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方法的现代启示
苏格拉底(Scorates,469-399年),古希腊哲学家。他出生于雅典,在音乐、几何、算数、天文等方面都有着较好的修养,谙熟阿那克萨戈拉的心灵哲学,精通芝诺辩证法的要义,更与当时的智者有着相当多的往来。苏格拉底痴迷于与他人交谈,他的学生既有贵族,也有自由民和奴隶。苏格拉底相信自己的使命就是要通过不断的询问和交谈激发人们热爱真理和德行的激情,唤醒人们重新思考人生的审慎态度。当时,很多听过苏格拉底演讲的人,都为他异乎寻常的谈话艺术和具有信服力的精神思考所折服。
一、苏格拉底方法简介
苏格拉底方法包括四个步骤:1.讥讽:针对对方的发言不断追问,使对方认识到自己的无知;2.助产术:帮助对方得出问题的答案;3.归纳:将各种具体事物进行比较,出具体事物中的一般共性和本质的东西。4.定义:把具体事物重新归入一般概念,得出关于事物的一般定义。以苏格拉底的学生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记录的一段话为例,这段话以苏格拉底的提问(以下简称苏问),和青年欧提德穆斯的回答(以下简称欧答现代怎么样>倍耐力p7000”)为内容。谈话的目的是帮助欧提德穆斯分清正直的行为和非正直的行为。苏问:让我们在相反的两行
中写出什么行为出于正直,什么行为出于非正直。
欧答:我同意
苏问:好吧,虚伪怎么样?虚伪放在哪一行?
欧答:当然放在不正直那一行。
苏问:欺骗呢?
欧答:放在同一行。
苏问:偷盗呢?
欧答:也放在那里。
苏问:还有奴役吧?
欧答:是的。
苏问:没有一样这类事情可以放在正直的一行里吗?
奔驰s350l报价
欧答:唔,要是那样搞,可没听说过。
苏问:好啦。但是,如果一个将军比须惩处那极大地损害其国家的敌人,他战胜了这个敌人,而且奴役他,这不对吗?
欧答:当然不能说不对。
苏问:如果他运走敌人的财务,或者在战略上欺骗他,这种行为怎么样?
欧答:自然这完全正确。但是,我想你刚才要谈的是欺骗或错待朋友。
苏问:那么,在某些情况下,同样的行为就得分写在两行里,是不是?
欧答:我想是这样。
苏问:好,现在就让我们来专门讨论对待朋友的问题吧。假如一位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已丧失勇气,又分崩离析。如果他告诉他们主力军即将到来,欺骗他们相信他,使他们鼓起勇气,取得胜利。这种欺骗朋友的行为怎么样?
欧答:唔,我想我们也得把这个写在正直的一边。
苏问:假定一个孩子需要吃药可又不肯吃。他的父亲欺骗他,使他相信药是好吃的,哄他吃了,救了他的命。这种欺骗怎么样?
欧答:那也得归入正直的一边
苏问:假定有人发现一个朋友处于极端疯狂的状态,怕他自杀,偷走他的剑。你怎样看待这种偷盗?
欧答:那也得算作正直。
苏问:但是,我想你是说过不能欺骗朋友的吧?
欧答:请让我全部收回。
苏问:很好。但是,还有一点,我想问你。你认为一个有意破坏正直的人比一个无意破坏正直的人更不正直吗?
欧答:哎呀,苏格拉底,我对我的回答已经失去的信心,因为整个事情已经变得同我原来想象的恰好相反。
二、苏格拉底方法的现代启示
(一)强调老师主动发问,引导学生思考人生。
苏格拉底似乎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他相信是受到天神的委托来告诫人们不要为物质和金钱奔波,而要关心灵魂,尽可能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他总是急切地主动与人展开讨论,只要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人,他就会走上前去和对方攀谈,而不管对方是个政治家还是修鞋匠,是位将军还是个赶毛驴的脚夫。因为苏格拉底敏感地意识到,种种迹象已经表明希腊人的生活已走向没落,他的时代已处于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危机之中,希腊精神文化的危机时刻已经到来。对此,他感到担心和害怕。
在雅典法庭上的辩护词中他公开承认:酷熊汽车只要我还活着,只要我还有能力,我就要永不停息地进行哲学思考,就像我已习惯的那样。不管碰到你们中间的哪一位,我都将劝诫他,揭露他的无知。我将告诉他,‘好人啊,你是一位雅典人。这座最伟大、最有智慧、荣誉与权力的城市的公民。但你却处心积虑,整日为更多的金钱、荣誉和名利奔逐,而不去追求知识与真理,不管灵魂的完美与高尚。对此,你应该感到羞愧。’即使常常受到雅典人的蔑视与嘲笑,有些人对他甚至拉拉扯扯,把他的头发和衣服弄脏弄乱。苏格拉底依旧充满了
献身哲学的勇气与力量,他就是要使人们知道,为了真正做一个人,应该怎样处世行事。如苏格拉底曾称自己是针砭时弊的马虻,而雅典是一匹已经沉睡的懒惰的马,马虻的使命就是通过不断地叮咬使这匹纯种马跑得更快。
琪瑞
这一点与中国墨家的教育思想颇有相似之处,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反对孔子教育方法的,他们认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虽不叩必鸣,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你也应该主动的上门去教。兼士的职责就是主动、积极的上说下教,向人们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当然,中国主流的儒家教育传统则主张明哲保身拱己以待叩则鸣,不叩则不鸣,以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反映了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即西方文化强调主动进取,东方文化则崇尚含蓄内敛。
(二)强调知识只能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得出,老师只是助产士。
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产婆,从母亲的接生工作中,苏格拉底得到启发:产妇生产虽然需要产婆帮助,但生出婴儿则是要靠产妇自己。同样的,知识也只能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得出,老师只能起到一个帮助的作用,而不能直接把知识给学生。谈话是依据对话者内心的认识展开讨论,真理始终蕴含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作为思想的接生婆,他只是帮助人们度过
了真理诞生时的阵痛。苏格拉底通过提出一个个与学生结论相悖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谬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谈话的最后并没有问题的答案,这也说明,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永远是一个趋向的过程。
西方教育(education)一词,拉丁文本意就是引发的意思,意指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探索、发现的过程。教师的权威次于知识和理性。因此,亚里士多德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名言。汉语教育一词,说文解字上的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上,即师长;下,即弟子、学生。孔子相信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在孔子的启发式问答的最后,是有一个确定的答案的,而老师就是最终给出正确答案的人。天地君亲师,老师的地位非常崇高。
以上两点启示看似是相互矛盾的,既强调老师的主动授教,又同时强调学生的主动思考。其实,二者是有机联系、密不可分的。强调老师的主动性,是基于为人师者应该像苏格拉底那样对希腊城邦和希腊人民拥有强烈的使命感,致力于唤醒每一个人,说服他,提醒他,只有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才能实现研究自然和世界的目的,要关注灵魂的幸福。在交谈中,苏格拉底发现人们往往因为有一技之长而自以为一切皆通。人的智慧其实非常渺
小,他通过不断地追问,使人们发现自己的无知,自知其无知,旨在阐明对于丰富而神秘的世界本身来说,人的认知能力实在是非常有限的。因为没有真诚的承认无知,就不会又对知识的真诚探索。真理始终蕴含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发现真理在于不断地祛除偏见和谬误。
其实,为人师者也不妨摆脱机动车违反禁令标志指示的我是金钟,不撞不鸣的陈规束缚,多些好为人师的热情与可爱。至于学生是否开悟,那就看他们的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