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科技与管理23技术与应用
  车内氛围灯,现在主要是柔性高亮度散光光导纤维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氛围灯的简称。是一种将电能转换为可见光的固体半导体器件,它可以直接把电能转换为光能[1]。它属于内部装饰类的照明灯具,通常是R(红)、G(绿)、B(蓝)三原组[2]。主要用于满足车内装饰的要求,是车厢在夜晚时更加绚丽,烘托车内氛围,增强感官刺激,改善驾驶体验,同时提升整车档次感。一个车型的内饰氛围灯同时通过顶棚、仪表板、门饰板、地板多方位的光照营造一个整体的空间氛围。本文将从现在氛围灯发展的背景,运用以及设计方向进行探讨。帕杰罗v93油耗
1 背景
  LED汽车内饰氛围灯作为功能性照明的补充,能扩大车内空间感官,提高驾乘舒适感及乐趣,提升内饰档次,营造品牌特性,汽车内饰氛围灯的使用始于中高端车型,如奥迪、奔驰、宝马等。特别在德系车上使用最为频繁。现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正逐渐成为汽车市场的新宠[3]。当前,国内某些合资汽车厂商和自主品牌车企为了提升自身品牌价值和竞争力开始在一些车型上大力推广车内氛围灯的使用。特别是其旗舰车型,通过环境改变、车速变化、用户的喜好来调节氛围灯的变化形式和节奏等,用以提高驾驶者和车内人员的舒适感。
  一方面随着新的技术与工艺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新车的开发上,传统功能的整车的开发成本得到降低。车
企为了吸引年轻且庞大的消费体,转而对汽车的情感表达性功能越来越关注。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各主机厂一方面通过不断丰富车辆的配置,另一方面则通过配置下探来增加竞争优势。在改装车市场和市场反馈来看,在原装车型内部装饰需求上,车内氛围灯作为诠释个性的最好渠道,深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
  另一方面在经济的飞速发展势头下,人们在重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的情况下,注意力逐渐转向了精神需求的满足。车内氛围灯可以帮助车内人员调节心理压力,缓解极端情绪,刺激视觉感官感受等,因此也成为了人们选购车型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2 车内氛围灯的运用
2.1 车内氛围灯技术的发展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革新,灯光的呈现形式,也不再是简单的带状状态出现,会出现新的形式。发光范围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分件之间,而是更多地出现内饰氛围灯与车内其他区域的跨界。例如家居设计中的散射状态,尝试与内饰融为一体,或者与复杂的3D形态结合,呈现一种建筑雕塑感。而导光媒介技术的发展(光纤)的加入让常见的织物门板变得有趣。而被氛围灯贯穿的车内地板,让整个内饰像是从某来某个大型飞行器中直接飞出来的小座舱。
2.2 对车内氛围灯的研究
2.2.1 氛围灯使用场景
  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呈现模式和彩选择,在心理学上,对于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现象。人们的颜感觉容易引起联觉,因此,颜容易对人的心理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的车为了迎合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下的心理需求,开发使用了可多项选择灯光颜的氛围灯模式。例如:沃尔沃V40车内就拥有7光的氛围灯设计,可以供消费者选择(既:开罗金、托斯卡纳白、波罗的海蓝、巴塞罗那红、极地白、挪威森林绿、普罗旺斯紫),车主可随自己的心情任意切换氛围灯颜,在开车同时给人带来前所未有的,置身于童话的体验。随着 LED 汽车内饰氛围灯技术的成熟,可选择的颜更加地丰富,能给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选择,而内饰氛围灯的彩搭配直接影响汽车内饰的氛围和驾乘体验,消费者可以根据春夏秋冬气候差异,以及自身的心境、所处的场合合理选择彩,创造属于自己的内饰环境[4]。
  而在奔驰最新的A-Class上,更是研发出来了,无极变的氛围灯,消费者如同使用调盘一样,可以随意随时,根据自己的心情定制自己喜爱的颜,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定制。
2.2.2 氛围灯在不同的媒介上的相互作用会呈现不同的效果   由于车内所有的面料材质不尽相同,因此同光源所营造出来的氛围光作用在不同材质或者不同表面处理的受光面上时,会给人的视觉产
生有差的视错觉。因此在不同位置使用需要注意其周围的材料属性。
  反过来思考,正是因为会有不同视觉效果,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氛围灯的使用来增强消费者对材料质量的感知,对空间大小,结构构成的视觉重构,打造不一样的空间体验和造型语言,从而强调品牌个性特征甚至传达品牌文化输出等。例如,强调豪华的劳斯莱斯星光顶棚、展现科技和人文关怀的奔驰情绪氛围灯、体现智能化的荣威情感交互灯等等。
3 车内氛围灯发设计展望雷克萨斯ux
盛大团购
3.1 设计目的
  当代汽车早已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它不但承担人们出行便捷任务,更准确地说,它是人们的独有的第二空间,
车内氛围灯设计趋势分析
周 迪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广州 511400)
摘 要:随着汽车行业的科技水平在飞速发展,人们在关注整车性能之余,对驾驶体验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车内氛围灯的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因此在车内氛围灯的设计上,在使用场景,科技运用以及设计目的等方面都有了更加深入研究分析,也更加注重氛围灯的表达形式与人的情感之间交流互动。同时,车内氛围设计的日益丰富,有助于汽车品牌进一步地加强自己的品牌属性,以及更多地传达企业文化信息和人文关怀给消费者。
