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位·经典
语言文字
符号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海王”
○王香玉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摘 要】 流行语“海王”指代暧昧关系众多、花心的人或物,具有讽刺、调侃甚至憎恶的感情彩。与原义相比,能指不变,所指和涵指都发生了改变。在讨论渣男的语境中,语言使用者借助语义象似性,打破了原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稳定性,引发了语言符号“海王”的再符号化,赋予其新义。称谓语“海王”在主流媒体的影响下高频使用,最终成为流行语。
【关键词】 再符号化;……象似性;……涵指;……海王
【作者简介】 王香玉,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汉语。
词语“海王”的使用频率出现过两次高峰:一次是在电影Aquaman的热映期间,指D C 漫画中一个英雄角
;另一次是在电视剧《三十而已》的热播期间,是剧中角“梁正贤”的代名词,随后进一步扩大所指范围,指代像“梁正贤”一般有众多暧昧对象的花心渣男,包含语言使用者调侃、不满,甚至是愤慨的心理情绪。“海王”在经历语言符号的再符号化后,其涵指发生了改变,并具有流行性,最终在第二次高频使用后成为流行语。本文主要探讨“海王”的流行语动因及其再符号化过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一词语。
一、流行语“海王”的来源与发展“海王”在《汉语大词典》中存在3个义项,例如:
(1)海上的霸王;海上的首领。
长安奥拓快乐王子清·魏源《寰海》诗之九:“鼓角岂真天上降?琛珠合向海王倾。”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裴伦之祖约翰,尝念先人为海王,因投海军为之帅。”盘锦市交通违章
(2)指海上主权。
清·黄遵宪《出军歌》:“国轨海王权尽失,无地画禹迹。”玛莎拉蒂标志
(3)凭借海的有利条件而成王业。《管子·海王》:“海王之国,谨正盐策。”尹知章注:“言以负海之利而成王业。”
2018年12月21日,随着电影Aqua-man的上映,“海王”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网络和日常交际中,指DC漫画中一个半人半亚特兰蒂斯血统的英雄角。该人物角在历经磨难后,最终统治大海,成为海上的首领。
李明洁指出:“人的心智包含知情意三个部分,在语言层面,知识对应着概念,存在于所指;情感和意志则隐含在符
号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将其称之为‘涵指’。”[1]尽管该词因电影热映这一“突发事件”而出现阶段性高频,但语义同义项(1)一致,涵指仍是大众共识的、稳定的、与人们好恶选择无直接联系的,因而只能称为“高频词”而非“流行语”。随着电影热度的下降,该词的使用频率呈现下降趋势。
2020年7月,电视剧《三十而已》备受大家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剧中角“梁正贤”。该角在已有女友的情况下,多次出轨,同其他女性保持暧昧关系,因而被网友戏称为“海王”。此时其语义已经偏离原义,与“渣男”义近,指代对待感情不忠诚、花心、以玩弄对方感情目的的一类人,例如:
(1)王曼妮在发现男友梁正贤是一个打着“不婚主义”名号到处拈花惹草的“海王”后,果断与他分道扬镳。
(引自微博)(2)娱乐圈“海王”林更新,连换11任女友,不愧是王思聪的好朋友。
(引自微博)称谓语“海王“的含义,因电视剧《三十而已》的播出而被大家所熟知。该用法最早出现在抖音软件内一个关于男生养备胎的视频中,主要内容如下:
本以为游进了哥哥的鱼塘,没想到哥哥是个海王。不过没关系,我生是哥哥的鱼,死是哥哥的鱼罐头,就算是成为一条臭鱼,我也要腥了哥哥的一锅好汤。
本以为走进了哥哥的心房,却没想到只是游进了哥哥的鱼塘,以为哥哥只有个鱼塘,没想到哥哥是个海王,还掌管大洋。
视频中以“鱼”代指与某一男生保持亲密男女关系的女性,以“鱼塘”来形容这一男生与多名女性保持暧昧关系,凡处于“鱼塘”中的“鱼”皆是其玩弄感情的对象。海与鱼塘相比,容纳的鱼的数量更多,如此类推,“海王”即称呼游戏于女性之间,并且多次与多名女性保持男女关系的男生。从符号角度来看,称谓语“海王”的所指与其旧所指“大海的统治者,意义上存在理据联系。
对比前后两次使用高峰的“海王”,能指一致,但能指对应的所指与涵指有所不同。电影的角名“海王”,其能指对应着表达“大海的统治者”概念的所指,涵指具有“掌管广阔领域”的义项,为社会全体成员所熟知与接受;而称谓语“海王”,通过“广阔海域的统治者”的所指义来隐喻“花心、滥情”等意义,使用的体范围远不及前者,多集中于追求个性、时髦的年龄体,其涵指带有调侃或者憎恶的情绪。一般词语“海王”与称谓语“海王”的符号结构对比如下表:
“一般词语和流行语的共同点是作为符号,它们都有能指和所指,其区别的关键是要看该形式的涵指是否具有流行性。”[1]称谓语“海王”和“花心的男人”相比,概念意义相同,但前者多出一份“调侃诙谐”的意味,具有流行性,人们往往会因为要融入特定体或凸显自己的时髦、未与时代脱节等心理态度而使用前者。因而称谓语“海王”可称之为流行语,而电影角名则只能算作高频词。
购买二手车注意事项表1
能指所指涵指
一般词语“海王”海王神话人物,大海的统治者与人们好恶选择无关,大众共识,…
无使用体限定
称谓语“海王”海王有众多暧昧对象的、滥情且不负责任
车牌号查违章的花心男性调侃、不满、憎恶,属于特定语言社团
网络流行语的语义特征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称谓语“海王”流行初期指代的常常是男性,随着接受范围的不断扩大,使用频率的不断提高,出现了指代女性、甚至是非人的情况,如:
(3)“海王”万茜,到底要骗走多少啊!
