在当时采写报道这样的新闻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强烈的正义感和赤诚的人文情怀的。1994年8月11日,青岛电视台《新闻广场》栏目接到市北区检察院提供的新闻线索,一个个体饭店的女老板,连续多次用开水泼烫店里的一个打工妹,导致打工妹重伤,抢救无效死亡。记者立即赶到市北区检察院,采访了已提前介入此案的检察官,并在热心检察官的帮助下,拍到了案发现场———位于长春路上的兴发饭店和犯罪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的兴发饭店女老板贾继琴的镜头和采访。令媒体工作者震惊和愤怒的是,这位蛇蝎心肠的女老板竟是市北区个体劳动者协会副会长、市北区人大代表。于是,他们在当天推出的报道中,打出这样的字幕:“贾继琴系青岛市市北区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市北区个体劳动者协会副会长。”这是青岛最早对这个后来在全市以至全省引起轰动的贾继琴案的新闻报道。此后,他们紧紧抓住这一热点从法律、劳动管理、道义、亲情等多个角度展开追踪报道,在揭露贾继琴骇人听闻罪行的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青岛传媒的热情、正义和善良。1994年9月12日,贾继琴被一审判处死刑,1994年12月7日,贾继琴伏法。冷酷、卑劣与残忍在正义和人性的阳光下无可遁形。贾继琴系列报道的冲击力让整个社会为之警醒。
  青岛电视台的报道昭告世人:身份和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成为丧失人性、摧残弱者的理由
和护身符。同时也告诉新闻工作者,传媒应该成为生命和人性尊严的坚定维护者!
  3.坚决拒绝冷漠和低俗,决不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而发布人文关怀缺位的新闻
  先看一则冷漠新闻: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数十万人,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为惨重的灾难之一。《人民日报》采用新华社电讯稿进行报道:标题“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灾区人民在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导语对地震做了简单介绍:“我国河北省冀东地区的唐山--丰南一带,7月28日3时42分发生了强烈地震。天津、北京市也有强烈震感。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震中在北纬39.4度,东经118.1度。震中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而主体部分是这样写的:“灾区人民众在当地党组织领导下……,决心在革命路线指导下,在反击右倾翻案风斗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发扬人定胜天的大无畏精神,团结起来,奋发图强,争取这场抗灾斗争的胜利。”字里行间,读者根本感受不到对遇难者的同情,对受伤者的怜悯,只有对意识形态冷冰冰的宣示。生硬的意识形态至上的氛围造就了大众传媒的冷漠。
  下面是另一则冷漠新闻:“昨天上午9时15分,一名外省男子站在广州市广园西路通通酒店旁边的天桥上对着桥下京广铁路边的高压线撒尿,由于尿液导电,该男子当场毙命。幸好铁路职工对事故处理及时,没有对在京广铁路上奔驰的列车造成较大的影响。……记者在
现场看到,死者全身被高压电烧得黑乎乎的,像烧焦的烤鸭。”“客观”报道,冷漠如斯!对逝者是深深的侮辱,对受众是情感的刺痛。对人的生命的毫无爱惜是这篇报道以此种面目出现的主要原因。
  冷漠之外,导致传媒远离人文关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低俗化。传媒低俗化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传播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的变异现象。一些追求平民化的媒介迅速成为传媒新锐,但市民化特在某种程度上走向了极端,从强调人情味、趣味性滑向煽情和感官刺激,甚至制新闻。一些媒体专注于如何取悦和迎合受众低级趣味,满足人性好奇、求异等“原始兴趣”,以为如此就能够赢得受众和经济效益。其对媒体和受众的消极影响已经显现出来。广州炎夏有30多人因酷暑死亡,被某媒体戏称为“广州酷毙30余人”;南京一行人死于车祸,当地一家媒体的标题竟然是《骑车人“中头彩”惨死》。一则消息在报道一位老人因轻生从高楼阳台跳下时这样描述:“老人纵身一跃”。唯利是图引发的低俗风吹熄了人文关怀之火。
  冷漠与低俗是泯灭人文关怀的两个最具破坏力的因素。抵御冷漠与低俗的侵蚀,是大众传媒工作者职业操守的重要内容,是大众传媒实现人文关怀的必要条件。
gl8价格  充满人文关怀的新闻报道源于传媒工作者心灵的善良和博爱;源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新
闻工作者在采写、编辑新闻时,需要有职业热情,也需要对他所报道的对象,无论是人是物,倾注人文关怀,向受众和新闻人物传达人世间的善良和美好。这也应当是一个优秀新闻工作者必备的素质。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贝特·史怀泽在《敬畏生命》中说过:“一个人给世界增添一点善良,就是促进人的思想和心灵。”每一位编辑记者,每一则言论、消息,每一个媒体如果都能够拥有对人世对大自然的悲悯心怀,给不幸者以同情,给弱者以援助,那么,我们的大众传媒就能够成为人文关怀强有力的宣传者和坚定的实践者,我们的新闻就会向受众向全社会输送挟裹着爱的气息的精神与思想,促成爱的行动,让人世间更多和平、安宁与爱。
(作者分别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社科系副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现代传媒研究中心主任)
陪练一天多少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