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最具中国商业精神企业代表人物
1.王石  万科集团董事长
每个人都是一座山,世上最难攀越的山其实是自己,往上走,即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做最好的自己,我能!
“很多人以为我是万科的老板,但我实际是个职业经理人。我是富人不是富豪。”
他每年都会抽出1/3的时间来过自己的生活:登山、漂流、滑雪、飞伞、热气球……不是死在山顶上,就是死在山脚下。这是王石对自己多年来登山感受的戏谑。1997年7月,王石拖着一条病腿,约了几个山友,毅然去了梦魂萦绕的西藏,爬了生平中的第一座雪山。这一去,就改变了王石的整个后半生。他却成功地登上了世界最高峰———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
    王石的个人目标是2006年之前完成“7+2”。所谓“7+2”,即七大洲的最高峰,加上南极点和北极点。
汽车人物
一个引领着万科走过19年持续增长之路的人,一个堪称中国地产界“教父”的人。他似乎与安徽籍“老乡”李鸿章、段祺瑞、陈独秀、张治中、冯玉祥、胡雪岩等名人一脉相承,祖籍安徽的王石精明、叛逆、外向、果断;他说话热情洋溢又充满机智,语感极佳,经常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做事集权专断,不容辩驳,以致于有“万科就等于王石”的评价……也有圈内人戏称其为万科乡的乡长,并传言:平生不识王乡长,便称英雄也枉然。主政万科达20年之久,成就万科一代霸业。作为国内地产界的领袖人物,其影响远超地产界,以鲜明的个性彩和强烈的人格魅力著称,曾攀登上珠穆朗玛峰,企业界无出其右。
经营万科20年中,我认为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做人要有尊严,要有人格。这完全是中国本土人很朴素的思维。从1983年到深圳创业时起,我就把这当作自己做人的一个底线,告诉自己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2.牛根生  蒙牛集团董事长
这个人,生下来一个月,连父母都没有看清,就被卖了,做了与他的血统完全不相干两个人的儿子。
他十四岁就失去养母,十九岁失去了养父。挨过饿,受过冻,申请过救济。结婚时没有穿过新衣服、新鞋。
他虽然是一个“孤儿”,拥有比普通人更多的爹娘:生父生母,养父养母,养母去世后,又续继母,再加岳父岳母。威固v70
    他出生时本来与牛没有一点关系,可是满月后就再也没有离开牛:身不由己地姓了牛,断了母乳换牛乳,然后是养奶牛,做乳品,卖牛奶……父子两代人合起来,与牛打交道整整65年。
    在原企业,他完成“从一名刷瓶工到副总裁”的角转变,用了六年时间;实现“从零品牌到首品牌”的事业升华,用了十年时间;但骤遇“从副总裁到流放者”的人生坠落,仿佛只在一夜之间…… 他无根无由被免职,轿车收了,手机交了,工资没了……一人出局,株连“九族”,所有旧部无一幸免
    他东山再起却屡遭黑手,“砸广告牌”,“”,“毁林建厂”、“对手诽谤”,“投毒恐吓”……一棒又一棒,一浪又一浪,然而,到头来,欲穿透他的人,反穿透了自己。
    他41岁创办了一家企业,结果创造了一个奇迹:三年成为“速度冠军”,五年成为“牛奶大王”,六年冲刺全球第一……但他的住房不如副手的阔,坐骑不如副手的贵,办公室不如副手的大,工资不如副手的高。
他不恋财,奉行“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经营哲学,始终过着普通人的日子,刚刚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在财富列车风驰电掣般向他冲来的时候,他连手都没沾,就把价值数亿的股份悉数捐出,转眼间完成“从有到无”的回归;他也不恋槽,在岗仅6年便打算辞去总裁一职,并筹划2008年在自己50岁时辞去董事长职务。
    他大把大把地送人钞票,但家人花钱却锱珠必较,外出旅行时,甚至摊开地图算计怎样走才省钱,因为每个家庭成员都深知,多年来的积蓄已经全部捐出;在员工食堂里,身为总裁的他,一样地排队,一样地刷卡,一样地座位……一碗面条,一碟咸菜,是他在这个食堂里最经常的“盛宴”。
    他不是人大、政协、党代表,但他是中共六千多万党员中的一员,更是一名“种草养牛的工人农民的儿子”,以“全体消费者的仆人”。从2000年起的两年时间里,他在自己的岗位上,亲耳聆听了总书记、委员长、总理、政协主席等七位政治局常委的谆谆教诲,他清楚,那是由于他身后站着百万奶农、千万股民和亿万消费的缘故,感动之余,他激情自语:要是干不好,我得跳楼啊!
    一个来自世界500强的团队这样形容他:牛的事业,根在草原,生机无限!
