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卷第4期2022年8月
安㊀徽㊀工㊀程㊀大㊀学㊀学㊀报J o u r n a l o fA n h u i P o l y t e c h n i cU n i v e r s i t y V o l .37.N o .4A u g
.,2022文章编号:1672G2477(2022)04G0001G09收稿日期:2022G01G18㊀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K J 2021A 0487);安徽工程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2020Y Q Q 032);汽车新技术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资助项目(Q C K J 202008)作者简介:汪㊀爽(1992G
汪㊀爽1,2,雍安姣1,徐曼曼2,俞志伟1,付永宏1,张林波1
(1.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技术研发总院,安徽芜湖㊀241006;2.安徽工程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安徽芜湖㊀241000
)摘要:高温工况下电动汽车不仅要满足乘员舱的降温需求,还要保证电机㊁电池㊁C D U 和M C U 等部件的冷却
需求,部件繁多导致电动汽车冷却系统架构十分复杂.本文以乘员舱降温能力和压缩机功率为评价指标,针
对驻车㊁驻车充电㊁匀速行驶和爬坡行驶等4种典型工况,采用系统仿真方法探究水冷冷凝器与电机系统串
联/并联冷却系统两种架构的性能差异,并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串联/并联切换式冷却系统和半并联式冷却系统
两种新方案,分析结果将为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设计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与指导.
博克斯特关㊀键㊀词:电动汽车;冷却系统;串联和并联架构;系统仿真
宝马新车标中图分类号:T P 391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 电动汽车以电能为驱动力,与传统车相比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废气污染环境,是实现 碳达峰 和 碳中和 的关键[1G3].传统燃油车的汽油发动机热效率在40%左右,而纯电动汽车的电机热效率在90%~95%区间范围内,其动力总成冷却需求低于传统燃油车[4].但纯电动汽车同时还要保证电池㊁C o n v e r s i o n a n dD i s t r i b u t i o nU n i t (C D U )和M o t o rC o n t r o lU n i t (M C U )等部件的冷却需求,因此其冷却系统更复杂,给设计和分析工作带来了挑战.福克斯论坛
水冷冷凝器替代传统空调回路的冷凝器,与电机冷却系统共用一个散热器是电动汽车现阶段热门布置方案.基于该布置方案,水冷冷凝器与电机冷却系统存在两种布置架构,一种为并联架构,即冷却液从散热器流出后通过三通阀分别流入水冷冷凝器与电机冷却系统;另外一种为串联架构,即冷却液从散热器流出后先流入电机冷却系统再流入水冷冷凝器.两个架构存在各自的优缺点,并联架构流阻比串联架构要低,但控制复杂,合理分配各支路流量是难题.但是在系统冷却性能方面,两者的差异目前还未深入进行研究.串联/并联架构对电动汽车冷却能力和能耗有何影响,是否能满足整车冷却需求等是电动汽车热管理开发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综上所述,针对水冷冷凝器与电机冷却系统串联和并联两种架构,本文采用系统仿真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在K U L I 15 0中建立串联和并联仿真模型,
选取驻车㊁驻车充电㊁匀速行驶和爬坡行驶等4种典型考核工况,对串联和并联两种架构的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将为电动汽车冷却系统设计和开发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1㊀仿真模型及考核工况
1.1㊀仿真模型
采用K U L I 15 0建立电动汽车冷却系统串联和并联模型,其冷却系统架构分别如图1㊁2所示,建
立的并联架构仿真模型如图3所示.两个模型都包括空调回路㊁电池回路和电机系统G水冷冷凝器回路,除电机系统G水冷冷凝器回路存在串联和并联差异外,无其他区别.电池回路与空调回路通过C h i l l e r (板式换热器)实现换热,对动力电池组进行降温.空调回路蒸发器吸收的热量通过水冷冷凝器传递到电机系统G水冷冷凝器回路的冷却液中,再通过散热器释放到车外.空调回路包括电动压缩机㊁水冷冷凝器㊁热力膨胀阀㊁蒸发器㊁鼓风机㊁电子膨胀阀和C h i l l e r .电池回路包括动力电池组㊁水泵1和C h i l l e r .冷却液在串联冷却系统的电机系统G水冷冷凝器回路流向依次为散
热器㊁电机系统㊁水泵2㊁水冷冷凝器㊁散热器.冷却液在并联冷却系统的电机系统G
水冷冷凝器回路流向依次为散热器㊁三通阀1㊁两个并联支路(支路1:水泵2㊁水冷冷凝器;支路2:电机系统)㊁三通阀2㊁散热器.
考虑到前电机入口冷却液水温有限制,两个架构中电机系统内前电机与后电机采用并联方案,即一个支路为C D U (A D A S )㊁M C U 和R M o t o r (后电机),另一个支路为F M o t o r (前电机).串联架构中电机系统G水冷冷凝器回路总流量为20L /m i n ,两个电机流量均为10L /m i n .并联架构中电机系统G水冷冷凝器回路总流量为35L /m i n ,水冷冷凝器流量为15L /m i n ,两个电机支路流量均为10L /m i n .图1㊀
串联冷却系统架构
图2㊀并联冷却系统架构1.2㊀考核工况
选取驻车㊁驻车充电㊁匀速行驶和爬坡行驶等4种典型考核工况,对串联/并联两种架构的冷却系统进行分析和评价,各个考核工况环境温度均为40ħ㊁太阳辐射1050W /m 2㊁
空调设置为内循环㊁压缩机转速6500r /m i n ㊁电池组流量15L /m i n ㊁环境相对湿度50%㊁空调回风口湿度35%,
其他边界参数设置如表1
2 安㊀徽㊀工㊀程㊀大㊀学㊀学㊀报第37卷
锋范2015所示.此外,不同车速下散热器迎面风速通过S T A RC C M+分析得到,如图4所示.图3㊀K U L I 仿真模型(
并联架构)表1㊀考核工况边界参数
工况序号模式车速/坡度[(k m /h )/%]舱内初始
温度/ħ电池是否降温电池初始温度/ħA D A S +M o t o r +M C U+C D U 热负荷/k W 1空调A U T O 0/065否400.32空调A U T O+电池降温0/040是550.33空调A U T O+电池降温+B O O S T 0/040是553.54空调A U T O 60/025否401.45空调A U T O
110/025否
403.56空调A U T O
60/925否
4047空调A U T O 110/3
25否404.
