悍马h4长江750的前世今生
笫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军装备了数以万计的军用摩托车宝马R71。
在二战中,前苏联也仿制了德国的这种宝马R71型三轮摩托,被叫作M72型三轮摩托,并大量列装部队用于作战。
战后,M 7 2的技术被转让给苏联的盟友,中国也获得了此项技术。在1957年12月,中国以M-72为技术基础,成功研制出军用型长江750,为中国摩托车历史写下新的一页。在军用的长江750身上,我们可以到7.62毫米机关或PF98式120毫米大口径火箭炮,是一台作战效能相当不俗「火力突击流动平台」。驾驶吧
如果你以为长江750是“启发”自宝马 1940 - 1944的R75的话,并不准确。当年应该是前苏联模仿德国的宝马摩托车,然后再到轮到中国“模仿”前苏联的三轮摩托车制品。以宝马R75 为蓝本的三轮摩托车,「启发」出前苏联的M72和中国的长江750三轮摩托车,继承的制造产品横跨超过半个世纪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
长江750
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了长江750军用摩托车,M72以及长江750等摩托车作为宝马R71的继承者持续生产
了半个世纪以上.直至今日我军各部队,仍然列装有不少长江750三轮摩托车,这种摩托车车型小,耐用,机动性能也不错。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仍在生产这种摩托车的活化石。粗犷的线条、对置双缸、水滴形油箱、横置弹簧坐垫、平直的车把、独特的发动机排气声浪,它的古典造型吸引着一批忠实的国内外爱好者。长江750在欧美市场上叫“Black Star”,是怀旧玩家的宠物。
长江750忠实地保留了宝马R71的几乎全部特征。在中国,三轮摩托车的最大出路,除了是公安机关外,竟然是外国的怀旧玩家。西方市场或日本市场,对长江750一直渴求。在日本,长江750的售价是在一百万日元以上。在欧洲市场,长江750重新注册品牌,并命名为Black Star黑星。
很多因商务驻华的法国人,在回国时都会买一台长江750。虽然长江750的构造设计和驾驶感觉,和现代摩托车并不相似,但这种粗糙生硬的驾驶感觉,正是人们欣赏的重要心理因素。四个前进档的长江750原来还有一个到档,不像本田那样用电池而是直接用引擎推动,所以倒档的速度可以高达16km/h!难怪深受各发达国家的玩家爱戴ct6
  “没人知道黑星,但是大家一说挎子,或者说长江750,都明白是什么。”靠倒腾钢材发财的祝易默有一辆跟托马斯•;莫尔一模一样的老摩托,也标注着1964年的准生证,可祝易默只花费了7000元人民币,那是他2003年送给自己的40岁生日礼物。他坐在军绿车斗内说:“我是看了冯小刚《大腕》 里葛优开的那辆黑车,才注意到北京能开挎子。以前只注意到使馆区有一外国人
威狮1949开,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北京是全球唯一不禁止挎斗摩托的城市,补点钱办手续就 能开。要知道,搁30年前,只有正牌军队通信兵才能开长江750,况且长江750就是‘二战’时德军的宝马军用摩托,就是《虎口脱险》里扔南瓜那场戏挨砸 的那种。”祝易默几乎是国内最典型的长江750车主,对于自己胯下的长江750除了时尚性迷恋,更对其“二战”时期宝马的影子念念不忘。而在欧洲市场卖出 的3000多辆黑星摩托,也被赋予类似的经典主义彩。可在1986年之后的10余年内,长江750却又始终是濒临淘汰的产品,到最后连公安局、检察院都不买了,以废旧金属方式处理为库存零件是现实中很多长江750灰的结局。
长江的历史
第一台长江750基本是手工打造的
“那是一段融入青春豪迈与激情的记忆,以至于我现在虽已步入耄耋之年,但对于新中国第一辆摩托车长江750的记忆仍是那样鲜活。”。
第一辆摩托车有“德国血统”
一切还要追溯到1956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军民两用摩托车是国家经济建设所急需的轻工业产品。当时军委后勤部向第二机械工业部提出仿制 从苏联购买的3000辆摩托,第二机械工业部四局(航空工业局)把任务下达给了洪都机械厂、湘江机器厂等7家所属单位。
