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汽车等待的时候》看欧.亨利的批判现实主义
由《汽车等待的时候》看欧.亨利的批判现实主义
摘要:欧・亨利的小说习惯于从平凡的生活中选取素材,以幽默的喜剧手法写悲剧性的内容,揭露当时美国社会真实的一面。其作品往往有出人意表的独特结局,令人深思。本文阐述欧・亨利小说《汽车等待的时候》里的小故事,对故事的人物性格特点提出新的理解和分析。
Abstract:O・Henry usually selects source materials of novels from ordinary life. He writes tragedies in a comedic way to reveal the true life in the contemporary American society. The typical endings of his novels are always beyond the readers’ expectations and call for deep thought.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story of While the Auto Waits by O・Henry and gives out non-tradition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关键词:欧・亨利,阶级,资本主义社会
Keywords:O・Henry, class, capitalism society
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情节生动有趣,语言诙谐幽默,揭露并批判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公平现象,被称为含着眼泪微笑的撼动人
心的绝世经典,有“美国生活的百科全书”之誉。
尚酷车友会外地驾照转北京坎坷的人生、丰富的阅历、敏锐的观察力和非凡的艺术天赋造就了这位伟大的幽默大师。欧・亨利善于捕捉美国社会中琐碎的生活片断,如贫穷百姓生活的艰辛,上流骗子的道貌岸然,以夸张的手法从不同角度勾勒出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在轻松愉快的调侃中刻画和描写芸芸众生与世态人情,揭示出严肃而引人深思的主题。欧・亨利的小说之所以让人喜欢,是因为他的小说往往令人猜不到结局。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的构思,他的短篇小说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兴趣和注意力,小说中除了文字的幽默诙谐之外,总有一些让费人猜测的地方,他常常让人以为以逻辑思维就可以猜到结果,却突然笔锋一转,使故事的结尾变的出人意料却又合情合理,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尽管欧・亨利对于社会现状总有不满,可他也没有放弃希望,因此,悲惨的故事和人物总会有一个相对较好的结局,也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微笑里的辛酸,讽刺里的悲哀和无奈。《汽车等待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一篇欧・亨利的短篇小说。
《汽车等待的时候》描写了一个小公园里一对年轻男女的邂逅相遇的经过。富家子弟帕肯斯塔克被在一位公园里看书的恬静美丽的姑娘深深地吸引,他借着帮姑娘捡书的机会与她攀谈起来,方知姑娘是出身于当时最显赫的家族之一的富家小,因厌倦了身份和财富的束缚而向往平民的生活。看到这里,似乎有一段童话般的浪漫爱情故事要展开了,但“欧・亨利式的结尾”绝对不会如此平淡。为了博得姑娘的好感,这位年轻人声称自己是饭店里的出纳员。不久,这位因怕暴露身份而不愿意透露的姑娘
称有急事,要马上坐公园外面一辆白的汽车离开。年轻人悄悄尾随在后。令他失望的是,姑娘走进一家平价饭店开始了她出纳员值夜班的工作。他迟疑片刻,坐上了姑娘所指的白汽车离开。两人在谈话中都极力地掩饰着自己的身份,却又恰恰指向了对方的身份,最后结局峰回路转,两人各自回归自己的社会角,令读者拍案叫绝。实际油耗
小说里曾两次写到书,首尾照应,开头以姑娘看书巧妙引出两人的交谈,推动情节发展,结尾年轻人在角落里捡到姑娘的书,看到书名是《新天方夜谭》,耐人寻味。毫无疑问,这位姑娘是向往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的。作为一名没有参加过上流社会的正餐、歌剧、舞会等活动的小出纳员,她对“一些不被普通公众所熟知的特殊娱乐方式”有一定的了解,知道用冰镇香槟和戴羊皮手套食用橄榄的时尚,知道上流社会女人的烦恼和命运。虽然“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但她的话语之间无不流露出她对上流社会的关注。她强调自己是白汽车的主
