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通济资料

行通济无闭翳的谚语在佛山尽人皆知,意思是走走通济,就没有烦恼、忧愁,事事顺利,行通济这一民间活动寄托着佛山人的美好祝愿。每年的农历正月15日夜晚到16日,没有任何人出面组织,佛山万人空巷,为了一个共同的希冀,同走一条桥,附近南海、三水、高明、顺德的一些村镇的众也赶来参与通济行。这一习俗从明末清初就已开始,家家户户都会扶老带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至今已延续400多年。
通济桥在民间有着一定的习俗,行通济成为了一种民俗。每年的正月十六号,家家户户都会扶老带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谚云:行通济,无闭翳。行过通济桥,祈求时通运转,吉祥如意,风调雨顺。
它位于今普澜公路北端的同济路口。明代这里为桥亭铺(即区)。它横跨佛山涌,该水道通大沙、粥塘、简村、石肯、奇槎诸乡,是当时通往顺德县主要水道。通济桥原是一座拱形的石桥,每当夕阳斜照,桥形倒映于水中,宛如天上出现的一条长虹一样,荡漾于水中,古人以为奇观,将它列入佛山八景之一:村尾垂虹


通济桥在佛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意义,是佛山最早兴建的第一座大木桥,据专家考证,该桥早期由乡民集资修建的木质人行桥。建于何时已无从考究,后来于明代改建为木石拱桥,建国后又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拱桥。佛山涌在明代以前是东平河支流,环绕佛山镇东南方,此段河道原没有桥的,附近城镇乡民来往佛山靠小舟渡河而过,多有不便,垂虹村人于是捐款在此拟架设一座木桥。起初,由于捐款不足,久未动工兴建。相传后来得一仙人暗中帮助建成此桥。一天,二位老道士来到桥头一间食店进食,走后故就故意遗下一包金银,作资建木桥之用。

  木桥建成后,过了若干年,又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60年)、明隆庆二年(1569年)、明万历九年(1582年)几次重修,其中万历九年重修后可通车马。直至明天启年间,木桥又已腐蠹剥落,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乡人(佛山原为季华乡)当朝户部尚书李侍问因事回到佛山,见此桥日久失修,于是发起募捐巨款,于明朝天启五年(1615年)八月开始动工修建,天启六年(1616年)二月落成,落成后的通济桥为木石拱桥,长120华尺,用巨木作桥柱;桥身和栏杆,则全用又长又宽的大石造成。三条巨柱屹立在河中间,柱长爱意汽车30
华尺,柱上雕刻着蹲着的鹞鸟,两岸各有两条巨柱作桥墩。桥头石级共九级,桥尾十三级,取其九出十三归之意。桥边设有凉亭。后于清朝嘉庆十二年(1808年)再次重修。民国时期,该桥虽尚完整,惟河道淤塞,河面遂窄,船只不便往来,于建国后的1958年修筑普澜公路时,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单孔拱桥,桥宽四米,长仅5.5米。

  据载通济桥,之得名始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木石参半拱桥建成之时,取名为通济桥桥以通济名,必通而后有济也以正义通,以亨屯济(民初《佛山忠义乡志》)。因为桥的位置建于佛山涌之上游,正好为河冲的出口,作为河道的疏沦之门,当时李侍问在建桥时征求了乡中父老和河涌下游各乡父老的意见,用木石参半之法,这样既能使桥结构雄伟坚固,又不至于阻塞下游的流水,两利并存,利及众人。靠桥附近之村尾,因桥倒映奇观而得名为垂虹村。后人又在桥头,增建一座小石碑坊,上刻通济桥,旁边刻有对联一副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寻春,任得渡头饮马济万人之来往,曲桥跨水,艳称村尾垂虹

