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车功能特征探析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Chinese Vehicle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大量的考古发掘以及古籍记载,分析了古车作为实用交通运输工具的人化功能特征、作为象征等级和权力的礼化功能特征、作为军事武器装备的军事
化功能特征,并相应地分析了不同功能特征下古车的形制、材料和装饰特征。探讨了中国古车的功能特征演进逻辑,对于认识和挖掘中华民族的设计文化之根,更好地理解传统造物设计思想和特征很有帮助。关键词:古车、功能、特征、设计
胡伟峰 Hu Weifeng 赵江洪 Zhao Jianghong 一、作为实际交通运输工具的古车——人化
中国自古就有制器造物的悠久历史传统。中国的古车和其他器物一样,在刚刚发明之始,都是作为一种有实用目的的器物。关于我国古车的起源,文献说法不一,比较集中的观点认为是夏禹时代奚仲发明的。战国晚期到汉代的文献如《世本》、《墨子·非儒下》、《荀子·解蔽篇》、《吕氏春秋·君守篇》、《淮南子·修务篇》、《论衡·对作篇》、《后汉书·舆服志》、《说文解字》等皆有奚仲作车的记载[1]。还有一些古籍把车的起源追溯到黄帝时代,认为黄帝就是车的发明者,如《周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降价网
“引重致远,以利天下”无疑是中国最初、最原始的运输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格化、道德化的“器物”观念。然而不论车起源于何时,或者是谁发明了车,车的用途一开始就很明确,即“引重致远,以利天下”。车的发明首先是作为一种实用的器物被发明创造的,是为了满足人的“衣食住行”中的“行”这种需要而出现。为了达到“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的实用功能,中国古车在它的形制、材料、装饰的处理上都力求能够更好地满足这种功能。从形制和用材上来说,为了使车更加轻便,减轻马匹的负担以利于运输,我们的先民造车时在保证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力求用材精简,不存留任何多余材料。如衡和轴采用细其两端,薄其前后(如图1和图2所示);辀削细其距支点甚远的胡部揉曲处(如图3所示)(按杠杆原理在这里用力小即可胜重);并使
细于轴,(细
于(如图4所示),较细于,盖弓细于较;毂削弱其两端,辐削杀其下段的拖泥带水的一节(如图5所示)[2]。
为了使车行迅速,减少阻力,先民必须使车轮圆,因为轮须
与地面接触,所谓“不微至无以为疾速也”,“微至”就是“至地者少”,几何学上“一圆与一直线只能于一点相切”,这样就可以达到“地不阻轮”的目的。除了“地不阻轮”还必须尽量减少轮子和轴之间的摩擦力,“短毂则利”,毂短则轴与毂之间的接触面积就小,摩擦力相应就小。除了“短毂”,还要在毂与轴的
接触处涂抹“油脂”起到润滑作用,即所谓“膏锏有余则车轻人”。
为了乘坐的舒适性,先民也是想尽一切可能的措施,最典型
的有揉辀曲中(如图3所示),揉辀曲中可使辀的两端,前就马高,后就轴高,以求舆底之近平,保持车床不坡,人不滑脱。其次为轼有横木可式,竖木可支,下空虚可容膝;旁有车险理赔流程图
栏可倚,载物
可不脱;上有盖篷以防雨,以避日,不用时可拆卸;下有薄板或皮条文茵以为垫,坐之舒适[3]。如西安老牛坡M27号商代的古车(如图6所示),为了达到乘坐的舒适性,舆底不再铺设硬木板,而是改制成皮条编制成的网绷在四周的轸木上,以减轻车在急驰时因颠簸或磕碰而造成的不舒服。
1.独车车衡
(图片来源:郭宝钧:《殷周
车器研究》,文物出版社,北京,1998,第37页。)2.古车车轴3.独车车
(图片来源:同图1,第30页。)
1
2
3
从装饰上来说,古车的装饰手法主要是髹漆、彩绘以及将一些重要的部件末端加装饰件。
髹漆不仅使车颜丰富亮丽,还由于多层的髹漆在古车的木质表面形成厚厚的漆膜,具有很好的保护功能。髹漆完毕还要在漆膜表面彩绘各种图案,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不同时代或者不同级别的车彩绘艺术风格有很大的区别。除了髹漆和彩绘,还有就是在关键部件加装饰件,加装饰件一方面可以美化车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加固车体。饰件的材料在各个时期随着车的用途以及等级的不同有很大的不同,有金银、骨、贝壳等等,饰件的制作和花纹都十分精美[4]。古车作为人乘坐的乘车,装饰华美而且等级分明,而作为专门的运输车则仅仅是简单的髹漆,这些装饰的华丽程度完全取决于车的使用功能和场合。
作为实际交通运输工具是古车产生的最初动力,正是这种“引重致远”的强烈需求促使先民发明古车,先民因为“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的需要而创造了“车”这样一种物质载体。古车并非是孤立的物,而是作为一种民族初始文化的标记,其中蕴含着民族的哲理、艺术、风俗礼仪以及整个价值体系的起源,所以作为实际使用工具的人化功能特征是古车的基本特征,也是最重要的功能特征。
二、作为等级的标志、权力的象征的古车——礼化
