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收购沃尔沃利弊分析
2009年3月28日晚9时许,吉利18亿美元成功收购沃尔沃!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瑞典哥德堡正式签署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的协议。吉利集团出资18亿美元,成功收购后者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吉利希望借此一改生产廉价车的形象,跻身豪华车阵营。这桩中国民营企业最大的海外汽车收购案尘埃落定。世界工厂网为您解读吉利收购沃尔沃利弊分析及相关视频、图片。
吉利称,该集团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的收购资金已经到位,同时,吉利集团也准备好了沃尔沃轿车今后业务发展所需的营运资金贷款。
如此庞大的资金对于自称是穷小子的李书福而言,不是一个小数目。那么,资金究竟来自何处呢?事实上,李书福上演蛇吞象的底气,来自于国有银行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据了解,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国有银行,及其牵头成立的财团,早已承诺为李书福提供至少10亿美元的贷款。浙江、北京乃至天津等争夺VOLVO国产项目的地方政府,预计也将为李书福提供至少5亿美元昌河铃木利亚纳炮弹
此外,吉利自身在香港上市,拥有较强的造血功能。去年高盛入主已经为吉利带来3.3亿美元的资金。同时,瑞典和比利时政府也为吉利在当地的低息贷款提供担保。如此算来,李书福目前手握的现金流,已经超过了此次收购所需的18亿元。但要盘活”VOLVO这只病虎,吉利还要投入更大的资金,甚至在短期是无底洞。据预计,国有银行以及相关财团将是吉利今后资金的主要来源。
沃尔沃汽车1999年被福特公司以64亿美元收购。20081月,吉利就曾向福特提议收购沃尔沃,但当时福特没有出售意向,提议不了了之。随着美国汽车业危机加深,2008年底,福特宣布有意出售沃尔沃。吉利力挫国际竞争对手,在200910月被定为优先竞购方并于去年12月与福特就收购的所有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双方又经过3个月谈判,今天将签署最终协议。
mr2
按照吉利集团规划,收购沃尔沃后,将在国内成立年产能约30万辆的新工厂,使沃尔沃汽车的全球年产量提高近一倍,并力争在2011年前实现沃尔沃轿车公司扭亏为盈。
吉利收购沃尔沃利弊分析
对于吉利收购沃尔沃,社会舆论有两种声音,有赞成的,有反对的。有人把吉利此举比作与洋贵妇结亲。如此类比,一般有两种情况,你男方要么有钱,要么有才,才能吸引对方。收购国外的品牌也一样,吉利有了钱,要一个洋妇人联姻,但要看它愿不愿奔着你的金钱投入你的怀抱;吉利这个牌子果真很“硬”,它沃尔沃能不能服你?如果两条都不沾,就得想想有没有这个必要谈下去。如果有前一条,又有多种这样那样的不确定因素,也要慎重行事。吉利与腾中的收购,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是,政府还没有审批通过。不同点是,吉利是造车的,腾中是做买卖的。飞度1.3
很显然,福特断然放弃沃尔沃也是为了扔掉这个亏损的包袱。人家连股权都不保留了,干脆的很。像是抛绣球一样,先是抛出了路虎和捷豹,后才是沃尔沃。这样做的真正目的是减损减债。通过这种国际竞购,福特的做法倒让我们学到一点东西,沃尔沃不挣钱,就是再好的品牌,要它何益!但人家明里不这么说。还故做姿态,说是出让只是想“全心发展一个福特品牌”。其实,那不是真话,真要是说甩包袱,你还买吗?福特还说了好多“吉利”的吉利话。吉利可千万别被它说晕了。
本来,企业跨国收购是几年前不敢想像的,理应支持鼓励才是,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声音
提出异议?因为,这些年,中国人经历的事多了,懂得不能再过拍脑袋的日子,冷静和成熟的人多了起来。从战略的眼光看,从经验看,从现状看,吉利收购沃尔沃都不看好。别说是吉利,就是那些大的中国汽车企业,目前也不具备组织国际化生产的能力,也没有产销和金融合一的能力。国内汽车企业,充其量,也只是具备了部分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模仿式制造理念你不得不承认。难怪有人说吉利的做法是“蛇吞象”。
冷静思考,我们不能觉得,印度的塔塔都收购了路虎和捷豹,吉利不在塔塔之下,为什么不能收购?
说实话,很多人怀疑腾中多半是它没造过车,而怀疑吉利却是实力有限。笔者参观过福特和吉利的基地和生产线,客观地说,两者确实不是一个数量级。在吉利宁波基地,笔者看到的还是汽车生产的初级阶段,并不是像某些人鼓吹的那样。听到胖,就喘了起来,以至于当真。
其实,收购沃尔沃的想法,国内并非吉利一家,但当他们了解清楚,收购,要先出十多亿美元的巨资填补沃尔沃的窟窿,就感到这是一个陷阱,于是立马打消念头。当然,这还不算收购沃尔沃的股权要上百亿元人民币。这么一笔巨资,吉利从哪里来?因此,不论从资金
实力上,还是管理经验上,吉利收购沃尔沃都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实力有限还表现在人才战略上。我们不否认吉利有不少人才,但吉利面对一个著名品牌,究竟有多少知晓汽车战略和运营汽车产销策略的将才帅才,就值得思考了。因此,有识之士提出,当务之急是收购人才,收购某些单项技术和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好时机,而不是去急于收购国外的汽车品牌。因为,沃尔沃的资产和品牌结构很复杂,就是吉利买下了沃尔沃,是不是能够消化得了?
