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上的有轨电车-PPY讲⼈⽂历史
上海历史上的有轨电车
PPY PPY讲⼈⽂历史 3⽉23⽇
100多年前外滩的明信⽚上,叮,叮,叮,…有轨电车的声⾳已经在上海街头响起,
清末的南京路外滩,有轨电车正⾏驶着,
本⽂的内容与现代有轨电车⽆关,上海历史上的有轨电车是指存在于上海20世纪前后67年余,从1908年3⽉5⽇起运⾏,⾄1975年12⽉1⽇最后拆除的有轨电车系统。
阅读本⽂要注意三点:
1,与⼈⼒车⼀样,当时的电车是按照英国的交通规则靠左⾏驶的,所以当时全上海不管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车辆⼀律靠左⾏驶。
直到1946年1⽉1⽇,⽤美国的交通规则,改为靠右⾏驶。
2,开始只称“电车”,并没有“有轨”的称谓, 1914年上海⽆轨电车出现后,为了区分,才称为“有轨电车”。
3,本⽂所指的“南京路”,仅指外滩~西藏路段。即指现在的“南京东路”。1945年抗战胜利后,将静安寺路改称为“南京西路”,才将原“南京路”改称为“南京东路”。
不同年代南京路上靠左⾏驶的有轨电车。
电,进⼊了上海还是⽐较早的。
1879年上海⼯部局⼯程师开始进⾏弧光灯试验,5⽉28⽇以10马⼒的蒸汽机带动直流发电机进⾏照明发电,这是上海最原始的发电设备,但成本很⾼。1882年,⼯部局采购了美国克利夫兰市⽣产的设备进⾏安装,5⽉在南京路51号创办了上海第⼀座发电⼚,可供应16盏2000⽀光路灯照明之⽤。在南京路、外滩⾄虹⼝招商码头,敷设6.4公⾥线路,安装了15盏弧光灯,7⽉26⽇正式供灯,获得成功。虽然⽐世界上最早的巴黎北⽕车站发电⼚晚七年,但⽐伦敦的电灯⼚仅晚四个⽉,⽽⽐纽约的电灯⼚要早四个⽉,⽐⽇本东京电灯公司早五年。
1882年在外⽩渡桥和礼查饭店亮起的第⼀批电灯。
这是上海南京东路江西中路⼝,上海第⼀盏电灯点亮的地⽅。南京路步⾏街东扩后,重现了上海第⼀电灯。
但是,有轨电车进⼊上海却并不算早,⾜⾜⼜经过了20多年!
1881年(光绪七年)5⽉16⽇世界上第⼀辆有轨电车诞⽣。当年7⽉得风起之先的英商怡和洋⾏即向租界当局提出了在租界内建设有轨电车的倡议(注:当时上海第⼀座发电⼚还没有建成)。法租界公董局就采纳了倡议,开始着⼿进⾏研究。
但1895年5⽉才有美国⼈亨脱向公共租界提出兴办有轨电车的计划。但当时在公共租界纳税⼈会议上,煤⽓公司和⾃来⽔公司以“电车轨道回转电流会侵蚀煤⽓管和⾃来⽔管”为由,表⽰反对⽽作此议搁浅。后来⼜有多次提议,都未获准。
1896年法国⼈罗发(A Rouffart)提出在上海创办电车的申请,并详细列出创办电车的利弊和保护地下管道的办法,这⼀提议得到通过,但上海没有⼀家公司具备创办电车的能⼒,⼯部局将上海创办电车的办法和细则编成说明书,在伦敦、巴黎、伯林等地征求投标。1898年两租界联合组成电车设计委员会进⾏筹划,且在1899年10⽉⼀起联合审议了六家公司的投标,因意见分歧未有结果。
可以看出,上海两租界开始时,曾经设想过建设上海统⼀的电车系统。
1903年6⽉3⽇公共租界⼯部局单独与英商布鲁斯·庇波尔公司(Brush)和英国电⽓公司签订了合约。但两公司并没有开始建设,因为他们注意到⽇俄战争即将爆发,决定放弃这⼀投资。
这是当时签订合约的主要内容:
直到光绪三⼗⼀年(1905年)⼯部局再次同英商布鲁斯·庇波尔公司签订合约,给于公司电车专营权35年。⽽法租界公董局也与当年给于⽐利时东⽅万国公司经营法租界电车的专营权。
英商布鲁斯·庇波尔公司随即在公共租界西部赫德路(今常德路)附近(即现在7号线静安寺站东侧)购地12亩,准备建造电车车库。同时将⼯程给美商哈泼兄弟公司承包。
