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文言文翻译译的十二点要的十二点要领
领文言文翻译是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比较好的方式,从2002年开始,高考文言文翻译由客观题改为主观题。既然是翻译,最基本的原则应是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做到准确、通顺、明白、生动。要达到这个标准和要求,在文言文翻译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言文中的一些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常见的一些倒装句式,例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翻译时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旬式;某些数词、副词充当句子的谓语或补语,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加以调整。如:
①何由济乎?(1995年全国高考题)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④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海马family⑤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刘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赤壁之战》)
例①中的“何由”是“由何”的倒装,即“凭借什么”。例②中的“余”是“欺”的对象,“不余欺”即“不欺余”,译为“没有欺骗我”,将宾语调至句后。例③中的“子孙荷担者”是定语后置的结构,“三夫”作为数量词,也要调前,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说法。例④中的“三”表示“举所佩玉玦”的次数,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是“三举所佩玉玦”,即“多次举起”的意思。例⑤中的“必”是“一定”的意思,修饰“破操军”,译为“一定能击溃曹操的军队”,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二、文言文中名词(包括名词性短语)、数量词作谓语的句子,翻译时一般要加上适当的动词,变成动词谓语句。如:
①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1996年全国高考题)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③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例①中的“械”本义是“刑具”,用在这里是指郭永给犯人戴上刑具。例②中“蟹六跪而二螯”要译为“蟹有六条腿和两只钳子”。例③中的“可怜焦土”应译为“可惜都成了一片焦土”。
三、文言文中习惯省略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要先补上省略的成分,然后再作翻译;语意上不连贯的地方,翻译时也要作必要的补充。如:
①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2002年全国高考题)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③史朝夕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上述三句在翻译时都要作适当的补充,下面用括号把补出的部分表示出来。例①:及(其)死之日,天下知(之者)与不知(之者),皆为(之)尽哀。例②: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例③:“狱门外”之前应补上“候于”,译为“在狱门外等候”。
四、文言文中的发语词、某些助词、某些语意重复成分、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因与现代汉语不合,翻译时可以省略。如:
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③孤之有孔明,扰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新宝马z4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
⑤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例①中的“夫”用于句首,表示议论开始,现代汉语中没有这种用法,可不译。例②中的“之”用在形容词“久”后,作词缀助词,无义,可不译。例③中的两个“之”字都用在主谓短语之间,作用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也不用翻译。例④中的“为”共有八个,都是“雕刻”的意思,译时留第—个“为”字,其余略去。例⑤中的“出”是“出入”(偏义复词)中的衬字,“出入”在这里是“进入”的意思,“出”字要在译时略去。
五、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句法简洁,有时一句话包括的意思比较复杂,翻译成现代汉语,往往要分译,即把一个句子分成两三句。如:
电动汽车有哪些牌子
①徒流及死,具有等差。(1997全国高考题)
②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例①要把“徒”“流”的意思分开译:“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等级次第。”
例②的“樯”倾楫摧”应分译为“船身被巨浪打得倾斜着,船
桨也常被巨浪打断”;“虎啸猿啼”也要分译成“只听见老虎在怒吼,猿猴在悲号”。
六、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习惯分开说,如一般判断句、互文对偶句等,而在现代汉语中习惯合说,译时就要注意恰当地合并这类句子。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③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例①:青,取之于蓝”是个判断句,译时要把主语、谓语合并成一句:“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例②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个互文句,译时要把“主”、“客”二者行为合并起来:“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上了船。”例③中的“冀之南,汉之阴”表示的不是两个地点,而是“无陇断”情况的起止点,应译为:“从冀州的南部到汉水的南岸。”
七、文言文中的有些比喻不便直译,若直译,意义会走样,这就必须借助意译,把它的含义揭示出来。如:
①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①如果直译就是“曹操是豺狼猛虎”,与文意不合,应是“曹操像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例②应译为:“别人像是刀和砧板,我们像是砧板上的鱼和肉。”例③中的“两虎共斗”并非说
是两只虎争斗,而是说:“如果我们像两只老虎一样互相争斗起来。”
八、文言文中的借代手法,翻译时要按其原意译出本体意义。如:
①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②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踪束手。(《赤壁之战》)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例①中的“缙绅”是借代用法,古代大臣上朝是将手板插在腰带里,应译为“做官的人”,例②中的“旌麾”是军中旗帜,代指“军队”,该句应译为“近来奉皇上命令讨伐有罪之人,大军南下,刘琮束手就擒”。例③中的“伯乐”代指“像伯乐那样善于相马的人”。
九、古人常用委婉的言辞表示谦敬,译时要将它的原意揭示出来。这在翻译有关的外交辞令时,要特别注意。如:
①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
例①中的“以颈血溅大王”,含义是“要和大王你拼了”。例②中的“会猎”绝非是“会合打猎”,“比赛打猎”,而是“要和对方打—仗”的意思。翻译时—定要把它们的含义揭示出来。
十、古人好用典,遇到典故,较熟的可以直译,生僻的就要充分合理地译出它的含义。如:
①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与妻书》)
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③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
例①中的“司马春衫”即“司马青衫”,典出《琵琶行》,司马是白居易,当时任江州司马,他同情琵琶女飘零的身世,感伤自己宦途潦倒,心情十分悲伤。例②中的“封狼居胥”是说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庆功纪念。该句是说张浚想建立像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那样的功绩。例③中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应译为“(我担心自己)像冯唐那样轻易地衰老了,像李广那样难以得到封爵”。
十一、文言文中的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年号、帝号、朝代号、官名以及一些器物名、典章制度等,可以保留原词,不作翻译。如: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②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兰亭集序》)
例①中的“晋侯”、“秦伯”是对国君的称呼,不需翻译。例②中的“永和”是帝王年号,“癸丑”属于干支纪年,也不需要翻译。
十二、古代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使用,
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或称“凝固结构”。要注意这些“习惯句式”的翻译。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③日饮食得无衰手!(《触龙说赵太后》)
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例①中的“何……为”是文言文中表反问的惯用句式,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何辞为”翻译为“为什么(还要)辞别呢”。例②中的“不亦……乎”用来表示语气委婉的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是……吗”,“不亦惑乎”翻译为“不是(太)糊涂了吗”。例③中的“得无……乎”是文言文中表示推测语气的惯用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该不会……吧”,“日饮食得无衰乎”译为“每天的饭量该不会减少吧”。例④中的“无乃……乎”也是文言文中表推测语气的惯用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恐怕……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行吧”。
总之,文言文翻译要从总体上把握原文大意,准确地解释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不过,注意上述翻译的要领,则会使文言文的翻译准确、恰当。
附录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短语翻译1
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
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即使”,“然”相当于“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即使这样”
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何不。曷:何不。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
12.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
表凭借或方法,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16.不过: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
18.山东:淆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
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
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
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
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
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
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即使:就让(使)
29.智力:智谋和力量
30.前进:走上前献上
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短语翻译2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世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8、是帮,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在,师之所存也。——因此,无论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例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
10、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现代怎么样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方法。
威威座套
例2: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12、庸……乎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3、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难道真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
14、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15、无乃……乎(与),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是过与?(《论语》)——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
寒冷”,大概就是说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17、孰与,以……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样样呢?
18、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19、有……者译为“有个……人”
例:邑有成句者,操童子业,久不售。——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20、与其……孰若(无宁)……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21、能无……乎译为“怎么……呢”
c5驾照可以开什么车型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22、(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消遣,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
23、安能、何能、何得译为“怎么能”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民笑颜!
例2: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