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扬州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6.10.23
∙【字 号】扬府办发[2006]119号
∙【施行日期】2006.10.2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发展规划
正文
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扬州市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扬府办发〔2006〕11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扬州市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十一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OO六年十月二十三日
扬州市工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围绕“富民强市、建设名城”和“两个率先”目标,进一步夯实基础、加快发展、加速跨越的关键时期。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和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要求,科学编制《扬州市“十一五”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规划》,将对我市工业经济未来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规划的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
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和环境生态型产业,坚持速度与质量、效益的统一,总量与结构、布局的平衡,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统筹协调发展。
2、坚持产业集聚式发展。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通过科学规划,打造产业聚集平台,使更多的企业、技术、资金、人才向规划区域集聚,通过产业集聚,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3、坚持产业多元化发展。
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鼓励发展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用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一大批生产型就业机会,以解决城镇就业问题和实现农村富余劳力的转移。
4、坚持地区间协调发展。
继续大力推进沿江开发,加快沿河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
在坚持工业第一方略不动摇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双轮驱动、两翼齐飞,依靠改革开放、科技进步、政策创新、项目带动,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格局。
二、规划的编制依据
1、扬州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
2、扬州市委、市政府“再干三五年,实现新跨越”实施意见
3、江苏省工商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意见。
三、规划的年限
规划基准年为2005年,规划起止年限为2006年至2010年。
四、“十五”期间工业经济情况分析
“十五”以来,我市工业经历了国企深化改革的阵痛,克服了资源约束的瓶颈和宏观调控等困难,全面扭转了 “九五”时期工业经济低迷徘徊的局面,实现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跃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指标 单位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预计)
迈瑞宝图片 规模企业数个 1223 12641341 153********0
工业总产值亿元596.3610.0 673.8 暴龙摩托车价格 837.2 1129.6 1430
工业增加值亿元160.6163.1 182.2 238.4 324.8 380
产品销售收入 亿元520.2546.4 608.7 772.6 昌河报价1046.5 1330
利税总额 亿元54.9 46.551.1 小汽车摇号系统登陆北京65.083.4105
特斯拉股价4至5万的汽车有哪些 利润总额 亿元25.5 17.721.1 29.540.450
2005年,预计全年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2000亿元,增长25.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50家,较上年增加277家,实现总产值1430亿元,现价同比增长30%以上;工业增加值380亿元,可比价增长22%以上,创“十五”以来最高增幅,列全省第6位,占全GDP的46.5%以上,比“九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
“十五”以来,我市工业经济呈现出“五大变化”:
1、经济增长逐年提速。“十五”头四年,全市列统工业年产值增速分别为5.4%、11.2%、17.5%和34.7%。2004年实现产值1129.6亿元,比“九五”末增长115%,年均递增17.3%。
2、经济效益稳步增长。2004年,全市列统工业实现利税83.4亿元,比“九五”末增长51.9%,年均递增11%;全员劳动生产率8.75万元/人,比“九五”末提高4.5万元/人,增长超过100%。
3、产业集聚趋势明显。2004年,汽车及零部件、化工医药、纺织化纤、电工电缆四大产业集共实现销售近640亿元,占全市列统工业的57%,比“九五”末提高近8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销售118亿元,化工医药产业实现销售174亿元,纺织化纤产业实现销售247亿元,电工电缆产业实现销售超过100亿元。
4、企业规模日渐壮大。截止2004年末,全市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工业企业共163家,比“九五”末增加了77家,其中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10家。
5、发展动力不断加强。一是技术进步动力增强。2004年,全市工业投入181亿元,相当于“九五”投入(162亿元)的1.12倍,比2000年增长4倍,年均递增49.7%;新产品销售率达到29.1%,工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9%,分别比“九五”末提高4.8和1.9个百分点;建设“一站两中心”28家,培育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00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08项,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9家。二是招商引资动力增强。2004年,全市工业实际利用外资6.5亿美元,相当于“九五”的2.37倍,比2000年增长9.1倍;新批合同千万美元以上的工业项目50个,比2000年增加15.7倍;民资每年以增幅超过75%的速度涌入,四年达到330亿元。三是改革重组动力增强。“十五”以来,重组资产涉及资产规模超过100亿元,全市近13万名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的劳动关系得到依法调整,调整率90%左右。新增扬农化工、联环药业、江苏琼花、宝胜股份等4家上市公司,共发行股票1.25亿股,募集资金17.66亿元。
虽然我市工业经济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产业集聚度不高,产
业链有待进一步拉伸,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三是大企业的带动和支撑作用不足,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对技术创新和品牌开发重视不够,五是环境压力较大,资源综合利用领域不宽、利用率较低。
“十五”的努力,为全市工业经济“十一五”的发展构建了良好的产业平台,增添了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动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时期,在经济总量上,我市人均GDP将实现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目标跨越,向工业化中期的更高阶段迈进。在此阶段,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将更加突出,工业经济集约化程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工业结构上,制造业出现重型化趋向,汽车、化工、船舶、电工电缆和电子等一批产业将加速发展。同时,“十一五”时期将是我市工商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机遇和挑战同在。
主要机遇有:一是在国际制造业加快向长三角转移和江苏要建成国际制造业基地的宏观背
景下,扬州可以吸引更多的产业资源,不断巩固和强化制造业基础,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二是随着扬州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境内外资本在我市的投资和并购重组空前活跃,扬州工业可以引进战略投资和产业合作伙伴。三是全省沿江大开发的推进,扬州可以充分利用优越的岸线资源,为发展现代新型工业构筑全新的平台,为优势产业集聚打造新的载体。四是随着铁路、大桥、环城高速、沿江高等级公路和港口等五大工程的相继建成,新的铁、公、水现代大交通格局基本成形,使扬州大大缩短了与外部沟通交流的时空距离,降低了物流成本,为加速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五是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使工业经济微观机制的活力得到增强,扬州工业的发展基础将更加坚实。五是迅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现实竞争力的机遇已经来临。
主要挑战有:一是要素制约。扬州是资源和能源小市,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旅游城市,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更多的土地、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二是结构制约。作为农业人口比重较高的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就业的压力较大,产业升级和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之间存在一定矛盾。三是市场制约。随着2006年我国将全面履行WTO的承诺,国内市场将全面开放,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更加迅猛,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四是出口制约。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放缓,以及非贸易壁垒的加强,出口会受到一定影响,在
我市经济对外依赖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可能会抑制我市的产业发展。五是效益制约。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日益趋紧和生产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工业用地成本、劳动成本上升较快,交易成本、商务成本居高不下,这些因素已经导致出现了产业竞争力下降、优势弱化的迹象。
发布评论