人,虽不合实际,却反映了她内心对奢侈品的渴望。小说结尾点明年轻人才是汽车的真正主人,体现了小说的讽刺意味。不可否认姑娘是有一定的虚荣心的。但如果凭着这些就把她定义为一个纯粹爱慕虚荣、自欺欺人的女孩的话,对她也未免太不公平了。鲁迅说过,贫穷的人最富于想象力,贫穷激发人类追求美好的动力,但贫穷本身并不值得肯定。姑娘被视为资产阶级虚荣心的体现者,追究原因,无非是她哀叹了自己的命运,不切实际地幻想了上流社会的生活。在那个金钱万能、以贫富分贵贱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在那个工人阶级备受歧视的年代,富裕的生活成了多少平民的梦想。
欧・亨利因为他本身是一个穷苦的人,因此他的文章主人公大多是一些贫穷的劳动人民,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他善于讽刺,却不流于讽刺,因此,他写作的初衷肯定不是要讽刺这位姑娘,他要批判的是整个社会。对于这位姑娘,他持有的更多的是同情的态度。她的身份实在太卑微了,或许只有她经过悉心打扮在黄昏中的公园里看书的时候,她才能够忘记现实生活的烦恼,或许只有在公园里的人对这位优美、“有文化”的姑娘景仰一番的时候,她才可以建立自己的信心。面对一个陌生年轻小伙子轻佻的话“你知道有多少人将被你的美所击倒吗,甜心儿?”时,她冷冷地说道,“你必须知道,我是一个高贵的女人。假如我的邀请成为你称呼我为‘甜心儿’的依据的话,我认为,我该收回这个邀请。”她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一个没有必要再见面的倾诉对象。恰好帕肯斯塔克成为了这个人。从她两次把他的名字分别叫错成“斯塔克帕特”和“派肯斯塔克”并且把看了三天的《夜谭》扔到了人行道的角落里,可以看出她不会再像这几天这样在公园里看书了,至少短期不会。
与其说这位姑娘虚荣,倒不如说她渴望受到尊重和赏识,渴望以美好的姿态出现在陌生人面前而获得的一种自信,哪怕是只有片刻的。为了不会把平时生活中受到的鄙视带到公园里来,就连她的倾诉也是借用另外一个身份的。假如在二十一世纪,有个女孩在网络上与别人聊天,哪怕把自己吹嘘得富可敌国,也不会被冠以“爱慕虚荣”的罪名。只能说,生活在那个拜金主义盛行的年代,作为一名贫穷女孩,是她的不幸。在当时美国内战后的“镀金时代”,坑蒙拐骗样样齐全,贪污舞弊泛滥成灾,似乎只要能赚到钱便是成功,不会问钱的来历是否清白合法,金钱的占有程度便成了人们关注的中心,与欧・
汽车人物亨利同时代的马克・吐温说得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贫穷总是不方便的。但只有在美国,贫穷是耻辱。”比起来自各个阶层的骗子,姑娘算是最“善意”的一个。
在那个资本主义社会里,阶级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富人高高在上,穷人低人一等。《汽车等待的时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这样的观念。出身低微的姑娘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扮成富家小,年轻人在发现心仪的姑娘的真实身份后顿时对她失去了兴趣。且看年轻人态度的转变。当他注意到公园里的这位美丽而有“内涵”的小时,他“怀着一种炽热的崇敬,希望幸运能够降临”;当他热切而迅速地帮姑娘捡起了书,他“试探地说了句开场白,安静地站在那里,等等着他的命运”;姑娘一句冷冷的话,立即使他“得意而满足的表情已经变成了悔过和谦卑了”。在发现姑娘的真实身份后,他“漫不经心地把书捡起,随手又把书扔进了草丛里,迟疑地逗留片刻”后去了俱乐部……即使同为无产阶级,人也是有高低之分的。再看姑娘的态度。当“穷”年轻人表现出他的荣幸时,姑娘“漠然地看着他,那种淡漠非常适合身份地位如此悬殊的人们”;当年轻人透露自己在饭店里工作时,她略带一点乞求地说道,“不是侍者吧?劳动很光荣,但是――个人服务,你知道――仆人有点儿――”可见在一个侍者面前,姑娘也会有她的优越感的。
欧・亨利笔下的芸芸众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等级分明、金钱主宰的阶级社会中,他们的处境动机,他们的喜怒哀乐,大都离不开金钱的占有。一般说来,驱使人们行动的欲望和动机是相当复杂的,但是欧・亨利人物的思想相对来说却都比较简单,动机也比较单一,矛盾冲突的中心似乎都是贫与富。
他的故事写的都是世态人情,批判当时美国社会现实黑暗的一面。
欧・亨利的成功主要在于他善于捕捉和把握生活中的典型场面,在一个个生活的片断里,处于两难中的主人公必须面对抉择,这时不仅能集中刻画人物心理,也能充分展示生活中固有的矛盾。再加上他具有把情节剪裁得恰到好处的本领,因而能在很短的篇幅内达到一种思想与艺术相结合的完美效果,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而这也正是短篇小说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欧・亨利/著,孙达崔晶/译.欧・亨利短篇小说集[M].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版.【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版.
【3】於奇.英美文学赏析(第三版)[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版.
宝马320i豪华型
途观的发动机怎么样【4】李伟等外国文学史[M]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