随着社会伦理意识和等级观念的日益加强,古车的功能逐步突破了仅仅是交通运输工具的局限,形成一个渗透到整个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个方面的车舆礼器系统。礼器主要是“明贵贱,辨等列”,权贵们把车舆视为显示自己豪门身份和权力地位的标志物。
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从帝王到平民百姓的一套完整的车马制度。《周礼》记述了帝王乘舆有玉、金、象、革、木五路。历代正史的《舆服志》、《仪行志》对于这五类车的基本装饰要求、使用的场合以及装饰材料都有记载。路车以下依次为夏篆、夏缦、
45
674.古车车
(图片来源:同图1,第52页。)
5.古车车轮
6.M27号商代的古车(部分)
7.衡刃式饰
墨车,低等的为栈车、役车。《周礼·春官·巾车》“服车五乘,孤乘夏篆、卿乘夏缦、大夫乘墨车、士乘栈车、庶人乘役车。”明确规定了官职身份地位不同,所乘用的服车有明确的级别区分,不容僭越。
乘车的级别以及使用场合的不同,其形制和装饰所用材料亦有明显不同。如对于帝王乘舆的五路车,前三种玉、金、象都为乘车,玉路是天子参加国家祭典等重要政治活动时所乘用的车,车的各种装饰件车轭首、
有时也包括车
柱)的末端所用材料为玉;
金路是天子会宴宾客,封赐同姓时所乘用的车,车的各种装饰件的末端所用材料为金;象路是天子上朝、燕行出入和封赐异姓时所乘用的车,车的各种装饰件的末端所用材料为骨;革路“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卫”,革路有时还作为帝王出行的前道车;木路,“建大麾以田”是帝王田猎所用的车。革者漆革,木者漆木也。古车的某些部件在其物理功用的基础上还附加了表尊威的功用,如车盖。《郑注》:“盖者主为雨设也”,这是盖的主要功用,所以,其形制主要为适应此功用而制;但若盛暑之时,烈日炎炎,古人也未尝不用之借以蔽日;而盖的位置高出人顶,表尊威的人也正可在此处夸耀华饰。帝王为了彰显身份,伞盖总是寸步不离左右。《周礼·夏官·道右》中就说:王式“(轼)则下前马,王下则以盖从。”
乘车的级别以及使用场合的不同,其装饰以及颜亦有明显不同。如夏篆、夏缦、墨车、栈车、役车这五种车,《宋史·舆服志二》:“夏篆者,篆其车而五采画之也,夏缦则五采画之而不篆,墨车则漆之而不画。孤宜乘夏篆,象其文质之备;卿宜乘夏缦,象其文采而不足于篆。”简单地说,夏篆是漆成红、有篆的车毂的车;夏缦也是漆成红并有彩绘,但是毂上无篆;墨车是既无篆也无彩绘,只是漆成黑而已。《周礼·春官·巾车》郑玄注:“栈车,不革
而漆之。役车,方厢,可载任器以共役”。栈车属
于随从人员所乘坐的车,是一种车厢面积比较大,既可载人又可载物的两用车,栈车不用革
装饰而仅仅是表面用漆处理。
《礼记·礼器第十》中说:“礼器,是故大备。大备,盛德也。礼释回,增美质,措则正,施则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古车的形制、材料和装饰不仅是一种物质财富,一种生活形态,更主要的是其具有的社会功能,是一种权力、地位和威严的标记,是用以载“德”、载“道”的象征。古代车马制度完全是以政治等级制为内容的礼制思想在交通工具使用权上的
表现,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古车作为礼器的礼化功能特征。
三、作为战争装备的古车——军事化
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各诸侯之间经常发生征战,战争这种强烈的政治需求使得车舆的发展从最初的运载工具发展到后来作
战必不可少的装备。中国使用战车始于殷代,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富有驾车经验的殷人,可能是车战的创始者。据《吕氏春秋》说:成汤以“良车七十乘”战败了夏人[5]。战车在交兵打仗时用以冲锋追击,行军时用以运载器械、粮草、军需物资,驻军时用以结阵扎营。每辆战车有一定数量的士兵(包括车上五人和徒步随车的士兵),故战车又作为计算兵力的根据。拥有战车数量的多寡,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当时有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君”之说。对于作战用的战车而言,分为以下几种:有侧重灵便轻巧的,有侧重坚固结实的。先秦兵车中最高等级的就是“王之五路”中的“革路”,革路之下有广车、阙车、苹车、轻车,古时称为“五戎”。戎路车,帝王在军队中乘坐,是一种指挥车;广车,随军医用装载伤病人员,是一种防御多用的大车;阙车(阙,古为缺),作补缺之用,是用于补充和警戒的后备车;苹车,犹如屏风,用于自我隐蔽,行军时用来筑成临时军营的车;轻车,用于驰敌致师,为进攻敌军的主力[6]。
战车为了适合作战的需要在形制、装饰以及配置上都有独特的设计,如为了加大稳定性及保护舆侧不被敌车迫近,战车的车毂一般均远比民用车的车毂长(如山东胶县西庵出土的西周战车)[7]。某些战车还装有横刃式軎饰(辉县琉璃阁战国墓中出土),其形式仍属于折边型軎饰,但在軎的外端另生一圭头形横刃,强固而锋利,这样在奔驰时如有人触及轴头,必会重裂其股(如图7所示)。还有些车
饰虽非兵器,但是若真的装上兵器,也就可以有冲敌之用,如矛式和
水式衡末饰(如图8所示),和车軎之着
横刃者有异曲同工之妙[8]。
“五戎”战车由于在作战中的分工不同,其形制以及装饰和配置也各不相同。戎路车有车盖,有错金银铜与承弓器,驷马战车,车
两侧安有指挥作战用的铙,如太原金胜村晋国赵卿墓