3㊀㊀图4㊀不同车速下散热器迎面风速
2㊀仿真结果及分析
2.1㊀驻车工况结果及分析
驻车工况为表1中的第1个工况,舱内起始温度65ħ,环境温度40ħ,该工况通常称为最大降温能力考核工况,通过分析该工况来评价乘员舱的最大降温能力.驻车工况下串联/并联冷却系统的性能比较如图5所示.从图5a 中可以看出,串联/并联冷却系统舱内平均温度下降曲线基本一致,大约1300s 后舱内温度达到25ħ,
两种架构均能很好地保证乘员舱的热舒适性.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串联系统比并联
3 第4期
新速腾1.4t汪㊀爽,等:电动汽车串联/并联冷却系统架构分析与评价
系统舱内平均温度低0 2ħ,降温能力略占优势.从图5b 中可以看出,
随着乘员舱温度下降,两种架构下压缩机功率都呈现缓慢减小的规律,其中串联系统压缩机功率比并联系统要低100W 左右,
吉利帝豪ex8另外串联系统少一个水泵工作也会带来系统功率的下降.串联和并联出现差异的原因是由于在驻车工况下,电机系统热负荷小但仍有20L /m i n 的流量,此时散热器流量为35L /m i n ,导致水冷冷凝器入口水温比串联模式高,从而引起空调系统功率相对较高.因此,从节能和乘员舱热舒适性的角度来说,驻车工况下串联架构优于并联架构
.图5㊀驻车空调A U T O 工况下串联/并联冷却系统性能比较2.2㊀驻车充电工况结果及分析
驻车充电工况为表1中的第2个工况和第3个工况,第2个工况代表充电时(慢充或快充)电池温度达到55ħ需要降温且乘客舱同时开空调,
对其进行分析可评估充电工况下电动汽车的降温能力.第3个工况代表B O O S T 工况下充电(升压快充)时电池达到55ħ需要降温且乘客舱同时开空调,
此时电机系统存在较大的热负荷,在该工况下是否能满足乘员舱的热舒适性对电动汽车降温能力是一个大的考验.驻车空调A U T O+电池降温工况下串联/并联系统性能比较如图6所示.从图6a 中可以看出,串联架构与并联架构C h i l l e r 冷媒制冷量基本一致,
但是串联架构的蒸发器冷媒侧制冷量比并联制冷量架构高70W 左右,因此乘客舱降温性能相对较好.从图6b 中可以看出,串联架构乘客舱平均温度比并联架构低约0 2ħ,与图6a 蒸发器制冷量呈现的规律一致.从图6c 中可以看出,串联架构压缩机功率比并联架构低,与此同时串联架构空调回路冷媒制冷量更大,所以驻车空调A U T O+电池降温工况串联架构优于并联架构.
驻车空调A U T O+电池降温+B O O S T 工况下串联/并联冷却系统性能比较如图7所示.从图7a 中可以看出,两种架构蒸发器和C h i l l e r 冷媒制冷量变化规律和大小基本一致,在150s 之前串联架构蒸发器冷媒制冷量比并联架构高200W 左右.从图7b 中可以看出,150s 之前串联架构乘员舱内平均温度比并联架构低1ħ左右,之后逐渐趋近一致.此外,1500s 时舱内平均温度为26 5ħ,乘客舱降温能力略差,可通过增大压缩机速度或更换大排量压缩机来提高乘客舱的热舒适性.从图7c 中可以看出,
串联架构压缩机功率比并联架构略低一点,此时两种冷却系统空调路制冷量大小基本相同,此外考虑到串联架构比并联架构少一个水泵工作.将图6的结果与图7的结果比较可以看出,在驻车工况下,由于B o o s t 模式下电机系统热负荷增加,串联架构的优势不再明显,但仍然要优于并联架构.因此,综合分析结果可认为驻车空调A U T O+电池降温工况下串联架构优于并联架构.2.3㊀匀速行驶工况结果及分析
匀速行驶工况为表1中的第4个工况和第5个工况,在匀速行驶状态下电机系统会产生余热进而影响到散热器的入口温度.第4个工况车速为60k m /h ,代表日常通勤,第5个工况车速为110k m /h ,代表高速行驶.针对这两个工况,研究空调A U T O 模式下乘员舱的降温性能和能耗,评估串联/并联架构在匀速行驶状态下的优劣.
行车60k m /h 工况下串联/并联冷却系统性能比较如图8所示.从图8a 中可以看出,
两种架构下舱内平均温度变化趋势一致,200s 之前温度基本一致,200s 以后并联架构比串联架构温度低约0 2ħ,意味着在舱内平均温度这个指标上并联架构略优于串联架构.从图8b 可以看出,
两个架构在匀速行驶㊁空
4 安㊀徽㊀工㊀程㊀大㊀学㊀学㊀报第37卷
图6㊀驻车空调A U T O+电池降温工况下串联/
并联冷却系统性能比较
图7㊀驻车空调A U T O+电池降温+B O O S T 工况下串联/并联冷却系统性能比较
5 第4期
汪㊀爽,等:电动汽车串联/并联冷却系统架构分析与评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