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一等三角锁布测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关东军测量队在黑龙江地区布测了由一系列三角形或四边形联接而构成锁状的一等三角锁。三角形平均边长45公里,锁段沿交通干线布设,在各锁段的交叉处或锁段两端布设了双菱形基线网丈量基线,测定起始边长一端点的天文经纬度和方位角。各点埋设了花岗岩方形柱石和盘石,柱石顶面露出地面,并建造了木质觇标。观测使用的光学经纬仪有德国班贝尔万能经纬仪和瑞士威特大型经纬仪。水平角观测用全组合测角法(每次只观测两个方向间的夹角,以克服各目标成像不能同时清晰稳定的困难),各角观测的测回数(m),依方向权(表示观测结果质量相对可靠程度的一种权衡值。)数和方向数(n)而定,使方向权数:m・n=24(25)。在白天通视良好、成像清晰时观测照准觇标圆筒或回照器(用平面镜反射日光,以供观测照准的司光器具)。三角形闭合差(平面三角形三内角的观测值之和与180°的差值)小于±3″.0,评定三角锁网角度观测精度的测角中误差小于±0″.7。
这一时期,共布测9条一等三角锁,锁段总长1920公里,施测一等三角点144个(见表1—6)。其中北安——哈尔滨、哈尔滨——昂昂溪、昂昂溪——海拉尔、洮安——昂昂溪等4条一等三角锁,由于多数点位测量标志被破坏,建国后没有利用。(见附图)
新赛欧1958年8月,国家测绘总局在哈尔滨召开了东北地区大地测量协作会议。会议讨论了东北地区大地测量的协作、技术要求和测量成果资料的互相利用等问题。黑龙江省布测大面积精密的水平控制网工作,由此正式开始。
全省新的一等三角锁布测任务,由总参测绘局和国家测绘总局的大地测量队承担。野外作业经过选定一系列的点、建立觇标、埋设标石、观测三角锁的水平角。
一、选定一系列的点,构成由三角形组成的几何图形(三角锁)
三角锁沿经纬线和交通干线方向纵横交叉布设而构成锁环,交叉点间的锁长约200公里左右(称为锁段)。锁段两端布设双菱形或单菱形基线网。点位选在展望良好、视野开阔、易于扩展、土质坚实的制高点上。选定新点329个,组成24条新三角锁。利用旧三角锁5条(80个点),在锁段过长的呼玛——北安中间,加测了黑河双菱形基线网(6个点)后,成为呼玛——黑河、黑河——北安两条三角锁。全省共组成30条锁(其中有7条跨省锁段)、17个基线网(海兴、富海、升平为单菱形,其它为双菱形)、计415个三角点(319个锁段点、96个基线网点),构成12个一等三角锁环,全长5533公里。三角锁图形由单三角形、双三角形、四边形及少数中点多边形混合组成。三角形边长在25公里左右,平原地区较短,山区较长。
二、建立觇标
在每个三角点上,用木材、钢材建造形似塔架、结构牢固、基底坚实、形状端正的高几米或30几米的测量觇标。高觇标由内、外架构成,外架顶部安装圆筒或标心柱,供其他点观测照准目标。内架顶端装有架设仪器的基板,供观测角度时升高仪器位置。低觇标仅有外架,观测时测量仪器直接安置在仪
器三角架上。建造的觇标类型有:
(一)寻常标:用木材、钢材或混凝土建造没有内架的三脚或四脚觇标,其高度为6米左右,建在地面直接通视的三角点上。左图为1958年总参测绘局在牡丹江——东宁一等三角锁鹿窑岭点上建造的7米高木寻常标。(见附图)
(二)双锥标:内、外架不相连结的木质三脚或四脚觇标,其高度一般不超过12米。左图为1959年国测大地一队在卡玛兰基线网保罗后移点上建造的8米高双锥标。(见附图)(见附图)
(三)复合标:内外架相连结的木质三脚或四脚觇标,内架支撑在外架橹柱上,其高度一般为13—25米。左图为1959年国测大地一队在额木尔——卡玛兰一等三角锁大顶子点上建造的20米高复合标。(见附图)
(四)钢标:用钢材制成的有内、外架的三角或六角觇标,用在平原地区,高度为4—
16米、19—35米两类。左图为1958年总参测绘局在哈尔滨基线网松浦点上建造的19米高钢标。(见附图)
(五)墩标:用混凝土、天然石、砖或木材建成的仪器墩,加设照准圆筒,用于不能建造觇标外架的峻峭山顶。左图为1959年国测大地一队在额木尔基线网1008点上建造的墩标。
v-rex(六)原生树标:在森林区用原生树去掉树梢、树枝、树皮,作为外架橹柱的觇标。
三、埋设标石
在每个三角点上埋设中心标石,以标定点的永久位置。一般用混凝土灌制,也有的用花岗石、青石代替。标石由柱石和盘石组成,盘石置于柱石下方。其顶部均嵌入一个瓷质或金属标志。标志上刻的十字中心,即为控制点的具体位置。一般地区埋设一块柱石和二块盘石,冻土较深地区埋设一块柱石和一块盘石或一长2.2米钢管柱石和一块盘石。各层标石的标志中心,均严格处于同一铅垂线上,其偏差不大于3毫米。(见附图)(见附图)(见附图)(见附图)
四、观测三角锁的水平角
观测角度仪器使用苏联TT(2)″/6″经纬仪和瑞士T(3)经纬仪。观测时利用垂球或光学对中器对准测站的标石中心,用望远镜照准目标,借助水平度盘以测定水平角。观测采用全组合测角法,用TT(2)″/6″仪器观测时,使m・n=36(35);用T(3)仪器观测时,m・n=42(40)。观测选择在最佳时刻进行。白天照准回照器,夜间照准回光灯(夜间或阴天以电池为光源,作为照准用的发光器具)。一个点的全部测回,一般日夜各观测一半,至少用2个昼夜的3—4个观测时间段(上午、下午、夜间各1个时间段)完成,以减少外界条件对角度观测的影响。三角形闭合差小于±2″.5,测角中误差小于±0″.7(有2条锁段超限达到±0″.76)。
