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教练员2221年第29卷第1期训练探索
国内外训练方法体系对比分析
申霖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广州510303)
摘要以国内外训练方法理论研究的差异为切入点,从理论基础、分类标准及实践应用指导等方面对我国训练方法理论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训练控制方法层次来看,任何项目都追求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模式,并不存在程序训练与微机辅助训练等相互独立的现象,程序训练控制法只是模式训练法的初级阶段;从具体应用层次来看,分解训练法与完整训练法更偏向于运动技术的教法范畴,变换训练法则属于持续训练法的范畴,循环法、重复法、比赛法按照对训练主体的刺激目标与生物性发展效果,都可归类于间歇训练法大类中。
关键词中国;国外;训练模式;训练控制;训练操作方法
运动训练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以解决体育锻炼或竞技训练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而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因此,运动训练学必须时刻与实践紧密结合。首先,运动训练学知识来源于锻炼或训练实践,以其他基础学科理论为基础,对训练经验特征的概括和规律性总结。其次,运动训练学的知识必
须运用到实践中指导实践才有价值。最后,运动训练学知识是否正确,归根到底要接受训练实践的检验山。我国训练学理论起始于1983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编写的《运动训练学》教材,经过3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学科内容还是理论结构体系都已比较完善,但实践应用效果却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为探究其中原因,笔者从国内外训练方法理论的差异性入手,选取国内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的训练学教材,与国外英文版销量最高的3本训练学教材「2一4在训练方法部分进行比较分析,同时,笔者在广东皮划艇队从事翻译和训练管理工作过程中就一些训练学热点问题与国内外专家进行探讨,期望为我国训练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1国内外经典训练学教材训练控制方法对比12我国训练学教材
东风日产新阳光怎么样
在2018年版《运动训练学》教材中,依据训练方法的基本作用和适用范围,将训练方法分为训练控制方法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后期资助项目(GD20HTY01);广东省体育局2020
科研项目(GDSS2020N010)和训练基本方法二大类,在训练控制方法中,又分为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和微机训练法3种⑴,如表1所示。
表1我国运动训练控制方法体系
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微机训练法
建立阶段性专项竞
华泰宝利格报价
技能力发展的数学
控制模型
建立阶段性专项竞
技能力发展的逻辑
控制模型
建立硬件与软件高度
结合或相关软件的训
练控制模型
12国外训练学教材
McMorris等?在其著作中论述训练方法设计时用了综合因素的概念,即在设计年度训练计划过程中,需将生理学知识、心理学知识、技能性练习与战术性练习整合在一起。书中论述的训练组合方式是在借鉴其他多个项目训练方法基础上形成的,建议不同项目教练员应根据各自项目的特点对训练控制方法进行适当修改后再运用到实践中。
Martess D:在其著作中认为,绝大部分教练员为了让运动员在比赛期间处于最佳状态,都会对训练方向与过程进行预先控制,最显著的表现形式便是通过将整个训练过程进行“训练周期”与“分期”划分。著作中涉及的训练总体控制方法即训练程序的编制方法,是在借鉴多个项目训练计划编制方法,尤其是游泳项目的周期安排与赛前减负荷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得来,例如对一个标准的年度训练计划进行4个阶段的划分。
Bompa等〔4]将训练的总体控制称为训练模式的建立,认为尽管训练与运动员的表现密切相关,但应认识到二者的关系是非常个体化的,即训练模式的发展建立在训练的专项性与训练计划的个体化概念基础之上。同时还指出,训练模式允许修改、分析与评价,依据生理学参数与运动员的表现修改训练计划对运动员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训练模式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构建训练模式是一项工作量巨大的工程,依赖于先前的训练方式、运动员的评价和科学基础等。
12国内外训练控制方法差异
从我国训练学教材的基本论述可看出,我国训练理论更多是对现有训练方法的分析与描述,对原有理论成
中国体育教练员2021年第29卷第1期
果的累积性研究,使相关成果结构划分更为缜密,内容 方法为例,最早从事中长跑项目的运动员都是在配速固
叙述更为完整。国外训练学著作以欲实现的训练目的定、跑距越来越长或跑距固定、跑速越来越快2种基本
为出发点,将训练的总体控制方法描述为一种以成功案
例经验结合不同学科理论知识而构建出的训练模式,并
不存在独立的程序训练法与微机辅助训练法,且与训练 实践结合得较为密切,对训练控制方法的作用机制、操 作程序和注意事项都有详尽的说明,教练员较易接受并