黄江进口车此外,吉利与沃尔沃品牌悬殊太大,早时的“歧视”会带来收购后的更多“歧视”。谁都知道,吉利的自主品牌所谓的一花独秀,也只是停留在我们的媒体宣传上,就是在国内的大中城市,购买吉利的人并不多,遇到的歧视不在少数。吉利的口号也是“造中国人能买得起的好车”。既是买得起,就注定了它低端车的定位。那么真要和沃尔沃结合,一经转变,不知吉利能不能承受得起。
业内人士说,沃尔沃的生产厂家主要在国外的高工资高福利的国家,当地的工会力量强大。一旦接手,如何在管理中熬过与海外工会等的磨合期很是头疼。吉利虽然表示沃尔沃目前的工厂、研发中心、工会协议和经销商网络将得以保留。那么,吉利怎样降低成本(高成本
恰恰是沃尔沃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当然,在知识产权和专利上,还会有不少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纠缠。美国车企作为卖方,在剥离品牌和资金投入的同时,一定要在知识产权、专利技术方面争取利益最大化,这无疑给买方造成了巨大障碍,甚至比收购价格的讨价还价难度还要大。因此,人们担心最多的是双方在知识产权上的分歧而“触雷”。
还有,我们的眼光并不应局限于中国的巨大市场。如果我们收购的品牌或自主品牌,仅仅是为了本国的市场,那样的眼光实在太浅。事实上,我们的汽车,国外认可的还不多,笔者今年到过一些国家,几乎看不到中国的汽车品牌,就是那些合资的品牌,也是外方的原产地。连式样都不一样。
利收购沃尔沃成为优先竞购方,是在1028日晚由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宣布的。听到这个消息,我也感到高兴。着实有些扬眉吐气的感觉。西方的著名品牌,如果有朝一日真的掌控在中国人的手里,中国汽车人的地位好生了得。
  回想起十多年前,吉利费尽心思,艰难地为上轿车做准备的时候,笔者曾随吉利一起到香
港造势。那时,真为吉利的一番雄心和韧劲所打动。后来,吉利轿车还真的成功上马。此后,又在自主创新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不少成绩。这一次吉利动了国外收购名牌的大手笔,会不会花开再度?
  对于吉利收购沃尔沃,社会舆论有两种声音,有赞成的,有反对的。
吉普  有人把吉利此举比作与洋贵妇结亲。如此类比,一般有两种情况,你男方要么有钱,要么有才,才能吸引对方。收购国外的品牌也一样,吉利有了钱,要一个洋妇人联姻,但要看它愿不愿奔着你的金钱投入你的怀抱;吉利这个牌子果真很,它沃尔沃能不能服你?如果两条都不沾,就得想想有没有这个必要谈下去。如果有前一条,又有多种这样那样的不确定因素,也要慎重行事。吉利与腾中的收购,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是,政府还没有审批通过。不同点是,吉利是造车的,腾中是做买卖的。
  很显然,福特断然放弃沃尔沃也是为了扔掉这个亏损的包袱。人家连股权都不保留了,干脆的很。像是抛绣球一样,先是抛出了路虎和捷豹,后才是沃尔沃。这样做的真正目的是减损减债。通过这种国际竞购,福特的做法倒让我们学到一点东西,沃尔沃不挣钱,就是再好的品牌,要它何益!但人家明里不这么说。还故做姿态,说是出让只是想全心发展一
个福特品牌。其实,那不是真话,真要是说甩包袱,你还买吗?福特还说了好多吉利的吉利话。吉利可千万别被它说晕了。
  本来,企业跨国收购是几年前不敢想像的,理应支持鼓励才是,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声音提出异议?因为,这些年,中国人经历的事多了,懂得不能再过拍脑袋的日子,冷静和成熟的人多了起来。从战略的眼光看,从经验看,从现状看,吉利收购沃尔沃都不看好。别说是吉利,就是那些大的中国汽车企业,目前也不具备组织国际化生产的能力,也没有产销和金融合一的能力。国内汽车企业,充其量,也只是具备了部分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模仿式制造理念你不得不承认。难怪有人说吉利的做法是蛇吞象
  冷静思考,我们不能觉得,印度的塔塔都收购了路虎和捷豹,吉利不在塔塔之下,为什么不能收购?
  说实话,很多人怀疑腾中多半是它没造过车,而怀疑吉利却是实力有限。笔者参观过福特和吉利的基地和生产线,客观地说,两者确实不是一个数量级。在吉利宁波基地,笔者看到的还是汽车生产的初级阶段,并不是像某些人鼓吹的那样。听到胖,就喘了起来,以至于当真。
  其实,收购沃尔沃的想法,国内并非吉利一家,但当他们了解清楚,收购,要先出十多亿美元的巨资填补沃尔沃的窟窿,就感到这是一个陷阱,于是立马打消念头。当然,这还不算收购沃尔沃的股权要上百亿元人民币。这么一笔巨资,吉利从哪里来?因此,不论从资金实力上,还是管理经验上,吉利收购沃尔沃都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实力有限还表现在人才战略上。我们不否认吉利有不少人才,但吉利面对一个著名品牌,究竟有多少知晓汽车战略和运营汽车产销策略的将才帅才,就值得思考了。因此,有识之士提出,当务之急是收购人才,收购某些单项技术和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好时机,而不是去急于收购国外的汽车品牌。因为,沃尔沃的资产和品牌结构很复杂,就是吉利买下了沃尔沃,是不是能够消化得了?
  此外,吉利与沃尔沃品牌悬殊太大,早时的歧视会带来收购后的更多歧视。谁都知道,吉利的自主品牌所谓的一花独秀,也只是停留在我们的媒体宣传上,就是在国内的大中城市,购买吉利的人并不多,遇到的歧视不在少数。吉利的口号也是广州车展现场疑似远航y7冲出展台“造中国人能买得起的好车。既是买得起,就注定了它低端车的定位。那么真要和沃尔沃结合,一经转变,不知吉利能不能承受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