这是1932年上海地图上和1948年天地图的英商电车公司(赫德路80号)
第⼆年,布鲁斯·庇波尔公司⼜退了出去,⼯部局只得根据“转让办法”,将经营电车业务的权利转让给英商上海制造电器公司(Shanghai Eleetric Constiuction Co Ltd)。⼯程仍由哈泼兄弟公司施⼯。英商上海制造电器公司组建了英商电车公司,1906年4⽉⼯程开⼯,1907年轨道、电杆、架空线、车库等陆续完⼯。
这是英商电车公司股票,
比亚迪suv关于道路⼯程技术:根据资料,1893年⼯部局已经开始试验⽤柏油、⽔泥等混合材料铺筑⼈⾏道,⾄⼆⼗世纪初⼯部局还⾃⾏设计制造了⼀台旋转式沥青混合料搅拌机,开始时使⽤来⾃美国的⽯油沥青,后来使⽤上海英商煤⽓公司获得炼焦残渣经过蒸馏脱⽔⽽成的煤沥青,⽤以铺路。这样可以将电车轨道嵌⼊道路中。
沈阳下线出租车
电车轨道铺设⼯程,
这是南京路外滩铺设电车轨道的情景。
各种电车轨道铺设⼯程,
关于南京路的“红⽊马路”吉利睿蓝7
根据记载,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早在1897年公共租界⼯部局分别从英国、澳⼤利亚、法国、美国获得了有关⽊块路⾯的消息。在1906年铺设电车轨道时,第⼀条⽤澳⼤利亚铁黎⽊块铺设的路⾯(试验性)出现在江西路⼝以西约100多⽶的南京路上。
当时就引起了拥有南京路两侧的近⼀半地产的哈同的兴趣,据说哈同愿意出资将南京路建成“红⽊马路”(有关哈同出资铺设南京路红⽊马路的传说,⽹上的内容与实际有出⼊)。
1910年4⽉(南京路电车早已通车),⼯部局为铺筑澳⼤利亚硬⽊道路进⾏招标(⽤哈同的资⾦),最后怡和洋⾏以每千块澳⼤利亚⾚桉⽊57银两的报价中标,次年2⽉怡和洋⾏将28万块澳⼤利亚硬⽊运到上海,经过在华⽒200°温度下涂上柏油,铺在南京路西段。昂贵的硬⽊路⾯耐摩擦,不⽤维修,成为租界道路的⼀⼤景观。
这条硬⽊马路从南京路江西路⼝向西铺起,⼀直铺到贵州路,根据记载,东端是铁黎⽊,后来是⾚桉⽊。
1932年南京路照⽚上永安⼤楼前,旁边的19层⾼的新永安⼤楼正开始兴建。南京路的硬质⽊地⾯仍清晰可见,
铁黎⽊,原产于澳洲,是桉树的⼀种,呈⾚褐⾊,坚硬耐磨。但铺路后,保养⽐较⿇烦,后来有了柏油和混凝⼟发明后,南京东路的铁黎⽊、⾚桉⽊路⾯⼤约在40年代拆去了。
这是现在上海历史博物馆《近代市政建设》部分展出两块铁黎⽊。
第⼀辆电车从英国运抵上海,装卸⼊车库的情景
上海电车公司管理层,在第⼀辆电车前合影
在建设电车轨道时,为了将电车线路铺设到苏州河以北,还造了两座桥。它们是现在上海历史上的有轨电车留下的最醒⽬的遗迹。
外⽩渡桥
外⽩渡桥曾经有过三座,第⼀座是由威尔斯等⼈1856年建的“威尔斯”桥。⽊桥,桥长137.25⽶,宽7.015⽶,中间设活动桥⾯,船只驶过时须起吊。因对华⼈过桥收取“过桥税”引起公愤。
⼯部局迫于众怒难犯,于1876年在威尔斯桥外侧造了另⼀座⽊桥,过桥免费。因靠近旁边的外滩公园,称为“公园桥”,⽽因免费,⽼百姓称它为“外⽩渡桥”。“威尔斯”桥被拆除。
⽽因免费,⽼百姓称它为“外⽩渡桥”。“威尔斯”桥被拆除。
锐志4s店公园桥建成后,车流量、⼈流量很⼤。⼯部局在1889年6⽉进⾏了3天(每天8点~20点)的车流⼈流统计。三天总数为:马车1633辆,⼈⼒车20958辆,货车22辆,⼩车(独轮车)2759辆,轿⼦27乘。步⾏西⼈1645名,步⾏华⼈33666名(双向)。