  1957年3月,中央有关单位将生产新中国第一辆摩托车的任务正式下达给了江西的洪都机械厂。
当年亲历造摩托的李学谦,后来当上了洪都机械厂党委副书记和洪都机械厂技术学校校长,他曾回忆道:“我们那时候只知道仿制的是苏联乌拉尔M72,没有图纸,就是从部里面送来了实物样车,当时算是政治任务。大家非常重视,专门设立了一个摩托车研制车间,代号50。此前我们厂只造飞机,并没有摩托制造经验,所以厂里从不同岗位上临时抽调来技术骨干,主要都是钳工、车工和焊工,生产设备就是5台普通机床。”“包括我本人在内,绝大多数人对摩托车的了解都是一片空白,搞新中国第一辆摩托车生产,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边学边干。”李老告诉记者,1957年5月初,只有苏式M-72型三轮摩托车样车到达洪都机械厂,没有任何的图纸和相关资料。最初仿制乌拉尔M72的时候,连图纸都没有,只好采取土办法——拆,把样车零件统统拆下来,然后实物测绘。光测绘画图纸就用了近3个月,整车完成共651份图纸,车体部分图纸编号1308A4,发动机部分图纸编号1800A4。到7月中旬,根据实物测图纸制定了工艺规程和工艺装备。李老说:“由于摩托车上有许多形状奇怪的零部件,这些零部件的加工制作需要特殊的工具,而当时我们只有几台常规机床,因而,很多零部件的
制作只有靠手工锤打。除了发动机外,几百个关键零部件几乎都是大家日夜奋战用手工制作出来的,困难程度现在难以想象啊!”
测绘很顺利,可并不是所有测绘出来的零件都能造,当时还有一个生产原则,就是尽量采用工厂已有
的工具,减少工艺装备制造。按照李学谦的说法:“乌拉尔M72上有很多形状奇怪的零件,凭我们手头的机床根本不可能加工出来,只有老技术工人拿手工锤打出来。”第一辆仿制苏式M72是1957年12月24日正式出厂的,出厂前只进行了3000公里的路面测试,按照1993年编写 的《中国汽车工业史》第八章送审稿里的说法,质量基本达到设计要求。很显然,最初的仿制有很多技术局限,尤其是一些易损件和手工打造的零件,无法达到设计寿命。据李老回忆,当年12月中旬,新中国第一辆仿苏式M-72型的三轮摩托车在洪都机械厂组装完毕,经过各项性能实验,全部达到设计要求,并定名为长江750,这也是新中国第一辆军用边三轮摩托车。“长江750三轮摩托车生产出来后,不久便送展首届民品展览会,获得重大民品试制奖!”李老激动地说。
李学谦和他当年的同伴们不知道的是,他们拼命测绘仿制的乌拉尔M72,也曾在18年前经历过同样的仿制过程——1939年10月,5辆宝马 R71摩托车经罗马尼亚,被送到苏联,当时斯大林也想拥有德国陆军那样的摩托化机动优势,可希特勒忙于入侵波兰,并没有理会苏联人对宝马摩托的热情,于是 苏联人凭借对这5辆宝马R71的拆解复制,仿制出了自己的乌拉尔M72。很显然,M72的产品编号并没有规避对宝马R71的抄袭。尽管中国最早购买的3000辆乌拉尔M72现在已经无法到完整的车体,但是对比宝马R71的图纸,还是不难发现苏联人当年的仿制思路。宝马摩 托的动力性和行驶可靠性都被完美保留了下来,苏联仿制者只不过对宝马R71进行了零件的少量简化。德国人为了保护摩托驾驶者和乘坐者在严寒驾驶中不被冻伤,在驾驶车把和挎斗内设计了一套加热系统,利用摩托车排出的尾气加
热,而苏联人则彻底抹去了这套零件。在洪都机械厂仿制的时候,由于参照实物是已经去掉 加热系统的乌拉尔M72,所以根本无人知道原始的加热设计。还有一项仿制中消逝的设计是风门和动力分配挡,R71可以把30%的动力通过共轴直接输出到挎斗上,并以手动拉杆的方式调节,可M72则把风门和动力分配挡挪到了脚的位置,并且不能将30%动力输出到挎斗上。从宝马R71到乌拉尔M72,再到洪都 仿制版,也并不只是简化,苏联人仿制M72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大量装备部队,而中国的仿制版除了军用,还承载着观礼等多种设计任
务。宝马R71的挎斗没有任 何减震系统,颠簸的路面乘坐起来很累,洪都仿制版抛弃了乌拉尔M72的挎斗结构,创造了一套中国化的挎斗避震支架。