关键词:车内氛围灯;科技;情感化;人机交互艾力绅2021款图片价格
24交通科技与管理技术与应用
一个可移动的空间,是一个能够为人们带来舒适与惬意的场所。因此高品质的汽车内饰照明十分重要。从功能定义来看,车内氛围灯的用途是在车内提供照明和营造舒适的氛围。而从当今中国市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体的逐渐专业化来看,人们开始更注重追求产品中的卓越品质,和细腻的质感中传达的情绪表达。因此内饰氛围灯的重要性在不断攀升,成为撼动汽车品牌竞争力与彰显品牌差异度的重要设计元素。
全球鹰新远景3.2 智能情感化交流
  一方面未来的车内氛围灯的设计,将更加注重智能情感化的交流,氛围灯将以“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
而设计,从而营造车内更具人文关怀和情感表达的空间氛围。在智能控制模式下,用户可以主动通过车载系统或者是语音、手势、等来控制车内氛围灯的变化。比如,欧司朗的车内照明,驾驶员可以改变车内的环境照明来匹配或增强他们的情绪。另一方面,情感的互动也是双向流动的,因此车内照明也可以影响人们的注意力,甚至调整车内人员的情绪。在技术层面上可以通过面部识别等技术来识别驾驶员的情绪,从而制定不同的氛围灯。例如,起亚情感自适应系统,就可以通过氛围灯结合音乐、温度等来适应乘客不同的情绪。从安全层面看,智能系统检测驾驶员心理压力水平,自动调整照明颜和亮度,有利于调节驾驶员精神状态,帮助驾驶员实现安全驾驶。
  从车辆开发前沿科技所展现出来的信息,通过LED矩阵和全息技术实现灯光的组字、图案和数字投影来实现人与车的沟通等,虽然这些尚未成熟运用到当下的车辆中,但这些都是智能情感化的体现,也是未来车辆氛围灯发展趋势。
3.3 场景化设计
  在不同场景下,人们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来选择不同的灯光效果,满足用户自己个性化的场景体验。比如“智能情景”模式,通过氛围灯的颜亮度等变化来满足乘客在不同环境的感官需求。用户的实际需求会基于用户当下不同状态而大相径庭。例如,家庭出行需要温馨的氛围,情侣出行需要制造甜蜜空间,而商务出行则需要更多冷静和缓和的气息。而这些都可以通过灯光不同节奏,颜亮度等来实现。
  另外,在车辆不同的行驶状态下,氛围灯的变化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在停车模式下,氛围灯则需要持续亮上一段时间,以方便车内人员安全下车。
3.4 安全性思考
  车内氛围灯数量太多,或者亮度过高,都会影响到正常的安全驾驶。因此我们需要对氛围灯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一些设定,让车辆在不同状态,天气变化等场景下,维持日常车内灯光环境的稳定,以及紧急情况下的警醒作用。
  车内照明除了能在心理层面极大满足消费者,提升精神层面的追求,同时在它的基础功能上也帮助我们避免因看不清楚而盲目操作导致事故的发生。比如方向盘、仪表中控后的背光灯设计,还有在储物箱和门把手、后备箱等位置氛围灯的设计。
4 结论
  随着电动车技术以及无人驾驶技术的逐渐成熟,汽车未来将会成为家以外的第二个亲密私人空间。人们对于汽车内饰品质感的需求日益增加,现在多用于奢华车型中的氛围灯逐渐也会下探到更多的家用车中。因此也会尽量营造出家居的温馨舒适的氛围,而家居设计的灯光会更多考虑颜对于人的心理生理的具体影响。
  同时在当下越来越强调的人机交互的维度上,氛围光的使用也更倾向于呈现某种自然规律变化;或者反映与使用者的某种情感上的联系;又或者能与车内其他功能(例如音乐)结合等。
  并且氛围灯的颜也会随着产品市场定位和品牌形象的确立变得更加独特,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特征,来加强和巩固消费者对产品,品牌的记忆和形象。
  而在实际操作层面,汽车内饰的型面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建筑上经常使用的参数化设计,灯光与型面的结合会变得无比美妙,互相成全,内饰设计师和CMF设计师也需要向建筑设计师那样考虑车内空间的关系[5]。
  因此汽车内饰氛围灯的趋势总结为一下几个方面:
  (1)灯光的家居化。
  (2)氛围灯与智能表面材质相结合。
  (3)内饰氛围灯与参数化设计的结合。
  (4)灯光的互动性,更加注重于人的情感流动。
参考文献:
[1]李茂春.LED结构原理与应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孙亮.LED车内氛围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照明电器,2017(10):35
[3]博泽.TE Connectivity推出汽车内饰氛围灯解决方案彰显个性、高效、节能[J].汽车零部件,2016(7):99.
[4]万杰,黄会明.LED汽车内饰氛围灯技术应用探究[J].汽车实用技术,2018(21):158-161.
[5]CMF设计军团.汽车内饰氛围灯的设计趋析[DB/OL]. www.sohu/a/154258415_786492.
(上接第4页)
施规划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1): 1501-1506.
[5]陈小鸿,叶建红,张华,等.重塑上海交通的路径选择与发展策略——公共交通优先导向下的城市客运交通发展策略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5(3):86-93.
[6]叶建红,施雪莹,陈小鸿.交通区域差别政策与实施效果评估——以上海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2016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专业研究院,2016:13.
[7]陈小鸿,吴娇蓉.上海地面公交系统整合[J].交通与运输,2006(6):14-16.
[8]陈小鸿,黄肇义,汪洋.公交导向的城市道路网络规划方法与实践[J].城市规划,2007(8):74-79.
[9]刘小倩.大都市中心城行政区公交特征识别与策略导向[J].交通与运输,2020,36(3):23-26.
山西车友会[10]孙杨.城市轨道交通新线投入运营下常规公交线网优化调整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