运用到实践中。
1.1 2种模式训练法
在训练实践中,成绩优秀的运动队都有一套成熟、
行之有效的训练模式指导训练过程,这种模式有2种来
源:一种是教练员的成功经验总结而成;另一种是有组 织地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优秀运动员测试调研后获取数 据,建立该项目优秀运动员数据特征模型,作为指导训
练的目标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模式训练法的2种构建方式
1.4. • 优秀教练员成功经验理论化
从现代竞技体育优秀运动员训练特点来看,高水平
运动员的训练组织过程就是从依靠教练员直觉主导的 感性经验性训练到成功经验总结与科学理论支持的理 性认识性训练的发展过程。以耐力性项目的训练控制
训练理念指导下开展训练的,未形成公认、有效的稳定 训练组织模式,直到里程碑式人物、新西兰传奇中长跑 教练员Lydiara 的出现。Lydiara 曾是一名中长跑运动
员,认识到优良的有氧耐力水平是中长跑比赛最重要的 制胜要素后提出“公里数创造奇迹”的著名观点,建立
了优秀中长跑运动员训练模式并获得成功。后人在此
训练模式基础之上不断改进。如英国著名田径教练员 通过自己的训练实践,得出运动员在基础耐力训练期,
每周训练量达到110 km 就可以实现最大有氧效率,各
种训练方式必须贯穿整年训练计划,分阶段训练只是强 调在某些训练阶段加入速度或力量训练,并建立配速训
练模式等。
除耐力性项目中的经典训练模式外,短距离速度性 项目也有许多经典案例。如苏联著名短跑教练员彼得
罗夫斯基在对金牌运动员鲍尔佐夫的训练中使用了极
为经典的模式训练法。彼得罗夫斯基通过研究世界优 秀短跑运动员成绩的相关影响因素,总结出适宜于鲍尔
佐夫的训练模型。训练实践中,其先将鲍尔佐夫的现实 状态与目标状态进行比较,即将测试的量化指标放入相
关能力模型的指标体系中进行评价,据此发现鲍尔佐夫
的能力短板,进而从训练模型中出相应的训练手段与
方法。
以教练员成功经验总结为训练模式的训练控制方 法在专业运动队训练过程中较为常见,其建立的基本过 程如图 2 所示。
图2 以教练员成功经验为基础构建训练模式
1.4. 2优秀运动员体特征数据化 质及专项素质、技术和心理等进行测试,然后将数据结
这种方式以不同年龄段和水平的优秀运动员为代构化,归纳总结出该项目运动员各水平阶段竞技要素的 表,将影响项目竞技水平的要素,如形态、机能、一般素 发展特征,从而形成训练模式,为运动员的训练组织、管
申霖:国内外训练方法体系对比分析
理与实施提供目标模型。这种方式在东欧国家最早使用,当前我国及一些东欧国家的某些项目仍在使用这种训练模型。总体而言,其使用较少,原因有二:一是各国训练体制不同,即一些国家的项目协会没有力量进行大规模样本研究;二是这种方式较易抹煞优秀运动员的个性化特征。总体来看,虽然这种模型构建方式不是主流,但也代表一种先进的运动训练控制方式理念。
2国内外经典训练学教材训练操作方法对比221我国训练学教材
我国2218年版《运动训练学》教材认为,训练的操作性方法即运动训练基本方法主要是完成运动训练实践具体任务的操作方法,是遴选训练手段的依据,是运动训练理论认识作用于具体实践的途径,可分为分解训练法、完整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比赛训练法8种,并从训练方法的构成要素与因子对方法本身的影响权重,将这8种训练方法进行了比较与描述山。
222国外训练学教材
McMoois等在其著作中将技能定义为运动程序的习得,并将习得的方式分为技能的学习与技能的练习2个方面。在技能学习方面,McMoois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法,只对运动技能学习的基础理论进行介绍,如安德森的“思维适应性控制”理论、施密特的“动作图式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等,并在以上理论基础上给出了建议,如图3所示。
图3McMoois技能教学时考虑的因素
在技能练习方面,McMoois提出如下方法:连续练习法和间隔练习法;整体练习法、分解练习法、推进分解练习法;完整一分解一完整练习法。
Martess在其著作中将训练方法分为教学法与训练法,教学法分为技术能力教学和战术能力教学。根据教学任务的难易程度,分为完整教学法、完整与分解相结合教学法、分解教学法。体能训练的基本方法分为能量系统训练和肌肉系统训练,肌肉系统训练又分为柔韧性训练、力量训练、力量耐力训练、速度训练和功率训练。选择练习方法需考虑以下6个变量:练习种类、练习顺序、练习强度、练习量、练习频率、训练内容的间隔时间⑶。
Bompa等〔4]认为,在多数竞技项目中最重要的训练方法是针对肌肉力量与功率的训练,在此基础上,Bompa将基本训练方法分为肌肉力量和功率训练,如表2所示。
表2Bompa训练计划的训练目标、内容及方法体系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方法
力量和功
率训练
肌肉力量(阻力)
自重训练、弹力带训练、加重目
半轴螺栓标物训练、综合力量器械训练、
液(气)阻力量器械训练、自由重
量训练、向心训练
耐力训练低强度(有氧)耐力
主动恢复性练习、长距离慢速训
练(持续节奏性训练)、间歇训练
(有氧间歇训练、无氧间歇训
练)、法特莱克训练
高强度(有氧)耐力间歇训练
时风电动汽车多少钱
速度和灵
敏性训练
速度和速度耐力控制训练
灵敏性同速度训练
国外文献涉及训练方法时,最常见的是依据有无间歇分为高强度间歇训练和无间歇训练2类。其中:无间歇训练方法又可按节奏变化分为持续训练和法特莱克训练;高强度间歇训练根据间歇时间分为充分恢复的间歇训练和不充分恢复的间歇训练。以上分类方法在具体实践中根据不同项目的训练目的与任务在不同训练阶段使用⑸。
22国内外训练操作方法差异
我国训练学教材重在对已有训练方法的描述,并未对这些方法的功能、机理进行分析,使研究结果的