在洪都机械厂仿制成功后的1年时间,这种国产摩托并没有自己的名字,大家只是根据746cc的排气量,习惯性叫它为“750摩托”。还是1958年12 月首届军工企业民用产品展览会上,为了有个商品名字,才有人提出起名的问题。当时起名的事情很随意被安排给了主管生产的第二机械部副部长刘鼎。这种仿制摩 托有两个工厂生产,发动机厂在株洲,整车厂在南昌,刘鼎琢磨湖南株洲有洞庭湖,江西南昌有鄱阳湖,都流入长江,用长江可以很好地平衡两个厂的关系。“那时 候也没知识产权,也没注册意识,我们给长江750设计了一个拼音式样的商标图案,然后就大批量生产了。”李学谦如此解释长江品牌的雏形。
“新中国第一辆越野性摩托车就是从长江750的改进上开始的。”李老告诉记者,当长江750三轮摩托车越野性能改进获得成功后不久,他们就接到了一项来自航空工业部的紧急任务——定于1959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首届运动会将开设摩托车越野比赛项目,必须在此之前赶造50辆长江750越野赛跑车交送北京。
  接到长江750摩托车要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比赛的消息后,全厂上下人心振奋,备受鼓舞。经过反复地测试和试验,为比赛项目赶制的50辆长江750摩托车的各项性能都达到最佳状态。而且,为了更好地保证比赛过程中骑手的安全系数,这50辆长江750摩托车在结构上进行了大胆的改进。“许许多多极其细微的地方我们的技术人员都反复进行思考和测试。可以说,当时把这批长江750比赛用摩托车交上去的时候,我们心里是有把握的!”李老说。
  1959年11月23日,由贺龙元帅主持的新中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当时,一条来自北京的消息迅速在厂里传开:长江750摩托车在比赛中的精彩表现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博得现场观众欢呼喝彩。这也是长江750摩托车第一次在公开场合亮相,英姿飒爽的摩托车骑手和长江750摩托车旋即出现在各种图册和宣传画中,一起成为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目中的英雄像记忆。由此,新中国第一辆摩托车的雄姿和名字——长江750迅速传遍祖国大江南北。
 1957年底,在第一批长江750摩托车送交北京后不久,时任国家航空部副部长的刘鼎到厂里来视察
摩托车生产工作。“刘副部长一见我的面就表情严肃地告诉我,长江750在北京闯祸了,把彭真都惊动了!”李老说,当时他着实紧张得好像心一下子快要跳到嗓门口了,能不紧张吗?把彭
真都惊动了,祸肯定是闯大了!
  “接下来才知道是虚惊一场!”李老娓娓道来:刘鼎副部长原来是给他卖了关子。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在北京的长安街上,一辆长江750摩托车把一辆公交电车给撞坏后,摩托车的骑手情急之下,一加油门就拐街绕巷开溜了!事情后来不知怎么传到彭真那里。在一次接见航空部领导时,彭真高度赞扬新中国第一辆摩托车长江750的性能,并打趣地对航空部副部长刘鼎说,洪都机械厂生产的长江750可了不得,撞坏了电车,一溜烟就跑得无影无踪了!彭真的一席话逗得所有在场的人开怀大笑。
从1964年起,长江750就被列为新中国部队常规装备,仅1964年到1966年的三年时间里,洪都机械厂就生产并交付部队3789辆长江750三轮军用摩托车,为新中国强大的国防建设作出了贡献。1991年,洪都集团赞助的30辆洪都125摩托车被第十一届亚运会指定为“亚运交通先导车”。此外,长江750摩托车广泛应用于公安、工商、税务、森林防火、交通监理等系统的工作用车,驰骋于祖国大江南北。
 “750”之乱
新中国第一辆摩托车长江750诞生在洪都机械厂,这已是国人熟知的事实。然而,在采访中记者得知,
长江750背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商标官司。李学谦老人向记者详述了此事。“当时我们给长江750设计了商标图案,而且第一批交送给总后勤部的所有长江750就已贴上了商标图案,但那时大家对商标所有权的意识还很淡薄,没有想到注册长江750的商标。”
