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瘤指南共识解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评估(全文)

MM疗效评估指标概述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评估体系最初是来自欧洲骨髓移植协作组(EBMT)的疗效标准,之后,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采纳了这一标准,并做了一定程度的修订。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也基本上参考IMWG的疗效标准,并且原则上建议在期间,每隔30-60天进行一次疗效评估。
骨髓瘤的疗效评估相比白血病要复杂很多,主要是因为骨髓瘤的生物学特点比较特殊,骨髓瘤细胞在骨髓里面的分布是局灶性的,它的评估指标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肿瘤细胞分泌产物、肿瘤细胞、整体影像学。肿瘤细胞分泌产物看M蛋白,以后 M蛋白数量下降,下降的比例可作为疗效评估的一个重要基石。但是精确检测M蛋白并不容易,因为会有多克隆正常浆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混杂其中。

M蛋白的检测方法本田思域图片
suv比较
进行M蛋白定量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免疫比浊法,其原理是当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二者比例合适时,在特殊的缓冲液中它们快速形成一定大小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使反应液体出现浊度。利用现代光学测量仪器对浊度进行测定从而检测抗原含量。它的优点是简便、快速。缺点是测得的结果为免疫球蛋白的总量,所以没有办法区分它是单克隆的,还是多克隆的免疫球蛋白。而血清蛋白电泳能够克服这一缺点,测定时可以进行M蛋白比例的计算。
对于IgG型MM,如果在血清蛋白电泳上出现M蛋白条带, M蛋白条带的定义是高与底之比大于2,就可以认为它是M蛋白的片段,即单克隆的免疫球蛋白。计算血清M蛋白就是用总蛋白乘以M蛋白在整体当中所占的比例。
对于轻链型MM,轻链分子量较小,容易进入尿液,所以轻链型MM疗效判断应该着重进行尿液检测,它的计算跟血中M蛋白类似,先测得24小时尿的总蛋白量,然后再乘以尿蛋白电泳当中M蛋白片段的比例,即得出24小时尿M蛋白的量。有的中心不能进行尿蛋白电泳的检测,可测定替代尿M蛋白的量进行评估,即受累型尿轻链浓度,乘以24小时总尿量,得出来替代尿M蛋白的量。
对于IgA型MM,M蛋白有时会从γ区向β区偏移,这时测定M蛋白片段的比例,就不是很准确了。对于M蛋白水平比较低的MM,测定时也不可避免的会混有多克隆的免疫球蛋白。

MM疗效评估标准中对M蛋白水平的要求300c
微小缓解(MR)在最初EBMT的疗效标准中存在,后来 IMWG删掉了这一条标准。再后来研究发现在复发难治患者中,如果能获得MR,还是会有临床获益。所以这条标准又继续保留,在中国的疗效标准当中,MR也是保留的。其定义为血中M蛋白减少25%-49%,尿轻链或者尿M蛋白减少的比例大于50%,但是不足90%。同样软组织浆细胞瘤也要减少25%-49%,并且没有溶骨性病变新发。
完全缓解(CR)指血和尿免疫固定电泳阴性,软组织浆细胞瘤消失,骨髓中浆细胞比例≤5%,值得注意的是判断CR不能只看血尿免疫固定电泳转阴,还要进行骨髓的检测。既往研究显示,高达14%的患者免疫固定电泳(IFE)阴性时骨髓浆细胞比例大于5%。所以评估CR时要做骨穿。
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定义为血清和/或尿免疫固定电泳阳性但血清蛋白电泳检测不出,或血清M蛋白降低≥90%并且尿M蛋白<100 mg/24h。IgG以外的类型,M蛋白量偏低,或者IgA形成二聚体等,常导致M蛋白水平被低估,单纯依赖PEP会夸大疗效,需要注意结合尿M蛋白结果。在仅FLC可测的患者:VGPR为受累FLC与非受累FLC之间的差值减少≥90%。
部分缓解(PR)定义为血清M蛋白减少≥50%,和24h尿M蛋白减少≥90%或降至<200 mg/24h;如果血清和尿中M蛋白无法检测,要求受累游离轻链(FLC)与非受累FLC之间的差值减少≥50%;如果血清和尿中M蛋白以及血清FLC都不可测定,并基线骨髓浆细胞比例≥0.30时,则要求骨髓内浆细胞数目减少≥50%;除了上述标准外,如果基线存在软组织浆细胞瘤,则要求浆细胞瘤大小缩小≥50%。仅在M蛋白、FLC不可得的情况下,通过骨髓PC比例确定疗效。
东风小康
疾病进展(PD)需要注意的是评估疗效时作为基线的是之前的 M蛋白水平,但是评估疾病进展的时候,需要对照的是以后的最低水平。如果以后的最低水平上升比例≥25%,我们就评价为疾病进展。原则上所有结果需要在开始新的前2次评估。另外如
果以后疗效一直不是特别好,血M蛋白始终>0.5g/dL。那么原则上它只要升高>1g/dL就可以定义为疾病进展。
从CR复发宝马自行车只有在研究终点是无病生存时间(DFS)的时候才会运用它。CR患者进展的标准必须像VGPR等患者一样,当肿瘤负荷增加达到一定数值,才可定义为PD,仅仅IFE转阳是不够的。

拜腾电动suvMM疗效评估注意事项确定CR时,除了看血尿以外,一定要注意做骨髓检测。在确定其他疗效层级时,还要注意血、尿M蛋白下降的标准要同时达标。此外,若患者做疗效评估时,血、尿M蛋白下降达到了PR标准,但是患者骨髓中浆细胞比例却没有明显下降。这时该如何评估疗效呢?根据指南疗效标准在判断患者是否达到PR或VGPR时,不需要做骨穿,因为骨髓中浆细胞比例分布不均,有时浆细胞比例会出现一些波动,这种情况下要以血、尿M蛋白作为判断疗效的标准,不需要特别考虑骨髓浆细胞比例的问题。
M蛋白检测注意事项
2006和2016 IMWG指南均提到,IgA型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有时会从γ区漂移到偏向于β型
的区域。这时血清蛋白电泳就不能准确的测定M蛋白水平,可以用免疫比浊法测定的免疫球蛋白量作为替代。需要注意的是假如之前用的IgA的免疫比浊法进行免疫球蛋白的定量,后面再做疗效评估的时候,还是要继续使用免疫比浊法。不能够交叉使用,前面用的M蛋白的量,后面用的IgA的量,这种方法是不准确的。再就是尿M蛋白,指南提到常规测定尿轻链的方法不如测定尿蛋白--电泳的方法准确。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尿M蛋白的检测还是尽量采用尿蛋白电泳的方式进行定量。
此外,为什么疗效评估时,比如PR要求患者的血M蛋白下降比例超过50%,而尿M蛋白下降比例超过90%。这都是有前期研究依据的,梅奥诊所曾对平台期的一些患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这个平台期间,血、尿M蛋白都会发生一系列波动,血M蛋白波动的区间大约是8%,尿M蛋白波动的区间高达36%。该变异性数据表明,为了对M蛋白的减少有95%的置信度,血M蛋白应降低28%,尿M蛋白应降低63%。所以在做血、尿M蛋白评估时,它下降的比例要求是不一样的。这也提示在整个随访过程中,患者的尿M蛋白可能波动范围比较大,在评估疗效时不能只评估某一个点的M蛋白水平,而是要看整体的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