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报道
汽车纵横 2022.03
86
跨界新力量如何更好融入汽车产业链
文 /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车百智库研究院
互联网、消费电子等领域科技巨头大举进入汽车产业,有望成为推动产业深度变革主要力量。《跨界融合与汽车产业新力量》尝试探索新力量如何更好融入汽车产业链、新形势下整车企业如何应对等问题。
我国跨界融合优势产业在ICT 领域
随着汽车产品形态和属性的变化,AI、5G、
云计算、大数据等成为汽车智能化的关键性技术,而这些技术恰好是我国的优势所在。
近期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车百智库研究院发布
的《跨界融合与汽车产业新力量》(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一是我国已积累了一批全球领先的ICT 企业,其多年的技术和生态积累有望增强智能网联汽车的竞争力。二是新应用、新服务在我国的渗透速度非常快,国内科技企业能更好把握和适应本土消费者活跃多变的诉求。三是我国新基建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能更好支持智能汽车新技术和新产品落地。新力量跨界的切入点
手机沿着“交互创新-架构升级-生态发展”的路径,从单一的通信工具升级为万能的场景性工
具。汽车将复刻手机的智能化演进路径,以座舱的人机交互变革为起点,叠加自动驾驶浪潮,其正从出行工具转变为下一代智能终端。相似的架构迭代和交互技术,以及生态培育能力成为新力量跨进汽车领域的切入点。
跨界新力量“多路径”入局
互联网、ICT 等跨界新力量基于既有的思维、技术、产品、业务等方面的优势,正沿着汽车品牌商、汽车供应商、汽车生产商三条路径大举进入汽
车产业,推动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变革和转型升级。
一是新汽车品牌商加速汽车产品形态和出行模
奔驰c200旅行版式变革。新品牌商立足用户需求打造定制化产品及
服务,依托丰富的智能硬件生态、服务生态和大量数据积累,正推动汽车产品形态、交通出行模式进一步变革,加速汽车属性向移动的第三空间转变。
二是新汽车供应商加快智能网联汽车软硬件迭
代进程。新供应商以原有软件业务生态积累、既有精密硬件工艺积累及软硬件协同能力,驱动车载软件、增量硬件、服务生态落地更具优势,带动着智能汽车的迭代与进步。驾驶证年审
卡车人新闻资讯三是新汽车生产商促进汽车产业生产方式变
革。新汽车生产商携带原有代工生产经验、创新技术进入造车领域,有助于推动汽车生产向高度专业化分工转变,跟上智能网联汽车快速迭代节奏。
这些企业更了解客户需求、更会借助资本力量,
信息技术积累及软件人才储备都更加丰富,商业模
式也更加灵活,将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汽车新力量。车企投资、合作、自研,应对产业新形势
汽车产业新形势下,汽车消费者市场代际变迁,
用户需求向注重愉悦化、智能化功能转变,汽车供
行业报道
2022.03 AUTO REVIEW
87
应链向交叉协同式演变,汽车销售模式更加直面消
费者。在此背景下,整车企业自身调整“迫在眉睫”。全球整车企业根据自身实力、发展情况和战略
目标,正通过投资、合作、自研三条路径弥补自身能力缺失,以应对汽车产业新的变化与挑战。
一是投资收购,更适合销量、利润居高的头部
车企。销量、营收居高的头部车企倾向通过大规模
投资并购的资本方式,快速补齐智能网联方面新技术缺失,但这也会面临成本压力和技术不达预期的挑战。
目前国外头部车企选择该方式较多,投资并购以电池、芯片、自动驾驶和出行服务等领域为主。
二是合作研发,国内车企更聚焦本土科技企业
合作。针对依赖数据、算法更新并需要持续迭代的技术领域,车企一般倾向与科技公司合作研发,以加速智能汽车量产落地。
其中,自研能力强的企业更倾向与单项或多项
技术领先的科技公司合作,自研能力相对弱的车企更倾向与技术能力强的科技企业展开全面合作研发。国内车企与本土科技公司合作更能研发适合本土消费者使用习惯的汽车产品,而国外车企立足全球,选
择更多且不受地域技术壁垒限制。
三是自主研发,造车新势力多采用全栈自研。
小胖看车团利润居高、资金储备雄厚且有一定研发能力积累的传统整车企业,倾向于选择核心技术自研以期掌握主动权,而研发资源集中且效率高的造车新势力更倾向于全栈自研。
汽车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金康seres最后,报告从政策角度、行业角度、企业角度分别对汽车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在政策层面,一是建议借鉴新能源汽车发展,
在智能汽车领域也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
制度优势;二是建议设立或完善汽车事后监管机制和整车生产企业闲置产能退出机制,以优化我国事前准入监管环境。
在行业层面,建议整车企业与科技企业等强强
联合,共同加速产业创新升级,如合力构建共享化研发和制造平台,将单体优势转化为体系优势。
在企业层面,一是建议新力量利用资本或加入
3万一5万新车自动挡联盟等方式加快整合汽车产业资源,并不断探索既有优势与汽车产业的融合方向;二是建议传统车企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开发模式、人才架构和销售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
资料来源:百人会智能网联研究院整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