当苏式M-72型摩托车在洪都机械厂第五车间初步试制不久后,第五车间便接到参与强5飞机研制的任务,于是M-72型摩托车的进一步研制转到了厂里的技校进行整个上世纪60年代长江750始终保持每年1500辆的产量。而“”则让最初参与长江750研发的技术员们陆续被下放到南昌航校和南昌周边地区,正是这些下放者,成了此后延续长江750生命的核心力量。他们下放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拿走技术资料和图纸,可凭着对长江750测绘仿制时候的熟悉,一下放到南昌航技工学校和校办工厂(后改名为赣江机厂)的人,悄悄在洪都机械厂外也造起了750摩托,并且也使用长江750的商标。
李老说,正是由于长江750的商标没有注册,才有了后来的商标权之争。其实,赣江750摩托车完全是长江750的技术,可以说就是长江750的原样翻版。于是我们就不愿意了,把‘官司’打到了航空部。”李老告诉记者,后来,由航空工业部出面协调,750型摩托车的商标权仍然归属于长江750三轮摩托车。
明锐汽车这下放到南昌航技工学校的技术骨干不仅凭借脑中的印象再造出了长江750摩托,
并且使用宝马R71时代所不具备的锻造工艺,以改良方式优化着长江750 的设计和制造。而同时期,苏联的乌拉尔也在发生变化,M72早已经停产了,取而代之的是苏联自己设计的新车型。整个上世纪7
0年代,不仅是洪都机械厂在生 产长江750摩托,南昌航技工学校和赣江机械厂也在开足马力生产,除了零星的工艺改进,长江750摩托的原始设计依旧延续乌拉尔M72。但此时品牌已经悄 悄分化,由于洪都的干预,并不是谁都能再用长江750的牌子,于是各个品牌的750挎斗摩托纷纷涌现,赣江750、湘江750、红光750、长洪 CH750、贵州战友750、贵州凌云LY750、云摩750、春燕CY750、井冈山JGS750B、兰州750、扬子江YZJ750,最鼎盛时候有 17家工厂在生产750摩托,产品型号多达84个,而各个厂的技术核心都来自南昌的老工厂。
“谁也无法想象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还会出现那么多品牌的 750摩托,要知道这些摩托距离他们原始版本宝马R71的出厂时间,已经快有半个世纪了。”收藏有3辆长江750摩托的李牧汇很认真地说,“如果再算上上 世纪70年代上海摩托厂试制的重型东海750摩托,宝马R71绝对是在中国遍地开花了。如果说乌拉尔M72是宝马R71的减肥版,那长江750就是减肥后 的整容,再后面那些型号,都可以算是整容后的拉皮了。最难得的还是没有走样,保留住了宝马R71最核心的设计味道。”
  在复活与垂死之间
九号电动c
实际上,宝马R71不仅仅只有乌拉尔M72这一个直接模仿者,也不是只有长江750这 一个间接模仿者,美国人在“二战”后就曾将宝马R71和R75都拉回了美国,并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少量仿制过。还有瑞典,他们也在“二战”后制造了自己版 本的R71。但没有一个型号坚持生产了半个世纪,乌拉尔M72的
老模具据说在1982年就销货了,只有长江750生存了下来,并且在1996年以后悄悄 到了复活的新市场。依靠这些海外订单,长江750还勉强维持着最少量的流水线生产。尽管很多欧洲人对长江750钟爱有加,国内也出现了一开长江750摩 托扮酷的青年,可这些订单从数量上并不能挽救长江750日渐衰败的局面。
记者为此专门来到江西南昌。现在,位于洪都集团大院内的长江 750生产线已经停工几个月了,按照业务员潘跃伟的说法,“工人都下岗回家啦,没人了,要摩托可以单独下订单,不过得等着”。实际上,潘跃伟所在的厂子前 身就是最老牌的洪都机械厂,算是正牌的长江750诞生地,目前这个厂被一位叫余志军的福建人控制,长江750的品牌使用权也在他的手上。理论上说,只有余 志军现在的工厂出来的长江750才有可能拿到全套合法手续,才有上牌照的可能,可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