到20世纪初,⽊桥⼏经补修,已不能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部局决定在在此再建⼀座新桥,⼯程师提出了⽊桥和钢铁桥两个⽅案:两种桥梁宽度相同,要求能够承受相同的载重,其中⽊桥使⽤寿命20年,造价8.3万两,由于⽊材容易腐烂,每年维修费按造价4%计算为3320两。钢铁桥使⽤寿命50年,造价20万两,每年维修费按0.35%计算为700两,两者⽐较虽然钢铁桥先期投资⼤,但经久耐⽤,从今后要铺设电车轨道通⾏来看,其长处显⽽易见。此时,电车已经在招标,英商电车公司表⽰愿意为建钢铁桥捐助3500英镑。最后,⼯部局采取了钢铁桥的⽅案。并发布建桥招标书,共收到17份投标书。最后,新加坡豪沃思厄斯⾦公司(Howarth Erskine Ltd.)以1.7万英镑中标,确定由英国达林顿市克
利夫兰桥梁建筑公司制造钢结构,并由威斯敏特市帕利和⽐德公司代表⼯部局在英国进⾏监督。
1906年8⽉开⼯,施⼯打下第⼀根桩后,⼜放弃了原来设计的拱形结构,改⽤⼆跨钢衍架桥⽅案。
在上海城建档案馆内存有外⽩渡桥的设计建造图纸及历年⼤修图纸档案共计6卷。
这是当时的设计图纸之⼀,
1907年12⽉29⽇新桥竣⼯。新桥长104.24⽶,宽18.4⽶,其中车⾏道11.2⽶。两侧⼈⾏道各宽2.9⽶,通航净宽50.9⽶,载重20吨。
该桥上部结构为下承式简⽀铆接钢桁架,下部结构为⽊桩基础钢筋混凝⼟桥台和混凝⼟空⼼薄板桥墩,两孔跨经组合各52.12⽶,梁底标⾼5.75⽶。
建桥⾯时,也铺设了电车轨道。
1908年1⽉20⽇外⽩渡桥正式通车,后来电车线路也从桥上通过。
外⽩渡桥是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上海外滩建筑的组成部分,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其实该桥英⽂名仍为公园桥“GARDEN BRIDGE 1907”。
这是在上海历史博物馆内展览的外⽩渡桥铜质铭牌,
这是最近拍摄的外⽩渡桥,
浙江路桥,原称⽼垃圾桥。
1906年为适应有轨电车通⾏,⼯部局将⽊桥改建为成钢衍架桥(鱼腹式)。桥长61⽶,宽14.81⽶,其中快车道为6.79⽶,两边慢车道为2.71⽶,⼈⾏道为1.3⽶,载重15吨。桥⾯是⽊材的,1908年铺设了单轨。
浙江路桥⽼照⽚,
由于桥两堍⽐较低,单轨时若南北两端电车同时上桥,曾经发⽣相碰事件,所幸未有伤亡。后来设⼀⼈在桥中间翻⼀⽊质正反红⽩牌进⾏指挥,先到列车⽰⽩牌先通⾏,“危险永免矣”。
高速收费这是当时⽂章所载。
威驰1.31924年将桥⾯改为钢筋混凝⼟的,并改铺设双轨。
浙江路桥是上海市⽂物保护单位(属静安区),
最近拍摄的浙江路桥,
在电车轨道施⼯的同时,电车员⼯的招聘、培训也在进⾏中,
某年英商电车公司全体员⼯合影,
光绪三⼗三年⼗⼆⽉⼗⼋⽇(1908年1⽉31⽇)英商上海电车公司的有轨电车从静安寺车库驶出,在爱⽂义路(今北京西路)上试⾏。
当试⾏的有轨电车第⼀次驶⼊上海⼤街时,围观的⼈将马路堵得⽔泄不通,当时《中法新汇报》说:“这种电车既看不见蒸汽,⼜看不见机器,但却能⾃动”。《字林西报》说:“有19辆电车在南京路上⾏驶,车上沿途招揽路上⾏⼈登车,免费乘坐”。《申报》说:“电车在爱⽂义路(北京西路)开车试⾏,道旁观者颇为拥挤云”。
⼈们对这⼀“西洋镜”指指点点、说三道四。传⾔也特别多。有的说,这电车带电,坐上去会触电;还有的说,它容易出轨,要翻车等等。当时反对派还纷纷开会,相戒伙友不乘电车,还⽴惩罚章程,为电车开通之初的⼀段笑话。
当时的⼈⼒车夫还组织起来反对电车抢了他们的⽣意,运来⼤量⽯⼦泥块,放⼊轨道槽中,以阻⽌电车通⾏,电车公司派⼈与⼈⼒车夫调解,⼜被打伤。新闸捕房去弹压,结果开,车夫⼀⼈当场死亡,
伤⼆⼈。最后只得告终。
据说当时反对派还在报上发表了这样的⽂章,⼤发⼩车的好处多的议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