车马坑的8号车(如图9所示),“用材肥硕,车身宽敞,车毂有深篆并经胶筋加固,前有设置金鼓的立柱,舆后有帅旗的旗座,具备了作战指挥车的必要条件”[9];广车作为防御多用的大车,车箱左右宽,进深浅;阙车是战争中用于堵塞防线缺口的车,这种车的考古材料比较缺乏,形制也无从考证;苹车的车箱四面都绑有木板,有些车箱上还挂有铜甲板,这样势必会增加车重,但是作为屏障很合理;轻车顾名思义车身要重量轻,能够快速移动。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国之大事,而战争对于装备的需求强烈地影响着古车的发展,战车的出现是必然,炫耀武力、张扬攻击性是古车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特征。
108
8.仰弓式车衡及矛式衡末饰
9.太原金胜村晋国赵卿墓车马坑的8号车(图片来源:刘永华:《中国古代车舆马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第73页。)
结语
先秦典籍《易传》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一种相对于有形的“器”的无形的、抽象的、本质的精神观念。道指导器的形成、发展,而器又反过来用于载道。《考工记》说:“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天也,轮辐三十,以象日月也。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当宫廷权贵们坐在车厢中时,如坐在天地之间,不仅能主宰人间,而且能主宰自然界甚至宇宙[10]。所以中国古车是一种典型的“载道”器物,同理“道”也成了中国古车形成以及演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古车所处的时代之道,社会思维之道对于古车的功能特征的形成与演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远古时代,先民们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生存的重负使得他们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如何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这时发明古车纯粹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所以古车的实用功能特征几乎被作为唯一的设计目标。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技术水平的提高,物质的逐步充实,“仓禀实而知礼节”,
天津一汽威志v2
宝来报价人的尊卑思想以及社会等级意识逐步加强,社会的政治体系和仪礼纲常的逐步完善使得古车的发展明显偏向礼化的功能特征,古车的设计除了满足实用功能之外,还要充分考虑“明贵贱,辨等列”的礼化功能特征。人们对于财富的积累、占有、侵夺和垄断的欲望不断膨大,战争成了“国之大事”,而古车的设计逐步向战争装备方向
演进也是大势所趋。社会的进步发展,以及人的思维意识的演变
使得古车的功能特征从最初单纯“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的实用
功能逐步演变到后来的具有礼化和军事化的多重功能特征。中国
古车的功能特征也由此发展到极致,成为中国汽车设计不可或缺
的设计资源和精神财富。
研究中国古车功能特征,一方面能够深入了解古代的政治
model 3降价20%军事、科学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宝贵
遗产能够产生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当
代人去认识和挖掘中华民族的设计文化之根,探讨古车的功能f1俄罗斯站
和形态是在什么情况下出于何种需要才产生和进化的,可以记
录设计文化的历程,有助于后人更好地领悟传统造物设计思想
和特征的精髓。
胡伟峰  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
*本论文课题是国家重点
基础研究“973”计划子课
题(编号:2004C B719401)
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
号:60635020)资助项目
注释:
[1]马洪路:《古道悠悠——
中国交通考古录》,四川教
育出版社,成都,1998.第
148页。
[2]郭宝钧:《殷周车器研
究》,文物出版社,北京,
1998。第69-70页、第25页。
[3]刘永华:《中国古代车
舆马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前言、第72页。
[4]王今栋:《中国古代车
马》, 河南人民出版社,郑
州,1984,第1页。
[5]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
住行》,北京出版社,2002,
第188页。
[6]蓝永蔚:《五千年的征
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海,2001,第48页。
[7]高丰:《中国器物艺术
论》,山西教育出版社,太
原,2001,第32页。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