  桥建好了,桥边的风景很吸引游人,桥岸的凉亭成了村人休息、聚会和订立乡现民约的地
方。开始人们行走通济桥,并无迷信彩。至于迷信行通济,无闭翳则是后来形成的。

  当年,通济桥两岸各建有一座南济观音庙和通运社坛,每逢农历正月十六,乡人及四乡男女老少,联结队,携男带女,步行至通济桥,或在社坛焚香烛、烧炮仗,或步入南济观音庙烧香,参神叩拜,男子求签,妇人则扯神前花灯灯带,求赐丁财。接着购买行运风车,持着游行于通济桥上。起初正月十六行通济,凡行通济桥的人,则要一次从桥头(北岸)行至桥尾(南岸),不能折回复返,须由桥尾右傍大基而去,经尾窦到澳口返回佛山镇,否则不吉利。当时桥头、尾路的两旁,除小商贩摆卖香烛、百解符篆、炮竹、生菜(取其生财之意)、行运风车等小摊档之外,还有掷鹅、鲤鱼等赌档,游客为了撞手神搏彩,无不趋之若骛。在封建社会,各种红白之事甚盛之佛山,一些人利用众普遍存在的迷信思想,编造神话、传说,贩卖迷信用品,趁机发财。此举渐盛,终成佛山镇及附近村民行通济一种民间习俗。建国后,桥毁庙拆。

岁月变迁,昔日通济桥已踪迹 难觅,使年年行通济徒有其名,实为憾事。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佛山市政府斥资1700万元于2001年1月18日复原通济
桥。修复后的通济桥建筑优美,文化底蕴深厚。


通济桥长32米,宽9.9米。桥两端的抱鼓石,以祥云和蝙蝠衬托风车,体现出通济桥民俗的象征物——风车。桥身上雕刻着相传八仙过海时所执的神器,寓意市民过桥时祈求消灾、寻求平安的美好祝愿。桥柱的上部,用大象的头出一个果篮,里面有南瓜、仙桃,取意象抱太平。古代的通济桥,桥头石级共9级,桥尾13级,反映出九出十三归的意念。如今也在新桥上得到体现:以防滑条取代台阶,在桥的北端安置9条,在桥的南端安置13条。不仅提高了过桥人的安全系数,同时体现了过桥企福的意念。通济桥下面的水体面积2000平方米,并设立了亲水台阶、知鱼轩、乐鱼亭,取意于古诗鱼乐人亦乐,泉清心共清

通济桥的牌坊上高高挂着通济的木碑额,稍下一点有一对对联:

左联是济万人之来往曲桥跨水艷称村尾垂虹
右联是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寻春任得渡头饮马

头盔对联概括了原通济桥的风貌特,但重建后的通济桥远远逊于原桥,没有了舟舫如织,没有斜阳映桥如虹,最重要的是,这只不过是纪念原桥的一个景点,没有了原桥的那种真挚、亲切的感情。惜星移景易,古桥断迹,然行通济之风长盛。


通济桥广场以通济桥、闸门楼及南北两个广场为主轴线,再配以桥下水体、周边绿化,形成一个面积7300平方米的公园。闸门楼的主体用青砖砌成,两边配拱形门洞。闸门的屋脊采用石湾公仔图案,表现佛山美术陶瓷的魅力,画面中勾画出古代通济桥兴旺发达的情景,里面有财神、舞狮、卖风车等。而公仔图两边分别有一条龙和凤,寓意是龙凤呈祥。闸门楼公仔屋下面,是灰雕图蝙蝠踩双钱,用”“mx6寓意富贵。
20061129日,市公用事业局工作人员在禅城区绿景路北侧,调蓄湖工程所在地(即一个鱼塘)发现了一块残缺的碑额,碑额只有一半,但可以清楚看到通济两字,据说是如通济桥碑额,但还不能肯定。因为,据了解,由于调蓄湖与通济桥相距甚远,有关方面和
许多社会人士认为二者很难建立联系,因而对于调蓄湖是否定名通济湖存在不少争议。恰在此时,调蓄湖工地的鱼塘发现这样一块碑额,这真的是一种巧合吗?目前,上述石碑已经被相关部门暂时保管,石碑的沧桑经历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对于行通济x5组合这项古老习俗,注入健康的精神文化活动的内容,赋予了现代的彩,注入了新的内涵,那就是行通济,做善事,使之成为有意义的民俗活动。闹元宵,行通济的也逐渐被这一新的形式给在新时代弘扬佛山的传统文化带来有益的启示,透过行通济这个与时俱进的古老习俗,我们看到佛山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看到了佛山人建设美好未来的信心与决心。在2001年佛山市献爱心捐善款元宵万人行活动中,当晚一共筹集到的善款20多万元。而佛山市社会医疗救助金的募捐活动开展到是年的2月28日结束,参加募捐的单位431个,参与捐赠的市民、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共11万人,接收捐款1500多万元,港币10万元