(4)伊蛙子你是海王!@来伊份
相比于“渣男”,“海王”[+男性]语义特征并不十分明显,网络语言的超常规性为其指代女性,甚至是非人的事物提供可能。现今称谓语“海王”并不局限于男性,凡有花心、滥情、暧昧对象众多等行为特征的人或事,皆可称之为“海王”。
二、“海王”的再符号化过程及动因
“在认识的过程中,人们用语言来对经验进行命名,使其客观化,成为某种概念。这是符号化过程。”[2]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经由社会成员的约定俗成而具有稳定性。“而在言语活动或言语作品中,语言符号原本能指、所指间的稳定性常常被消除,进而发生偏离,打破语言符号既有的规范体系,将语言符号剥离其原本能指、所指约定,亦即经历去符号化过程后,语言符号变成一个‘物’,此符号‘物’化后作为能指或所指参与新的符号的构成,此即语言再符号化”[3]。
语言符号“海王”在人们的心理词典中常表示“大海的统治者”义,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引发了言语主体的联想想象,由原义转指“对待感情不忠诚、花心、以玩弄对方感情目的的人”,意义与人们的日常认知发生了偏移,打破了原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稳定性,发生了再符号化。
语言符号“海王”之所以能从旧所指
发展出新所指,并完成再符号化,与所出现的抖音视频中具体语境及新旧语义之间的象似性密切相关。
信息传递是一个“编码-解码”的过程。在网络语言中,说话人总想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效,因而其编码总是尽可能简约,但为了便于交际对方的理解,编码必须有一定的理据,渗透着语言的象似性;另一方面,在对方解码的过程中,借助网络语言的高度象似,交际者总是能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取最大的交际回报。整个过程都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而这一原则又是借助语言的象似性来实现的[4]。
海洋具有[+鱼类丰富][+鱼数量庞大]的特征,“海王”作为统治这些海洋生物的人,同主观认知中,一名男性与多名女性保持男女朋友关系的“一对多”状态具有相似性。基于隐喻的认知机制,在以“鱼”喻指陷入爱情的女性,“鱼塘”来喻指花心渣男的具体语境中,言语使用者通过联想想象来建构主观认知和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而与词义的演变连接,触发再符号化,最终为“海王”赋予“暧昧关系众多、经常以广撒网捕鱼为中心指导思想撩妹的渣男”义。
语用学中的语言象似主要包括语音象似、语义象似、形态象似等。就“海王”新旧所指之间存在意义上的理据联系而言,交际双方“编码-解码”的过程主要借助的是语义象似,通过隐喻的认知机制产生新旧词
义之间的某种联系,实现再符号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海王”之所以能脱离日常固化的能指、所指关系实现再符号化,除了借助语义象似性,还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试比较:
(5)即使土肥圆穷矮矬,也都有一颗
想当海王的心,追这个求那个。……
(引自微博)(6)海王玛萨拉蒂Ghibli给你非一般感觉。……… ……(腾讯网2020年08月25日)同是“海王”,例(5)是称谓语,义同渣男;例(6)出现在新闻标题中,仅看标题无法得知其含义,只有联系正文内容,才明白此处的“海王”代指电影Aquaman 中角所持的形状同三叉戟一般的武器,因与玛莎拉蒂的汽车标志形状相同而借用在此处,吸引读者注意。
克里斯蒂娃认为决定文本意义的不仅仅是语言系统,还有外部世界这个大文本。她提出的“互文性”就强调研究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各种语言、知识代码和文化表意实践之间相互指涉的关系[5]。文本有自己的意义或质料特性,只不过它不是一个意义明确、结构自足的封闭单位,文本只有在与别的符号发生某种意义联系或异质互构关系后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6]。若脱离了具体的语境,“海王”的语义就有了一定的模糊性,使人无法确定其所指。如例(5)抛开前后文,单说“有一颗想当海王的心”,往往使人不明其意。只有置于具体的语境中,“海王”才能实现再符号化,产生新义。
三、结 语
“海王”一词因电影A q u a m a n的热
映,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讨论花心滥情的男生的语境中,构词语素“海”具有“海纳百川”、容纳生物数量十分庞大的特性,“海王”作为统治这些众多海洋生物的人,与一名男性与多名女性保持男女朋友关系的渣男行迹具有相似性,易引发人们的联系想象,从而借助语义象似性构建新义,使其涵指具有了流行性。在电视剧《三十而已》讨论热潮的推动下,称谓语“海王”迅速被人们熟知,使用频率增加,最终成为流行语。
【参考文献】
[1]李明洁.流行语的概念梳理与符号学的新
观察[J].符号与传媒,2012(01).
[2]姚基.符号化与再符号化——读布里奇的《主体批评》[J].外国文学评论,1989(02).
[3]吕军伟,弓婧媛.朦胧诗中的语象符号再符
号化现象探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17(05).
[4]柴磊著.社会语言学视阀下的网络语码转
换现象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6.
[5]王铭玉.符号的互文性与解析符号学——
克里斯蒂娃符号学研究[J].求是学刊,2011(03).
[6]孟华.文字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奔腾论坛
2008.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