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是有个限度的。韦伯望远镜困局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非要将总重量限制于7吨以内(最终总重只有6点3家用经济型轿车吨),又要将发射时的体积限制于能够装入直径5丰田逸致点4米的整流罩以内。非要在芝麻上雕刻《四库全书》,完全是自取艰难,毫无价值。
事实上韦伯望远镜的总重量那怕仅仅再放宽1倍达到12吨左右,甚至总重量不用大幅度放宽,但让阿里安五公司专门为韦伯望远镜研制一个7米直径整流罩。韦伯望远镜的研制难度都会大大降低。从而大幅度地降低研制成本,带来巨大的性价比。因为仅仅要展开18块镜面与完全不必要展开镜面环节,在望远镜的结构设计上难度差异就极为巨大。同样道理,对于通讯卫星而言,性能不变,放宽设计重量1倍绝对能够大大简化设计研制的技术难度。如天线,框架,太阳能电池板展开方式等等原本必须“斤斤计较”的东西,通讯卫星平台重量放松一倍后设计起来自然就方便得多了。
卫星用的电子器件的质量标准不能够放松就不必要放松,但象天线,卫星框架等原本要大量使用“轻量化”复合材料的部件改为使用铝合金甚至高强度钢架结构却是完全可以的。而且铝
合金与钢铁的加工难度与速度也要远远好于复合材料,价格更要便宜得多。至于卫星振动台架,真空热试验容器的研制难度与成本就更为低下,那怕通讯卫星平台重达50吨,一个振动台架又值多少钱?!1亿美元足够了吧。要知道日本的地震实验室的振动台架连一幢几百吨重的房子都能够承担得起。可以容纳重达50吨通讯卫星的真空热试验容器的研制价钱,1亿美元也足够有多了。毕竟无论中国,美国还是俄罗斯,要搞大型空间站舱段的国家,50吨级的真空热试验容器无论什么样都是要研制的。这些空间工业基础设施搞不搞巨型通讯卫星一样是要有的,打点提前量有益无害。
以目前的RD180,RS68甚至中国的YF100煤油发动机为主力发动机。研制LEO运力50多吨的中间运力型火箭是完全可行的,还远远达不到其能力边际的极限。当然,如果人类梦想基于RD180,RS68甚至YF100发动机平台却要研制出LEO运载能力达500吨的超级火箭,其“综合边际效益台州违章车辆查询”就大大降低了。甚至会象原苏联研制N1火箭那样可靠性极低。这就是一个“度”的问题。
很显然以RD180与RS68为基础研制中间运力型火箭绝对不是“钻牛角尖”的行为。但以阿里安五火箭仅仅GTO运力10吨与整流罩直径仅仅5点4米“画地为牢”却又要研制出观察口径达6
米的韦伯空间望远镜,这绝对算得上是“钻牛角尖”的行动了。结果就如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韦伯望远镜最终被砍掉,功败垂成半途而废了。
这就涉及到一个如何灵活变通的问题,如果NASA肯投资20亿美元基于EELV火箭平台研制一款GTO运载能力达30吨,整流罩直径达7米的中间运力型火箭。那怕同样采用折叠镜面技术,韦伯望远镜研制的技术难度也绝对会大大降低,成本投入也同样会大大下降。
如果NASA只是单纯为了“技术而研发技术”,画地为牢,死钻技术的“牛角尖”,倒不如将韦伯望远镜的观察口径指标一举放大到10米,但重量却必须限制于2吨以下,必须使用德尔塔电动车价钱2火箭来发射更好。为了这个目标NASA投入300亿美元,用50年时间也在所不惜!但问题是这样做白宫会答应吗?!美国纳税人会答应吗?!因此绝对不能以韦伯望远镜项目失败了,但却“开发了创新技术”来作为掩盖NASA管理无能,规划无方的挡箭牌。如果NASA纯粹是为了开发创新技术,NASA完全可以以其它的“技术预研”为项目来向国会另外申请预算,而不是通通捆绑在韦伯望远镜的名下来进行。
韦伯望远镜是一项必须做出“成品与成果”的空间探测工程,而不决是任由NASA与科学家随着挥霍研制经费的“唐僧肉”。
做大工程,工程师们的想法必须服从于政治家的想法,而政治家的想法又必须服从社会公众的想法已经是“铁律”。纳税人的钱必须用到实处,没有钱什么想法也都只是个“想法”而已。但韦伯望远镜在NASA的眼里只是肆意骗取国家经费的诱饵,为部门之私利而置国家整体利益于不顾。这与格里芬时代明知EELV火箭已经足够发射星座飞船却又为了部门利益另搞一款战神一火箭的想法一样,这种想法不仅仅害死了星座载人登月工程,也害死了韦伯望远镜项目,长此以往也一样会害死NASA自己。
事实上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NASA,在法国也一样。以目前人类的空间发射市场容量,阿里安五火箭只使再使用50年也不过时。但法国政府为了自己火箭工业部门的利益又非要重新研制一款阿里安6火箭不可。事实上今天如果仅仅依靠欧洲的发射量,连阿里安五火箭法国也养不活!有那些投入到阿里安3t6火箭开发的钱,法国倒不如全部投入去开发低成本廉价巨型通讯卫星平台来得更实在,如果能够使8吨级的“阿尔法”重型通讯卫星的单价降低到1亿美元,从而大大降低了全球通讯公司的卫星购买成本,大大刺激了全球通讯卫星的市场需求。这对于阿里安五火箭,对于法国甚至对于整个全球空间工业都会产生更好的利益。没有发射市场,火箭发动机再先进也已经没有意义。
化学能火箭自RD170,RD180,F1与SSME之类发动机研制出来后,其潜力就已经发挥至极限边沿了。未来人类只使100年不再开发全新的巨型火箭发动机,现有的成熟火箭发动机也足够将人类送上火星了。今天全球空间工业落得如此“无米下锅”,难以为继的下场。EELV,H2A,阿里安五每一款火箭年发射量都只有几枚,苟延残喘,半死不活,好不凄凉。完全是一系列错误思想与理论所导致的。
当年汽车之所以能够大量进入普罗大众家庭,靠的完全是福特的T型车,大众的高尔夫,丰田的花冠之类低成本廉价型小车的出现而不是指望劳斯菜斯,宾利这种奢侈品。同样,对于今天全球的火箭与卫星,甚至飞船产业而言,如果指望空间产业能够迎来新一波的发展浪潮,降价就是绝对唯一的一条出路与生路。只要通讯卫星足够便宜,66颗的铱星系统敌不过地面光纤通讯网络;那就发射660颗如何。只要运载火箭足够便宜,6吨级别的地球同步轨道通讯卫星的信号到达地球表面已经很弱,手机终端为了接收如此弱的信号不得不做得很大与价格昂贵。那么就将通讯卫星平台做到60吨,甚至120吨如何。
gto汽车陈天(高凉陈君)
于广东茂名
2012,3,4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