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大切诺基从表演角度看对艺术风格的分析(1)
从表演角度看对艺术风格的分析
中外艺术史上凡是杰出的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鲜明的风格。这种风格体现在艺术家一生的全部作品中。事实上艺术家在个人的艺术风格中,已经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民族、时代、地域、体的烙印。
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艺术风格的形成,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在我看来艺术家艺术风格的养成于其生活的时代,以及文化背景有息息相关的关系。
从世界电影中我们不难发现文化对艺术流派的影响。
一、欧洲电影
一、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德国电影流派。受戏剧、绘画表现主义风格的影响,对后来的影片
尤其是好莱坞恐怖、犯罪类作品产生了很大影响。
特点:认为电影不能满足于和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要求深入揭示人的灵魂,强调表现主观现实,即艺术家的主观精神,并以高度失真变形的布景突出和表现人物的主观世界。
代表人物及作品:第一部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罗伯特?维内《卡里加里博士》(1919)
罗伯特?维内:《盖努茵》(1920)弗立茨?朗格:《疲惫的死》(1921)阿瑟?鲁宾逊:《演皮影戏的人》(1922)保罗?莱尼:《蜡人馆》(1924)
二、法国印象派电影
20世纪20年代初期为了重振法国电影,路易?德吕克发起组织电影俱乐部,形成以他为中心的电影流派——印象派。
燃烧室积碳印象派电影从印象主义绘画中获得启示,试图用画面来表现感性印象。
印象派电影的特点: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有的还不乏庸俗趣味,但其中有些场面在造型风
格上,明显地表现出追求印象主义画家对光的处理方法。
印象派电影一般被认为是先锋派电影的前奏,也有人干脆把它归入先锋电影,视为该运动的第一阶段。代表人物及作品:路易·德吕克:《狂热》(1921)马赛尔?来皮埃:《黄金国》(1921)
谢尔曼?杜拉克:《微笑的布德夫人》(1923)阿倍尔?冈斯:《车轮》(1923)
让?爱泼斯坦:《忠实的心》(1923)
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背景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很多导演投入到新闻片和纪录片的拍摄,担负政治使命。
(2) 二战期间,欧洲许多电影制片厂遭到破坏,面对好莱坞的巨大压力,电影创作者们不得不去寻一些更便宜的制片方式。
(3) 战后人们的生活状况使影片题材走向真实,为写实主义电影提供了思想基础。
代表人物及作品: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标志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开始。
随后出现了一系列影片: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温别尔托·D》、德·桑迪斯的《罗马11时》、《悲惨的追逐》、维斯康迪的《大地在波动》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从1950年走向衰落,到1956年德·西卡和柴伐蒂尼合作的最后一部影片《屋顶》问世后,基本告一段落。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及局限
1、纪实的表现了现实生活和斗争,反映各种社会问题。
2、采用实景拍摄;
3、使用众演员;江是哪里的车牌
4、客观的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现状,但没有分析造成这种社会现状的根源;
5、仅表现了意大利北方的贫困,题材的局限性大;
6、只注重生活实景,不注重人物的刻画。
四、法国新浪潮电影
法国新闻界把1958到1959年出现在法国的由一批不知名导演拍摄的影片称为新浪潮电影,这批导演被称为新浪潮导演。车门凹陷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兴起主要得益于法国的《电影手册》杂志。该杂志1955年在安德烈·巴赞等人的领导下,团结了一批青年影评人,对法国商业电影的虚假平庸进行猛烈抨击,提倡在电影中展现导演的个人风格,鼓吹“作者论”的方法,对美国电影进行重新评价。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影响
