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常见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叫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等十种。
1.表示疑问的习惯用法
⑴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译文: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译文: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③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文:刚才出来,没有(和项羽)告辞,这怎么办呢?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取吾壁,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拿走我们的和氏璧,却不给我们(秦许诺的)城池,该怎么办呢?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左传·宣公十二年》)
译文:荀林父侍奉君王,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报效君主,辞官隐退时就反省自己以弥补过失,他是国家江山的卫士,为什么要杀他呢?
⑵“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译文:我学习的是知识道理,又何必理会老师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⑶“独……邪”“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①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难道就不可怜您的吗?
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蔺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唯独害怕廉颇将军吗?
⑷“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
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译文: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⑸“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为什么要讨伐呢?
2.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⑴“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译文:学过的内容在适当的时候温习,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
⑵“不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译文:这不是离人远看起来小而近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⑶“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译文:现在人家如刀和砧板,而我们像鱼和肉,还辞谢什么呢?
⑷“岂……乎(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译文:(我)一直在盼望着将军到来,又怎么敢背叛您呢?
⑸“非……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译文:你不是三闾大夫(古代官名)吗?
⑹“宁……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译文:哪里会想到这里是掩埋你骸骨的地方呢?
⑺“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bmwx1价格
译文:问女儿所想的是什么,问女儿所思念的是什么。
⑻“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那晋国,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呢?
“何有”单用,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译文: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上,努力学习却从不满足,教导别人却不知疲倦,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
⑼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奥迪rs7报价
译文: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
⑽“安……乎”“安……哉”,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译文: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⑾“得无……乎”,反问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揣测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能不……吗”。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平常的饮食有没有减少啊? (衰,变少,名词作动词。)
同样的结构还有“得非……与”“岂非……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封建论》)
译文:难道不是强盛的诸侯,好像尾巴太大不便随意支配似的过错吗?
⑿“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译文:诚信而被怀疑,忠诚而被毁谤,能没有怨恨吗。
⒀“(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译文: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⒁“无乃……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现代怎么样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这恐怕该责备你吧?
⒂“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劳斯莱斯ae86多少钱
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译文:怎么能够低三下四地去侍奉那些权贵之人,让我自己一点都不开心。
②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你非常美(倒装句),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3.表示感叹的习惯用法
⑴“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译文:差役呼喊地那么愤怒,夫人哭泣地那么凄苦!
⑵“何其……”译为“多么……”,有时也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译文: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
⑶“何……之……”,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⑷“特(直或止)……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①止增笑耳。(《狼》)
译文:只会增加别人的笑料罢了。
②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读〈孟尝君传〉》)
译文: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罢了。
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4.表示假设的习惯用法
⑴“有……于此(斯)……”,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个“假设”“假如”之类的词语即可。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庄子·杂篇·让王第二十八》)
译文:假如有这样一个人,他用随侯的宝珠去弹射千仞高处的飞鸟,世上的人肯定都会嘲笑他。
⑵“若其”,相当于“假如”。
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晋书·周浚传》)
译文::现在违背命令,打了胜仗也不值得奖励;假如没有胜利,罪过就太大了。
⑶“诚……则……”,可译为“如果……那么(就)……”。
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公子果真一开口请求如姬帮忙,如姬必定答应,那么就能得到虎符而
夺了晋鄙的军权。
⑷“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⑸“向使”,可译为“假如,如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译文:假如当初韩、魏、赵三国国君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也不依附秦国,燕国不派刺客去秦国刺杀,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六国胜败存亡的命运,应当能够与秦国相较量,也许不能轻易判定。
⑹“自非”,可译为“如果不是”“除非是”。
将大巴车改造成家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译文:如果不到正午和半夜时分,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5.表示选择的习惯用法
⑴“与其……孰若(毋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译文:与其杀掉这个僮仆,哪里比得上卖了他。
⑵“不……则……”“不……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①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教战守策》)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动,就是在北边发动。
②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书何易于》)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
⑶“……,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译文: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
⑷“非……则……”“非……而……”,相当于“不是……就是……”“不是……却……”。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译文:不是死了,就是搬走了。
君威2012款
②非字而画。(《促织》)
译文:不是字而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