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广告的比较
我思故我在
第一,中国广告强调的是一种“主张”,即围绕着要销售的产品来进行广告宣传,整个广告使人一看就能明白广告创意者所要说的是什么,并且广告本身的逻辑性较强,而广告的“描写”则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即“描写”是为“主张”服务的。相对于中国的广告,日本的广告则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它更多强调的是“描写”,整个广告构成看上去虽然简单,但受众有时不能完全理解广告作品的意图。在这样的广告中,“描写”占主要地位,而“主张”则是占次要地位。
例子:
中国:宝洁“碧浪”洗衣粉广告      日本:“日清”拉面广告
分析:
①乍一看,穿着正装的男主人公和修理厂之间的组合给人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而“就是敢穿”这句广告词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具有相当的逻辑性。人们一眼就能明白,这是保洁 碧浪洗衣粉的广告,意思是不管什么样的污渍,只要有了“碧浪”洗衣粉,都能够洗净。
    ②而日清拉面的广告在初看时,也许不知所云。广告制作者的意图是说人与人之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那样的隔阂,才会互相仇视。但全世界人们喜欢拉面等美味食品的感情却是一样的,人与人之间应该逐步地消除这种隔阂。在这则广告中,“描写”占主要地位。
第二,中国的广告与所宣传商品的关联较为密切,而日本广告通常与商品的关系较为薄弱。
例子:
中国:南极人保暖内衣广告            日本:NEC服务器广告
分析:
今日汽油92和95价格表这则“南极人”保暖内衣的广告直接对产品进行了介绍,并且其中没有任何与广告内容无关的东西,向消费者传达了直接、简明这一特点。
与此相对,日本NEC服务器的广告则向消费者展示了另外一种风格。广告将NEC的服务器
和欧美的服务器分别比喻为日餐和西餐,从侧面表现了NEC服务器的杰出品质。可以说这是一则非常含蓄的广告,符合一般日本广告的特点。
第三,一般来说,中国的广告多与传统、家庭等相关联,而日本的广告通常是与“新”、“美”等要素联系在一起的。
例子:
 
分析:
比亚迪f0油耗
“南方”黑芝麻糊的广告便是中国式广告的一个典型代表。整个广告采用回忆的手法,将观众带回20世纪长安v80230年代的江南小镇,整个广告作品体现出“一股浓香、一缕温情”的温馨氛围和优美意境。看了这则广告,无数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并为之动容,激起了强烈的共鸣。当然,广告作品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而右边这幅图日本的是一则养生茶广告。广告作品将怒放的樱花作为背景,非常漂亮。广告侧重强调“喝生茶,赏樱花”这一浪漫的意境,符合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也为日本人所接受。
此外,中日广告在布局、构图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国的广告较为注重画面对称,讲究对称美和结构均衡;而日本的广告则不太注重对称,他们讲究的是一种非对称美。
日本广告与中国广告有何区别v.pps.tv/play_384JLM.html

中日“争议广告”的具体案例
案例起亚k3新款12003年,丰田“霸道”在‘汽车之友》杂志上的广告:
在中国引起争议的广告之一,便是200312月刊登在《汽车之友》杂志上的丰田“霸道”越野车的广告。画面中,一辆“霸道”越野车停在两头石狮前面,一只石狮挺身伸出右爪向“霸道”车作行礼状,另一只则低头作揖。配图的广告语写道:“霸道,你不得不尊敬。”
这则广告一经刊登,就批判声四起。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石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代表权力和尊严,有着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丰田广告用石狮向“霸道”车敬礼、作揖,极不严肃。读者纷纷在网上提出质疑并声讨,甚至向丰田公司及广告公司打电话以示抗议。
太平洋保险车险
对此,《汽车之友》杂志在其网
站上发表了“致歉声明”,向广大读者道歉。随后丰田公司通过中国的媒体发表了“道歉声明”。广告公司也随即撤换了这则“争议广告”,并表示将重新制作新的广告。这样才总算平息了这场广告风波。

案例进口沃尔沃s8022004年,《“立邦”漆在国际广告》杂志上的广告:
还有一个例子,便是2004年刊登在《国际广告》杂志上的一则名为《龙篇》的日本“立邦”漆广告。画面中有一个中国古典式的亭子,亭子的两根立柱上各盘着一条龙,但不知为何,其中一根立柱上的龙却跌落到地上。画面旁附有对作品的介绍,大致内容是:上图立柱因为涂抹了“立邦”漆,使得盘龙都滑了下来也许制作方想通过幽默的方式来表现“立邦”漆的优良品质,但就是这则广告却激起了广大中国读者的愤怒。多数人认为龙是中国的传统象征,在广告中有被戏弄之嫌。一时间,网上批判声四起。
也许有人会说,正是由于是日本的广告,所以才会引起如此轩然大波,这其中有很多历史
方面的原因。这种说法当然也有其一定的道理。确实中国入在看这样的日本广告时,会带有一定的民族情绪。但通过以上几则广告,再联想到其他的日本广告,可以看出,中日两国间的广告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虽然广告与一国经济实力、政治制度及广告本身的发展水平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同时广告背后文化背景的差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