一切原始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在现场用铅笔或钢笔记录在规定格式的外业手簿中。做到记录真实、注记明确、整饰清洁、格式统一。
至1961年,完成了全省一等三角锁外业施测工作(见表1—7)。
总参测绘局大地测量队的测区遍及小兴安岭、东南部山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1958—1959年,由于生产指标高,技术人员不足,大队采取的主要办法是多编作业小组,培训战士顶岗(因战士完成工作量不计算工天)。造标组一般由一名老战士带领2—3名新战士作业,观测组由战士担任记簿员。因此,超额完成了任务。
国家测绘总局大地测量队的测区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原始森林树高一般达25米以上,山高林密,河流交错,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卡玛兰——额木尔、卡玛兰——呼玛、卡玛兰——诺敏河等几条三角锁的布测工作相当困难,大队在开展作业的前一年,即接受任务以后,派人深入测区实地踏勘,听取林业部门情况介绍,并吸取森林调查队的经验教训,研究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组织冬运,在锁段走向每隔一定距离设立无人储存点。即在冬季地面封冻时,将作业小组需用的大部分物资装备,特别是人员所需主副食运进测区,按计划在图上设点,小组作业时就近取用;二是与鄂伦春自治乡签订合同,雇用鄂伦春族马帮。他们长期生活在林区,马匹惯于走林区小路,用于作业组迁站时运送装备物资,而鄂伦春人,即是马夫,又是林区最好的响导,以免在茫茫林海中迷失方向;三是利用
活树造标。即在造标时就地取材,解决了标材和运输问题,又减少了大量砍伐方向线的林木浪费。1959年3月,王天瑞造标组冒着严寒,提前进入测区,仅用7天时间,在呼玛林区,建造了大队第一座25米高的原生树标,提高工效近3倍,突破了林区造标难关。因此,王天瑞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先进生产者,于1959年10月出席了全国英会。此外,开展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大力表彰先进,以推动测绘生产。(见附图)
额木尔——卡玛兰一等三角锁于1959年选点、造标、埋石。其两端的基线网均为两次扩大的双菱形。锁段全长153公里,由13个锁段点、12个基线网点组成。三角形最大边长34.8公里,最小边长14.5公里。共建造双锥标14座、复合标9座、墩标2座。觇标高度最高的
为额木尔基线网东端点复合标,高30.8米。奔腾tt
观测工作由国测大地一队檀树和、王书魁小组担任。1960年3月中旬,全组17人,其中观测员(组长)1人、记簿员(副组长)1人、测站点调光员1人、投影员2人、电台报务员1人、辅助员1人、照准点(在测站点上用仪器观测照准的目标点)司光员(每个照准点2名司光员)10人,携带18件仪器设备,其中T(3)经纬仪1台、投影仪1台、回照器和回光灯各7个、望远镜7架、测板两套。从天津驻地出发,经嫩江、黑河、呼玛到达十八站后,雇用8名鄂伦春族赶马人,配备18匹马,在向导带领下,人背马驮,往西沿着封冻的呼玛河道向卡玛兰挺进。其时,到处白雪皑皑,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雪的
反光刺得双眼疼痛,不少人患了雪盲症,双眼红肿,泪流不止。夜里支起帐蓬,卧冰而睡,早晨醒来,头上挂满了白霜。从十八站到卡玛兰160公里的行程,走了9天。
从卡玛兰开始,小组人员分赴该三角锁的第一个测站点燕松顶三角点和该点的3个照准点,即北面的白嘎山、东面的尖山、东南面的保罗后移山。赴测站点工作人员,沿着卡玛兰河转进西龙车埃河,又跋涉了2天,才到达海拔约1000米高的燕松顶的山下。上山点,劈荆斩棘,趟雪攀登,往返就得一天。将仪器装备、生活用品运到山顶,全靠自己背扛,用了3天时间。帕萨特1.8t怎么样
1960年5月初,小组人员分别到达燕松顶测站点和3个照准点后,遇到了种种预想不到的困难:
e电园>福特蒙迪欧召回测站与东南面的照准点——保罗后移山不通光。当时测站同照准点司光站的通讯联络只得按事先编好的“信号本”和《电码本》进行信号通讯和电码通讯,以保证测站顺利观测。经检查是因上工序选点组标错点位,致使观测组重新选点、造标、埋石。
司光员王银山(江苏东海县人,共青团员),在执行保罗后移山点向测站燕松顶司光任务中,由于点位不通视,不通光,在下山去测站联系工作途中,遇上暴风雪,迷失方向,不幸遇难,年仅22岁。
进入5月下旬,大兴安岭的积雪迅速融化。雪水几天之内从上游奔腾而下,引起山洪暴发,河水猛涨,造成这个作业区檀树和作业组和另一个作业组被洪水包围10几天,20人断粮遇险。二小组依靠电台的
联络,得到黑河地委、呼玛县委、内蒙呼伦贝尔盟委的关怀以及民航部门的积极支持,他们派出护林飞机空投食品、药物进行营救,20人始得脱险。
1960年6月中旬,测完第一点。接着由南向北一站一站往下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饱尝了林区草爬子、牛虻、小咬和蚊虫的侵袭,于9月末完成了13个点的观测任务。水平角观测的三角形闭合差最大值为十1″.41,测角中误差为±0″.42,取得了高精度的观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