结构性不足,而这恰恰是训练操作方法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国外训练学著作以某一具体应用为出发点,或以提高某能量代谢系统为目的,抑或以发展某项技能、素质为目的,对训练方法的应用条件、操作机制等都有较详尽的描述。
3小结
训练方法从应用层次上分为总体控制方法和具体
(下转第22页)
高平,李红,管健民,等:东京奥运会延期背景下跆拳道项目竞技格局与备战策略
真空吸污车
[5]JEON M.Acalysis of point deSuctioc patteras is taeSwondo
using asseciation rale learaing[J]•Interaationat Jouraat of
Performance Analysis in Sport,2019,19(3):323-330. [6]BRIDGE C A,SANTOS J F,CHAABENE H,st at.Physicet
aad physiologicet prafilss of taeSwondo athletss[J]•Sports
Med,2014(6):713-733.
[7]DADGOSTAR H,GHANBARNASAB M,NAZARI    A.
Physicet fitness aad ceraiovascular esdurance states of1血皿-
aa elite female taeSwondo athletss[J].Asiaa J Sports MeS,
2020,11(1):e94796.
[8]祝大鹏,胡亦海,余银,等•女子跆拳道奥运冠军吴静钰心
智特征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3,32(2):
113-117.
[9]祝大鹏,胡亦海,高平,等•我国优秀女子跆拳道运动员赛
前心理状态及其关系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
29(2):42-48.
(上接第1页)
应用方法,这种分类思路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是可行的。我国将训练控制方法分为独立的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和微机辅助训练法,与实践脱节。依靠单纯训练要素分析的程序训练法在训练控制方法层次中属于较低的一种应用层次;微机辅助控制方法在程序训练控制和模式训练控制中都可进行应用,因此,并不能将其称为一个独立的训练控制方式,微机技术在训练控制中的应用只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
suv比较分解训练法与完整训练法在应用上更偏向于运动技术的教法范畴,而训练方法应突出身体练习内容的数量、强度、密度等要素,以此作为负荷刺激机体并引起机体应答,继而引起机体的适应和运动机能
的改变。从这一层面来讲,将分解法与完整法归类于训练方法似有不妥。变换法应属于持续训练法的范畴,如较为经典的法特莱克训练法就是一种变换的持续训练法。[10]PARK K J,SONG B.Injuriss in female aad male elite taeS-
wondo athletes:A10-year praspecnvv,epinemiological study
of1466injuriss sustaineS during250000training hours[J].
Br J Sports Med,2018,52:735-740.
[11]LYSTAD R P,GRAHAM P L,POULOS R G.Exposurr-yd-
justeS inciOesce ratss aad suvvritu of ccmpetition injuriss in
Australiaa amateur taeSwondo athletss:A2-year prasuactivv
study[J].Br J Sports Med,2013,47:441-446.
[12]LYSTAD R P,SWAIN M S,GRAHAM P L.Risk factors
foT injury in Olympic-style competition taeSwondo:A sys­
tematic aview[J].J Sports Met Phys Fitness,2013,53:
655-664.
[13]KAZEMI M.Relationships between injury aed success in
elite taeSwondo athletes[J].Joumal of Sports Sciesces:
2012,30(3):277-283.
循环法、重复法、比赛法按照对训练主体的刺激目标与生物性发展效果来分,都可归类于间歇训练法中。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McMORRII T,HALE T.Coaching science]M].John Wo
ley&Sons Ltd,2006.
[3]MARTENS R.Successful caaching[M].Humaa
KnnSenes,2004.
[4]BOMPA T,HAFF G.Periodization tUe9ry aed methodolo­
gy of training[M].Humaa Kinetics,2009.
[5]TSCHAKERT G,HOFMANN P.High-intensitu intermits
tesS exerciss:MetUodologicet aed physiologicel aspects
[J].Interyationet Jouryet of Sports Physiology&Performs
ance,2013,8(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