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谈》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散文的“形”与“神”、“景”和“情”相辅相成的关系。
2.学习本文运用对照、烘托的手法,把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
3.了解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军民的生活,体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激发爱国热忱,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把写景和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并在写景的过程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
2.学习文章递进式议论贯穿六幅画面,使散文的“形”“神”达到完美的统一。
【教学难点】
汽车文化1.理解文章从看《塞上风云》的预告片入笔的作用。
2.理解个别有寓意的句子。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奥迪q7多钱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初中时我们曾学过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那篇散文曾以它崇高的境界和强烈的感情激动过我们的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和它并称为姊妹篇的作品《风景谈》。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我国现代杰出的革命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早期共产主义运动;长期从事革命文学活动,曾与鲁迅、郭沫若等人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子夜》,长篇小说《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他的《春蚕》、《秋收》、《残冬》合称“农村三部曲”。与叶圣陶、郑振铎组织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组织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2.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1940年访问延安后在重庆写。
1939年3月,茅盾赴新疆在新疆大学任教,1940年5月离开新疆返内地,归途中在西安喜遇
朱德同志,应邀到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为期五个月。在延安,他呼吸了清新的革命气息,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到重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正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茅盾写了与《白杨礼赞》并称为妹篇的《风景谈》。
3.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巴黎达喀尔拉力赛
qichewang戈壁 坎儿井 颀长 掮着 河水汤汤 山坳 札记簿
倦怠 怡然自得 奢侈 半爿 贻笑大方
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
宝骏630配置1.全篇共写了几幅画面?速读课文并为这些画面命名。
明确: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
2.《风景谈》描写了延安军民的生活,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知道文章写的是延安?
课文中的“黄土高原”,“北国”,指的是延安。多处写了“河”,那就是“延河”。人物活动的描写,诸如欢歌掮犁夜归的人,从“生产”归来、操七八种方言、唱雄壮歌曲的有文化的青年人,在荒山石洞读书的人,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聚会在“茶社”里的青年,还有清晨号兵,都可以让人想到写的是延安人。
3.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
第二部分(2-4)高原归耕、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第三部分(5-8)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习与休息,表现高贵的精神境界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
第四部分(9-10)北国晨号:展现北国清晨山峰上两个战士的雄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最伟大者。
4.这六幅画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的?
明确:这六幅画是按照作者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逐一深化的顺序组合在一起的,内在的关系是逐渐推进的。
作者先写猩猩峡外的沙漠景,经议论点明题旨后,提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一基本观点。文章接着描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写延安青年的学习和休息,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表现高尚的精神生活会给外界积极影响,最后描写战士的英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最伟大者。文章写风景,谈风景,层层推进,步步深化,直到最后一段,画龙点睛,圆满地表现了主题。
四、巩固提高,布置作业
1.结合6幅画面,理解本文的写作手法。
2.完成课后练习题。
丰田 陆地巡洋舰五、课程思政
一个个洋溢着革命热情的延安儿女,一幅幅充满勃勃生机的美丽画卷,正是伟大的人民,创造了美丽的风景。向人民致敬!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