当地警方的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元宵当晚,有近45万人走过通济桥。为维持好今年元宵节期间通济桥及周边区域的治安秩序,防止发生意外事故。佛山警方周密部署,投入七百
多名警力,并结合视频监控等技防设施,确保行通济活动安全有序进行。消防局工作人员也将现场候命随时处置火灾事故。

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行通济民俗文化活动又开始了。今年的行通济民俗文化活动由禅城区行通济民俗文化研究会、禅城区慈善会、禅城区青年志愿者协会(yigong.c2000)共同主办,今年的主题是:畅行通济、引财归家,并由通济的本意——“通财运、济吾贫中,拓展出行通济、献爱心的副主题。

。《佛山史志》主编助理黄国扬认为,通济桥两岸建有南济观音庙和通运社坛后,每逢正月十六,四乡的人,步行到通济桥,或者在社坛焚烧香烛、烧鞭炮,或者步入观音庙烧香,男子求签,妇女就扯神前花灯灯带,接着就购买行运风车走通济桥,而且要按照固定的路线行走,否则就不吉利。至于这一风俗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很难考证了。《行通济》一书中提出:汽车尾气是全球范围最严重的什么污染源到了乾隆年间,行通济之风日趋旺盛,每到正月十六。从清早到午夜,各家各户,携子带女,手举纸制风车、风铃、小花灯,拥到通济桥边,再绕道回家。
  佛山市文化局助理调研员吴庭璋认为,任何民俗都是由小到大逐渐形成,开始时可能只有
三两人行通济,然后发展到几十人,然后上千人。正月十六行通济的传统习俗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渐渐形成。一位民国作家的作品《西江争雄记》中对清中期乡人行通济桥的情景作了描绘

除引导众文明行通济之外,本年度的行通济更为禅城区慈善会募集通济善款,用于禅城区的安老、扶孤、助学、济困四大慈善受助项目。

佛山人都养成了"捐善款、献爱心、闹元宵"的好习惯,仅是2004年一晚务捐的善款就有10多、20万元。
2005年组织花灯义卖募得2万多元

2005年环卫处处理生菜14吨,2006年处理1吨多。

今年的行通济活动,将由禅城区行通济民俗文化研究会、禅城区志愿者协会、禅城区慈善会三个民间组织为主导,携手献出一台以爱心为主题的慈善募捐盛宴。
正月十五、十六两天,将有300多名爱心志愿者,身着统一的志愿者服饰,分三批走上街头、深入社区进行慈善募捐。同时,将在金马剧院门口设置爱心站点,并在行通济中的季华路、普澜一路、同济路、卫国路等主要入口附近进行流动募捐,号召爱心人士广播爱心,并派发爱心标帖。募捐所得款项将由慈善会用于安老、扶孤、助学、济困等,关怀和救助社会上的弱势体。

行通济之文明
引财归家金城铃木”莫抛生菜

禅城区行通济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梁诗裕表示,在历史上,行通济时为了取好意头,人们便将生菜带回家,意为引财归家,而近年来,却出现了抛生菜这一奇怪现象。梁诗裕呼吁市民在欢庆的同时,不要忘记弱势体。
在行通济的时候,生菜又被人称为胜意菜,寓意在一年中万事胜意。所以在行通济的时候应该将寓意好运的生菜带回家,不能随手扔掉。所以也同意将生菜池拆掉,慢慢改变大家心中的观念。


有关部门也提醒市民,文明行通济,严禁在通济桥周边摆卖生菜、明火香烛、冥纸等。

古时行通济三宝:生菜(包利是)、风车、葱,(预示生财,转运,聪明)
注意事项:生菜要连根(指有根有强,子孙繁荣),包上利是(是到观音庙送的)、香(表示续香火的意思)
风车要转得越快越好,由于以前是观音庙的,所以风车多为观音像

还要烧香、烧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