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应用牧人模式和猎人模式理论分析国内汽车品牌
它与供应商的关系上:美国有个叫Planning Perspectives的公司,连续多年来统计美日6大汽车巨头跟一级供应商的关系,几无例外,通用都是倒数第一。《汽车新闻》(Automotive News)xx年5月12日的一篇报道指出,根据对362家汽车供应商的问卷调查,供应商更喜欢跟丰田做生意,而不是底特律的三巨头,就是因为日本车厂对待供应商的方式不同。很多年来,底特律的三巨头再也没能力独立设计、制造一辆汽车了。他们70%左右的成本来自供应商,这也意味着70%左右的增值活动发生在供应商处。离开供应商的配合,就谈不上供应链的竞争力,也就没有整车厂的未来。
通用、克莱斯勒等历来奉行“猎人模式”,注重短期利益,严重损害了与供应商的关系。什么是“猎人模式”?举个极端的例子就知道了。通用设计出一个零件,向多家供应商询价,到合适的供应商(往往也意味着最低价),业务就给了该供应商。过了一年半载,通用来要年度降价,给我x个点,怎么降是你的事。迫于通用在汽车行业的采购量,供应商只有说Yes的份。再过一年半载,通用又来了,又要y%的降价,供应商还是只有说Yes的份。又过了一年半载,通用第三次来“降本”,供应商已经是“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没的降了,通用就发话了:
武警新式车牌你不想跟我做生意了?于是就转厂。通用这么大,总有供应商甚至不惜工本地想挤进来,还不用说低成本地区有那么多供应商。不过原来的供应商可惨了:原来为通用投资建厂,千百万的投资,还有大半没收回来了,要新客户,谈何容易。于是不得不裁员,甚至关厂房。
在通用看来,这不关自己的事:市场经济,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优胜劣汰,你被我“淘汰”了,只能怪你没有竞争力。这就如打猎,看到猎物,一放倒,谁让你跑得不够快呢。至于这猎物是谁养的,打光了怎么办,自然有上帝照看着呢,跟猎人没关系。其实通用忘了,当你是全球最大的采购方之一时,你能影响很多,你自己就是市场,就是上帝,你的所作所为,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行业,最终也害了你自己。
传统的美国观念是市场是只无形的手,竞争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只要供应市场存在适当竞争,公开竞标,低价中标,签订合同就行了。如果不放心,定期(例如每年)竞标、发标就得了,采购方用不着深度介入供应商的业务,就如市场不需要政府介入一样。所以,买卖关系以短期关系为主,双方保持严格的距离,即arm’s length relationship(一胳膊长的关系,美国以一胳膊距离为安全距离,一胳膊以内被视为私人距离,人与人之间避免进入
一胳膊以内的距离)。结果是买卖双方是竞争关系,泾渭分明,协作少,沟通少,共同解决问题少,共同预防问题就更少。表现在采购降本上,就是给我降x个点,怎么降是你自己的事。
长春汽博会丰田霸道越野车报价做到极点,有一年行业不景气,为了应对成本压力,通用要求供应商一律降价x个百分点(忘了具体数字),而且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霸王硬上弓,在供应商的付款中自动扣掉。通用的作为引起骨牌效应:为了不处于劣势,另一个整车厂马上跟风(忘了是克莱斯勒还是福特),一级供应商也向二级、三级供应商采取极端的“降本”措施。可以说这把“猎人经济”演绎到了极点。
2008年的金融危机与“猎人模式”一道,可以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到2009年底,美国有27家汽车供应商宣布破产保护,主要的一级供应商中,有一半面临破产威胁。通用和克莱斯勒最后也破产了,做了他们所奉行的“猎人模式”的殉葬品。
奇瑞旗云1青岛汽车网与“猎人模式”相对应的是“牧人模式”,即传统的日本管理方式(注意我用了“传统”二字,因为过去二十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停滞,有些日本企业的做法也越来越西方化)。就汽车业来说,“牧人模式”下,日本整车厂就如牧羊人,供应商就如羊。牧羊人要生活,当然会
不时剪羊毛、吃羊肉;但是,牧羊人不会杀鸡取卵,把所有的羊都杀光,而是会想方设法让羊不断发展壮大。这就如丰田和本田,他们有严格的目标成本和持续降本指标;但不同的是,他们更多的是与供应商协作,一起优化生产工艺和产品设计,来推动更高层次的降本。比如本田有专门的供应商工程师,到现场帮助供应商改进生产与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良率,消除浪费,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比“猎人模式”降幅更大。比如通过生产工艺和产品设计优化,丰田曾在一款新车型上降本30%左右。
当然,“牧人模式”也有缺陷,比如新的供应商、新的技术很难打入,绩效差的供应商难以被淘汰,时间长了,供应商的竞争力下降,影响到供应链链主的竞争力。这些年来,众多的日本大型企业陷入困境,我想跟“牧人模式”的供应商管理也不无关系。另外,日本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普遍不如美国企业,也跟新供应商难以打入有关。但在持续改善上,日本企业总体上比美国企业强,比如成本越做越低、质量越做越好,也是得益于稳定而持久的供应商关系(想想看,如果这生意下个月就可能不是这供应商的了,他们会有多大兴趣来持续改善,把质量做得更好,成本做得更低?)。
美日汽车客户怎么对待供应商,供应商也会怎么对待客户。当年通用到上海建厂,希望供应商也到
附近设厂,供应商就很犹豫----几年后没本可降的时候,你移走了生意我这厂可怎么办?而本田在广州设厂时,一声令下,供应商很快就跟进。在新车型推出上,日本整车厂比美国同行快两年左右,也与供应商深度、密切合作不无关系。
或许有人会说,“牧人模式”好是好,供应商锁定了,会不会报价高?其实正好相反,就拿汽车业来说,日本车的成本比美国车控制地更好:在新产品开发阶段,日本车厂有目标成本,指导主机厂与供应商一起降本;主机厂对供应商的成本结构了如指掌,甚至比供应商自己还了解,也决定了供应商不大可能在价格谈判上能胡作非为。
美国有个研究,系统对比日本与美国供应商的利润率。这个研究选定两组供应商:美国供应商与美国客户(典型的短期关系,“猎人模式”);日本供应商与日本客户(典型的长期关系,“牧人模式”)。常人的思维是,日本供应商报给日本客户的价格中,利润部分应该更高,因为“竞争”相对更加不充分。结果正好相反。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供应商在长期合作关系下,风险小,不确定因素少,供应商更愿意薄利多销;而美国供应商在短期合作条件下,不确定因素多,风险高,需要更高的利润率来应对。这就如招投标,如果销售觉得风险太大,策略往往是报价高点,能拿到就拿到,拿不到就算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