各方评价:撼路者
吉利 熊猫    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辞
    我认为牛董事长不仅是一个企业家,更是一个人生的哲学家。——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董事长 石滋宜博士
    牛根生,姓牛。这个“牛”,是一种宠辱不惊的成熟,是一种历经磨难的坚毅。——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总监 郭振玺
3.尹同耀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总裁
公司内部口号,要有初恋般的激情,大海般的胸怀,钢铁般的意志,冰山般的冷静。
奇瑞的员工对尹的评价是:“尹总常常穿着工作服在车间里干活,如果你不认识他,还以为尹是普通的技术工人。”温文而谈、工程师出身的尹同耀,根本看不出是个“董事长的料”,在那金丝边眼镜下,呈现出一个地地道道的知识分子特有的羞涩。
在造汽车这件事上,中国人不仅要“自主”,而且一定要联起手来。尹说,“我们是最早干发动机的,而且,是最早搞联合的。”
4.任正非  华为集团董事长
紧守中国本土式独特的竞争战略,和国际公司抗衡取胜的同时,在发展中国家占据底盘,然后又有效地钻进欧洲和美国的电信市场
任正非是华为的一面旗帜,这是至今依然成立的一条公理。2004年华为最耀眼的成绩来自“国际化”战场的全面收获,而任正非在其中最大的贡献则是日益淡化的个人角。“个人崇拜的企业能走多远?”外界多年来对华为的质疑,不论来自管理方式、企业文化,还是研发力量、技术水平,矛盾的焦点都直指任正非的“人治”。 任正非的角的变化在三件大事
中也在实现着一次深远革命: “人治”彩日益退却,制度化向成熟期过渡。
任正非警告道,华为走到今天,在很多人眼里看来规模已经很大了、成功了。有人认为创业时期形成的“垫子文化”、奋斗文化已经不合适了,可以放松一些,可以按部就班,这是危险的。对此,任正非表示:“我们还必须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否则就会走向消亡。”
5.刘长乐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
“我把人分成四种,一种是情况明,决心大;一种是情况不明,决心大;还有一种是情况明,决心不大;最后一种是情况不明,决心不大。我是属于第一种,属于在下决心上比较到位的一种。”
老车迷
十年来,刘长乐以商业的极简主义达成了媒体品牌的速成效应,制造了最精良的主持人品牌组合,建立了最具美誉度、亲和力和受尊敬的华语电视平台。
    2005年9月19日,李敖启程赴大陆访问。李敖“神州文化之旅”是凤凰卫视的又一次大手笔策划。长袖善舞的凤凰老板刘长乐把李敖这个几乎所有大陆人都只在纸上见过的神仙请到了大陆,并让他一人独霸了三所大学的讲堂。在“丑媳妇见公婆”后,人们对李大师的看法或
多或少有些改变,凤凰卫视则成了这次活动中唯一只赚不赔的玩家
    凤凰卫视的危机意识越来越强,刘长乐深知凤凰卫视的生存空间非常艰难,这里面不仅有国内外强势媒体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一定的政策风险。刘长乐居安思危、不断自我鞭策、不断自我超越、至死不休的专业修炼精神,支撑着凤凰卫视精益求精、不断突破,创造出了电视新闻界一个又一个成功的奇迹。
6.张瑞敏    海尔集团董事长
这是一个外表平静如水但骨子里很骄傲、话语不多但很实在的山东人。他偶尔才亲自接受一次外界的访问,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他可能是出现在达沃斯年会、财富论坛这样国际性交流场合最多的中国企业家之一,并在这些时候,把他头脑中时时掀起的风暴谨慎地向外抛洒一些。
有人说他是第一个在世界上赢得尊敬的中国企业家。国产操控好的suv他提出三只眼的理论,一只眼看市场,一只眼看企业,一只眼看世界,实际上,正好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自己这十多年来为海尔创造的三方面最大价值,使海尔的市场营销和服务能力、海尔内部的管理水平、海尔国际化的程度都远远走到了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前面。
他就是海尔集团的董事长张瑞敏。
读了《狼图腾》,觉得狼的许多难以置信的做法也值得借鉴。其一,不打无准备之仗,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堵截,组织严密,很有章法。好像在实践孙子兵法,“多算胜,少算不胜”。其二,最佳时机出击,保存实力,麻痹对方,并在其最不易跑动时,突然出击,置对方于死地。其三,最值得称道的是战斗中的团队精神,协同作战,甚至不惜为了胜利粉身碎骨、以身殉职。商战中这种对手是最恐惧,也是最具杀伤力的。
    张瑞敏如是说之名言:先画靶子再打。看不出问题是最大的问题。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海尔人只有创业没有守业。要以秒为计算单位。挑战目标首先要挑战自我。求人不如求己。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了斗志,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斗志,那些事情才难以做到。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什么是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千百遍都做对,就是不简单;什么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认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昨天的成功经验与辉煌可能是明天成功的阻碍。
7.周厚健    海信集团董事长
青年人要踏实,要耐得住寂寞去做事,这对青年人来说是非常难的事情。大家想一想,五年的时间,这个团队在做一件什么事情呢?他们在做一件过程没有任何工作成果,结果很可能是失败的事情,但是他们认准了这种做法的意义,因此他们耐住了寂寞,不仅仅耐住了专业上的寂寞,也耐住了社会上各种诱惑,社会上各种利益、娱乐的诱惑。最后他们踏踏实实地做了五年,这个芯片做出来了。我认为,他们的挑战首先是和寂寞挑战,首先是和这种枯燥挑战,甚至是极度的寂寞,极度的枯燥。我认为,我们民族需要这种精神。应该讲,社会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商品化特点越来越突出,做到这一点就越来越困难。恰恰在实际工作中,要出成绩的话,耐得住寂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人要讲人生规划,企业也是这样的,从这个意义上我讲,人生也是一场战略规划,年轻人一定戒浮躁,戒急功近利。如果企业眼光短浅,鼠目寸光,实际是在透支未来,人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