1、在资本主义世界使人们重新思考传统的制片方式,最后导致在许多国家建立起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独立制片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独立发行机构。
2、引起了人们对电影作品中个人风格的注意,形成了导演中心制的观念。
代表人物及作品:弗朗索瓦·特吕弗:《四百下》(1959)
让-吕克·戈达尔:《筋疲力尽》(1960)
阿伦·雷乃:《广岛之恋》(1959)
五、新德国电影
新德国电影指从1926年“奥勃豪森宣言”开始,在联邦德国掀起的电影运动,前后持续了大约二十年。“奥勃豪森宣言”的主要精神:1)与传统商业电影决裂;2)创立新的国际性电影语言。
新德国电影的特点:表现出对社会、生活、时代、现实的关注与思考,以及对电影形式的探索。
1)重新确立电影叙事与历史社会生活的联系,克服了现代主义电影排斥叙事的弊端;
2)重新确立电影的大众性,注重影片观赏价值与思辨价值的统一,克服现代电影“曲高和寡”的艺术封闭性。
代表人物及作品:施隆多夫:《铁皮鼓》(1979)法斯宾德:“德国女性四部曲”
《莉莉·玛莲》、《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罗拉》、《维罗尼卡?佛斯的欲望》
文德斯:《爱丽斯漫游城市》、《错误的举动》、《时间的流程》、《美国朋友》、《事态》、《德克萨斯州的巴黎》
赫尔措格:《上帝的愤怒》、《人人为自己,上帝反众》、《玻璃心》、《诺斯费拉杜——恐惧的交响》、《菲茨卡拉多》
二、亚洲电影
1、东方伦理文化
亚洲电影在文化主题的表达上遵从传统伦理道德,展现具有东方文化特的普适性的价值观,注重家庭人际关系、伦理亲情、世俗人情的表述。
2、通俗剧的商业模式
通俗剧作为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是建立在大众文化和娱乐的基础上。
一、题材内容上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以反映大众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为主要内容;
二、表现形式上尽量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多以大众的喜闻乐见的形式、手法来表现。
3、叙事特
注重情节的跌宕起伏,往往以通俗易懂的手法,把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加工提炼成悲欢离合的电影故事,诉诸于观众的直觉与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
叙事过程中常常运用巧合、误会等表现手法,推动着情节的纵向流动
一、日本“新浪潮”电影
日本战后60年代兴起的“新浪潮”电影深受法国“新浪潮”的影响,不仅在艺术上有所突破,同时充满社会批判。ds9
代表人物主要有大岛渚和今村昌平,其它还有以独立制片优良传统而著称的山本萨夫、深受观众支持的导演山田洋次、熊井启等。
70年代以后,日本与外国合拍影片之风盛行,这与日本电影事业不景气不无关系。而独立制片又在寻着新的天地,而新一轮的电影运动也即将开始。
大岛渚《感官世界)(1976)《爱之亡灵》(1978)《御法度》(1999)
今村昌平《被偷盗的情欲》(1958)《猪和军舰》(1961)《日本昆虫记》(1963)
《诸神的欲望》(1968)《楢山节考》(1983)《鳗鱼》(1997)
二、中国电影的“影戏”传统
上世纪20年代初,中国电影开始了长故事片的拍摄,并逐渐形成一套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称为“影戏”传统。
(1)以社会教化、社会批评、社会历史等为叙事载体,宣扬善必胜恶的普适性价值观。
(2)强调故事的矛盾冲突,突出故事的曲折性、传奇性。
(3)戏剧化的电影语言。
代表人物及作品:郑正秋:《难夫难妻》(1913)《劳工之爱情》(1922)
《张欣生》(1922)《孤儿救祖记》(1923)《玉梨魂》(1924)
《火烧红莲寺》(1928)《姊妹花》(1933)《再生花》(1934)
蔡楚生《渔光曲》(1934)《迷途的羔羊》(1936)
《孤岛天堂》(1939)《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谢晋《女篮五号》(1957)《红娘子军》(1961)《舞台妹》(1965)
《啊,摇篮!》(1979)《天云山传奇》(1980)《牧马人》(1982)
《高山下的花环》(1984)《芙蓉镇》(1986)《战争》(1997)《女足九号》(2001)
三、香港新浪潮电影
香港新浪潮电影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
70年代一批海外归来的年轻人从电视转向电影,以锐不可当之势掀起香港新浪潮电影的高潮。
新电影除了在技术、风格上都有所创新,同时具有浓郁的人文彩,主要特点如下:
智跑颜(1)展现香港的都市化与国际化。
(2)尊重电影市场的规律。
(3)宽广的艺术创作视野。
徐克:《蝶变》(1979)《第一类危险》(1980)《黄飞鸿》(1991)《女人不坏》(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